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兒童生長激素或有癌癥等風險?《柳葉刀》:需持續監測其安全
·“隨著生長激素治療從嚴格的替代療法過渡到更廣泛的身高增強,監測潛在副作用變得更加重要。”
當地時間2024年6月27日,《柳葉刀》(The Lancet)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兒童生長激素治療:挑戰,機會和考慮》(Childhood growth hormone treatment: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considerations)的文章,其指出,明顯的生長激素缺乏癥具有顯著的生理影響,替代療法對患者具有重要的價值,但只有少數人被認為明顯缺乏生長激素。對于沒有生長激素的人來說,生長激素有增高的益處,“隨著生長激素治療從嚴格的替代療法過渡到更廣泛的身高增強,監測潛在副作用變得更加重要。”
據文章介紹,生長激素是一種重要的生化信號分子,能夠直接或間接激活細胞內信號通路,協調多種細胞類型的代謝過程,從而調節各種組織的生理機能。20世紀50年代末,生長激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首次被引入臨床實踐,但最初使用數量有限。在隨后的30年中,生物技術的進步促使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的發展,它可以滿足更大的需求,更多的適應證被開發出來。
1985年,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被首次批準用于治療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癥。此后,該療法被批準用于與身材矮小相關的其他兒科疾病,包括慢性腎病、特納綜合征(Turner syndrome)、普瑞德-威利綜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出生時小于胎齡、矮小身材同源盒基因(SHOX,short stature homeobox-containing gene)缺乏癥和努南綜合征(Noonan syndrome)。在一些國家,它也被批準用于治療特發性身材矮小。
近年來,由于其增高的效果,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受到很多家長的關注。《柳葉刀》文章強調,持續監測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的安全問題十分重要。文章提到,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可能導致癌癥、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的增加。
以生長激素對癌癥風險的影響為例,文章介紹,動物研究和特定的人類生長激素過量或生長激素信號受損情況的數據表明,這些信號通路活性增加與腫瘤發展存在關聯。基于人群的大規模研究也顯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表達異常與某些類型癌癥風險增加相關。不過制藥公司的數據庫表明,在沒有癌癥潛在風險因素的患者中,并未觀察到增加腫瘤風險的情況。
2009年,八個歐洲國家合作創建了“歐洲生長激素治療安全性與適用性”(SAGhE,Safety and Appropriateness of Growth Hormone treatments in Europe)項目,這是一個大型薈萃分析隊列,納入約24000名接受兒童生長激素治療的患者。研究顯示,在沒有癌癥潛在風險因素的患者中,整體癌癥發生率和死亡率未見增加,骨骼和膀胱癌的特定部位風險有所提高。然而,由于案例數有限及其他方法學限制,研究仍無法得出確切結論。
2022年,歐洲內分泌學會(ESE,European Society of Endocrinology)
對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并曾患癌癥的患者進行全面審查,發布了《生長激素替代治療在癌癥以及顱內腫瘤患者中安全性的共識聲明》(Safety of 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in survivors of cancer and intracranial and pituitary tumours: a consensus statement)。其指出,在兒童時期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的生長激素缺乏患者中,并未觀察到癌癥復發風險增加,二次腫瘤的風險輕微增加。然而,共識性聲明并不鼓勵對存在癌癥遺傳易感性的患者進行生長激素治療。
此后,針對兒童期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后癌癥風險的問題,瑞典進行了一項全國范圍的人群基礎研究,涵蓋超過3400名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特發性矮小或出生時小于胎齡的患者,隨訪時間達35年。與對照組相比,患者整體腫瘤事件風險輕微增加,但在兒童期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后,惡性腫瘤事件的風險并未增加。研究人員指出,治療持續時間較長的患者風險略高,但在劑量方面未觀察到其他顯著趨勢,這反駁了重組人類生長激素治療與癌癥之間的因果關系。
“盡管這是迄今為止對兒童時期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的患者進行的最長隨訪,但該隊列仍然很年輕(研究結束時平均年齡為31.1歲),因此進一步的隨訪對于評估成年后期的風險很重要。”《柳葉刀》文章寫道。
“即使符合批準的適應證,生長激素治療在臨床上仍有許多挑戰。對于每位患者,醫生都必須仔細考慮已知和未知的風險和益處,并進行個體化評估。此外,在與患者及其家屬的對話中,醫生需要進行開放的溝通,明確治療目標,并隨時準備重新評估診斷和治療方案。”文章表示。
參考資料:
1.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hi/article/PIIS2352-4642(24)00127-5/abstract
2.Boguszewski MCS, Boguszewski CL, Chemaitilly W, et al. Safety of 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in survivors of cancer and intracranial and pituitary tumours: a consensus statement. Eur J Endocrinol 2022; 186: 35–P52.
3.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71698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