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首批經過規范培訓的陪診師亮相,團體標準同步發布

上海市養老陪診服務上線暨楊浦區陪診服務聯盟成立啟動儀式舉行。 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攝
7月11日,上海首批經過規范化培訓的陪診師亮相。
當天,上海市養老陪診服務上線暨楊浦區陪診服務聯盟成立啟動儀式舉行。澎湃新聞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此次亮相的上海首批經過規范化培訓的陪診師,有全職和兼職人員,其中部分具有醫學背景,也有熱愛公益的社會人員、社區工作者等。
據上海市民政局官網消息,全市首批575名參訓學員經培訓考核合格后,獲得由上海開放大學與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共同頒發的“上海養老服務陪診師”證書。在楊浦區,首批陪診師已開始持證上崗。
會議同時發布了《陪診服務規范》與《陪診師從業技能要求》兩項團體標準,對陪診服務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職業要求、工作要求、水平評價要求等多個維度提出了規范。

首批經過規范化培訓的陪診師亮相
上海首批經過規范化培訓的陪診師亮相
52歲的楊政是一名注冊職業藥師,同時熱愛做公益,他坦言,之所以報名加入陪診師,一方面自己感受到當前老年人對于陪診的需求很大,另一方面自己具備一定的藥學知識的基礎,自己在這方面的工作具備一定的優勢,他從2023年12月申請加入陪診師行業,最初在上海開放大學培訓一個多月,掌握了急救、護理等知識以及相關的陪診服務流程等,“希望成為陪診員后,我可以幫助到更多人。”
而另一名全職媽媽吳嘉也是上海首批經過規范化培訓的陪診師,之所以加入陪診師隊伍,她坦言是感受過家里老人無人陪伴就醫的難處,2024年3月,她報名參加了國融學院的陪診師培訓,同時在上海開放大學、國融學院經過規范化培訓,獲得了陪診師的相關證書。
此前,吳嘉有過陪診的體驗,她曾服務過一名35歲外地來滬就醫的孕婦,陪同她完成了在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的整個診療過程,同時也陪伴過一個家人在國外的70歲老年人在上海一家醫院做胃腸鏡手術,她感受到了這項服務的需求很大,尤其是老年人。“希望未來,陪診服務可以走向規范化,服務到更多人群。”吳嘉說。
會上,《陪診服務規范》與《陪診師從業技能要求》兩項團體標準發布,標準由上海開放大學聯合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單位共同制定。團體標準的制定突出了問題導向,聚焦目前陪診中的重點與難點,明確陪診師的工作任務及從業技能要求,以及陪診中的責任邊界和職業道德問題等。
發布陪診服務兩項團體標準
啟動儀式上,首批陪診服務聯盟成員單位授牌。
上海市養老服務協會會長徐啟華在此次會議上指出,當前正處于養老服務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一方面老年人數量在逐年攀升,上海已經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另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越來越呈現出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
上海市養老服務協會經過前期廣泛調研和論證,動員了部分有實力、有意愿、有資質、有信譽的會員單位并聯合其它有關單位和組織共同打造楊浦區陪診服務聯盟,同步建設“陪診服務信息化平臺”和“非急救轉運信息化平臺”。
其中,陪診服務信息化平臺通過小程序“國融就醫陪診”可以預約上海多家三甲醫院陪診服務,同時可以預約相應的陪診師,陪診時間分為半天(4小時)和全天(8小時),平臺顯示價格分別為298元、658元,同時還提供代辦取藥、取檢查報告、代辦出入院手續等服務。服務費用可以在線手機直接結算。隨著服務的持續,這項服務還將不斷完善。

半天陪診價格 “國融就醫陪診”小程序截圖

全天陪診價格 “國融就醫陪診”小程序截圖
此外,由上海交運集團打造的“非急救轉運信息化平臺”也在當日宣布全面升級。2022年12月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120急救電話呼入量劇增,由于缺乏獨立的社會化非急救服務體系,大量非急救業務擠占導致急救服務資源緊缺,由上海市衛健委牽頭,有關委辦局協同,形成了《關于開展非急救轉運社會化服務試點工作方案》,在依托市場機制開展非急救轉運工作的條件下,由上海交運集團開展先行先試,以探索一條上海非急救服務市場化運作模式,主要聚焦老年人掛號就醫、康復出院、特需人員叫車出行等社會需求。

非急救轉運隊伍亮相
非急救轉運隊伍力量也在不斷充實。當日,交運非急救轉運隊伍集體亮相,作為隊長的羅旭,原先是一名退伍軍人,通過社會招聘報名加入交運非急救轉運隊伍,經過120急救、紅十字救護員等專業培訓后上崗,截至目前已經服務了1萬多名市民,其所在的交運集團配備了50輛非急救轉運車輛,已經形成了一支80人左右的非急救轉運隊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