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突破智能制造,完善產業配套,智能船舶何時能起航
“智能船已不是一個新詞,行業內的船東或是外圍AI賦能的企業,都在加入智能船舶的研發進程。”
7月6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期間的“AI賦能海洋”——智能技術促進船舶產業煥新暨2024年度中國智能船舶創新聯盟高端學術論壇上,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副院長李鑫作出上述表述。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院長呂智勇也在現場表示,船舶工業作為重要戰略性產業,是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突破與落地應用最佳場景之一。當前,我國正處于邁向造船強國的關鍵階段,繼續培育新質生產力,助推船舶工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智能船舶總體而言主要分為兩個技術方向,一個是數字化層面,另一個是自主化層面。”李鑫指出,數字化層面上,目前已有大量的商業應用場景出現,國內外都在做“智慧航運”,推出數字化的物流系統等,這方面目前需要加大企業的盈利能力,降低營運成本,提高海運的安全性。自主化層面,多國都在進行不同場景的自主航運測試,不過,自主化船舶將會經歷非常長的測試和數據積累的過程,包括算法的迭代。目前我國已有較為成功的自主航運測試,例如“香洲云”和“珠海云”,未來會有較好的發展。
“安全可靠,決定了智能船是不是真正能夠達到最終的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表示,船舶行業智能化發展分兩大部分,一個是智能制造,一個是智能船舶。智能制造是船舶制造行業首先要突破的地方,“盡管我國目前造船的存量占全世界的50%還多,但每噸位造船量的能耗、功耗和材耗比韓國和日本高,效率還有待于提升。跨域融合要突破傳統工業本身的局限,把國內的優勢力量結合起來,尤其是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
吳有生認為,當前船舶配套產業和動力產業的智能化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尤其是智能配套設備,包括國產導航設備的數控化程度不高,配套產業亟需通過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來提升船舶工業的能力和競爭力。
“希望到2030年或者是2035年左右,會有自主的、無人的、遠洋的船舶(落地)。目前看到已有不同的國家在進行無人自主船舶的測試和建造了。”葡萄牙工程院院士、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杰出教授卡洛斯Carlos Guedes Soares表示。
中國船舶集團科技與信息化部主任趙同賓則指出,2024年,國際海事組織(IMO)已明確海上自主水面船舶規則的生效時間表,這預示著全球范圍內做好了“智能船舶”商業化運營的準備。
為了船舶智能化的提速發展,除了企業發力外,產業鏈和政策也在共振。
“從行業所處環境來看,船只本身不是挑戰,下一個階段除了技術之外,我們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和法律體系來支持船舶自主化的發展。”卡洛斯指出,特別在未來的無人自主駕駛船舶上,更需要有相應的法律監管體系,為商業落地掃清障礙。此外,自主智能船舶要走向商業運營,保險合同等細節的修訂也需要跟上發展的腳步。
上海市海洋局副局長金宏松表示,上海將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聚焦“人工智能+海洋”,大力支持智能船舶、水下機器人、無人船、智慧海洋裝備等研發設計制造。當前,人工智能已覆蓋上海智能船舶、海上風電、海域觀測、海洋檢測等領域,提升海洋生態防護能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對于未來上海相關產業生態的發展,金宏松指出,未來將積極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組織編制上海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繪制海洋產業地圖,謀劃構建上海現代海洋產業發展新格局;持續優化海洋領域投融資市場環境,發布首支覆蓋全市場的中國海洋經濟股票價格指數,引導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各類主體,有序支持海洋經濟發展,強化創新策源,加快創新企業孵化培育。
金宏松還提及,將大力培育和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例如,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賦能船舶產業落地的新場景、新思路、新應用,特別是在服務深海基地事業發展,推進基地可靠(運)船舶智能綠色化轉型,實施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項目,推進深遠海海上風電建設,推動海水淡化和海洋生物醫藥發展等方面,加強技術儲備和能力建設,推動實施一批重點項目,讓智能技術成為驅動海洋傳統產業煥新與升級的強大引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