- +1
丁善德故居飄出《牧童短笛》,“全城交響”處處有驚喜
充滿南法風情的之禾卡紛花園,是上海的一個新晉網紅地標,因為出眾的顏值,來打卡的人絡繹不絕。
7月14日,這座小花園里飄出了音樂聲,單簧管、小號、小提琴的樂聲此起彼伏,引得路人駐足,側耳傾聽,拍照留念。
今年,上海夏季音樂節再次策劃了“全城交響”。7月6日-14日,在這座沒有屋頂的城市音樂廳,音樂家們陸續走進上海的熱門商圈、文化空間、街角花園等9個城市地標,為市民和游客創造13次與藝術偶遇的機會。

之禾卡紛花園 單簧管獨奏
繽紛花園響起音樂之聲
之禾卡紛花園位于徐匯區衡山路2號,有四棟小洋樓,以及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綠地花園,儼然一個隱于鬧市的詩意桃源。
單簧管、小號、小提琴,三位演奏家分立小洋樓的窗口、陽臺和花園的樹下,伴著蟬鳴鳥叫,分別獻上10分鐘的獨奏。
小號手張達在陽臺吹響了三首“小甜品”:拉赫馬尼諾夫《意大利波爾卡》《春潮》和馬思內《沉思》。曲子短小,旋律悅耳,迅速抓住觀眾的耳朵。
“我們希望從這些更通俗、更接地氣的作品入手,勾起大家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張達笑說,音樂家在戶外演出身心更放松,觀眾也不用很認真地從頭到尾聽完,“只要能把他們帶進音樂畫面里一兩分鐘,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很滿足了。”

之禾卡紛花園 長笛獨奏
這座花園還流傳著動人的音樂故事:1號樓是作曲家丁善德的故居。現場也因此埋了一個“彩蛋”,長笛樂手范佳穎輕輕推開故居的窗戶,吹響了丁善德曾用鋼琴首演的《牧童短笛》,為炎炎夏日送上一縷涼風。
80歲的袁先生跟著音樂家的腳步,不斷轉移視線,聽得津津有味。他在德國工作過幾年,后來又和太太去歐洲玩了十六七次,“戶外音樂會在歐洲很常見,現在上海也越來越多了,讓古典音樂走到大眾中間,是很美好的一個趨勢。”
袁先生是機械行業的高級工程師,在他看來,不管什么職業的人都可以走近、喜歡、享受古典音樂,“這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本能,貝多芬的音樂已經幾百年了,你一聽還是很感動,你都能感受到音樂的靈魂力量,這是不分國家、不分民族、不分宗教的。”

錦和越界·衡山路8號 童聲小組合唱
當天,“全城交響”還走進了Plusone咖啡廳、Lululemon:前者位于武康路人流量最密集的街口,咖啡豆的烘焙香彌漫著很多人對上海的感官記憶;后者坐落于東平路,是年輕人扎堆的潮流聚集地,建筑上繪有大幅彩繪玻璃畫,也和上海夏季音樂節今年的彩繪主視覺遙相呼應。
“我們既要考慮整體環境、建筑風貌,也要考察人流量,看看是否適合演出,否則便pass。”上海交響樂團教育拓展中心項目主管王君悅和小伙伴用雙腳丈量土地,在徐匯區踩了十幾個點,最終選出心儀之所。

宋慶齡文化空間 單簧管獨奏
7月6日,“全城交響”從錦和越界·衡山路8號啟程,途經宋慶齡文化空間,最終到達上海交響音樂廳·音樂大堂,在另一條城市風景線上,為市民和游客送上童聲小組唱、手風琴獨奏、單簧管獨奏。
當天,王君悅發現,有三組觀眾從頭跟到尾,一組是祖孫三代,一組是媽媽和女兒,還有一位中年大叔,而且每一次都比他們預先抵達演出地點。
“媽媽和女兒原本在買冰激凌,偶遇演出,馬上拍下時間和路線圖,一路跟下來。女孩一年級左右,最后一站演出三十多分鐘,她一動不動,完全沒有表現出不耐煩。”中年大叔也很有意思,已知路線的他提前在第一站蹲守,耐心等待著音樂人出現。
每一場音樂表演都圍繞著所處場域的特質而展開,曲目量身定制,現場也不拉警戒線,“我們期望打造多元的、開放的、全民友好的藝術現場,讓音樂自然融入城市街景,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王君悅說。

追夢園 銅管重奏
銅管小分隊走進石庫門
除了用音樂點亮徐匯區,黃浦區的多個文旅地標,也被納入“全城交響”的藝術地圖中。
從黃浦區圖書館、追夢園到新天地石庫門街區、新天地時尚一期&二期,行進中的銅管、舞蹈雕塑、聚福合唱團快閃等輪流登場,為市民和游客帶來聽覺、視覺的雙重享受,也為生活送上一波波小驚喜。

新天地 行進中的銅管
7月10日,上海交響樂團小號首席夏非帶領一支7人的銅管小分隊,走進新天地,在彎彎繞繞的石庫門里游走,邊行進邊奏樂,與路人歡樂互動。從《All of me》《Autumn leaves》到《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you》,當天的演出曲目以爵士經典為主。
74歲的陳先生家住附近,正端著相機捕捉街頭風景,因為這場偶遇停下了腳步,忍不住將鏡頭對準音樂家們,一口氣拍了幾十張照片。一位戴著帽子、扎著小辮的打鼓姑娘,引人注目,也定格在他的相機里,“她挺可愛的,很會帶動氣氛,面部表情也豐富,所以盯著她拍了好幾張。”
“很新鮮,很驚喜,流動的音樂給城市增加了新鮮血液,更有一種休閑、娛樂的氛圍了。”陳先生感嘆,音樂家們在這么熱的天進行戶外演出,實在不容易,精神可嘉,“我們年輕時休閑只能偶爾看看電影,現在的年輕人太幸福了,上海的文化藝術生活比以前豐富多了。”

新天地 舞蹈雕塑
游客們三五成群,跟著這支銅管小分隊四處游走,三位戴著眼鏡、穿著花衣的法國姑娘,笑得滿臉燦爛。
姑娘們正處于25歲的花樣年齡,作為醫學交換生,正在瑞金醫院實習,要在上海呆滿五周時間。“街上的氣氛太美好了,很開心,想跳舞!因為音樂,即使此刻下雨了,也感覺像晴天一樣。”一位姑娘形容,上海有眼花繚亂的新興事物,也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這種混合之美,讓她們興奮和著迷。
一支由近190名師生組成的美國青少年“青春同行”交流團,在新天地漫步時,也和這支銅管小分隊不期而遇。
大家興奮地圍著樂隊歡呼喝彩,塔科馬山地中學11年級的學生朱利葉斯,拿出手機,追著樂隊拍攝視頻。“我自己也彈貝斯,這種街頭演出太酷了!”他說,能在上海看到這樣的演出實在開心,也希望未來能有機會了解更多的中國音樂、中國樂隊。

新天地 聚福合唱團快閃
演出過程中,音樂家們也在戰高溫,汗水滴答,打濕了衣襟。“演出沒有挑戰,就是有一點熱!”夏非擦了擦額頭的汗笑說,平時,他們都是坐在音樂廳,穿著燕尾服、打著領帶,用一種嚴肅的、正式的方式和觀眾見面,戶外演出創造了一次彼此親密互動的機會。
“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利去享受美好的音樂,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服務,也希望他們能度過一次開心的下午時光。”夏非性格天生外向,在這種場合演出更興奮了,他也感謝上海交響樂團策劃了“全城交響”,“我們需要和觀眾近距離地面對面。從他們的表情中看見歡笑、開心、手舞足蹈,我能感覺到我們真正用音樂取悅了他們、讓他們獲得了快樂,這是音樂工作者內心最渴望的事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