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廣東的“痛”,廣東來治!
廣東發展有多難,廣東自己知道。
提起廣東人,普遍人都認為廣東人有錢。
什么能代表廣東的有錢人?
我想,網友們該知道的都知道了。
比如人字拖、鑰匙串和白襯衫。
廣東經濟發展確實很強勁,甚至常常被人評為“中國經濟的縮影”,但它既是“天花板”,又是“無底洞”。
為什么?因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
拿廣州本身來舉個例子。
早些年,小編去廣州從化的某個村做課題調研,發現了廣州的另一面——此廣州人非彼廣州人。在這個村里,我們基本看不到年輕人,留守在家的基本是老弱病殘,他們甚至都沒有機會從村里走出去看看廣州真正的繁華。唯一讓人覺得它還像是個村落的地方,就是一幢幢用外面務工賺回來的錢改善過的住宅樓。調研結束的時候,我們從某些地方仿佛又看到一點希望,比如電商時代帶來的產物——快遞驛站以及零零散散分布著的小工廠。歸根到底,產業就像人體的血脈,沒有產業,就沒有經濟發展。
總而言之,廣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廣東最大的“痛”!
那么,廣東要“止痛”,既要治標又要治本,用什么“藥”?
這里又要說到廣東人的品質——務實。
確實,廣東人的務實是刻在骨子里的。
廣東人的務實體現在以下幾點(可能不止這些)。
· 重視傳統習俗,例如潮汕英歌舞、粵西年例、醒獅拜年保留至今,且仍是大人、小孩最惦記的習俗。

· 把錢花在刀刃上。廣東人不愛漏財,派利是講“意頭”而不講金額大小,對美食的追求大于對奢侈品的追求。

· 不甘落后。在這里,人們更注重實用,注重創新,注重發展,擁有自己的商業文化
廣東早早就頂起了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名號,先是創造改革開放的“奇跡”——深圳經濟特區,讓原來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今天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居于領先地位的、擁有將近1800萬人口的現代化特大城市。同時,在改革春風的沐浴下,珠三角地區開始規模化的工業生產,為廣東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繼而,在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之際,迅速轉變發展戰略,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擁抱高新技術產業、多元化的服務業。
在國家的戰略部署下,廣東又扛起大旗,緊緊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致力于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思路與成效可見廣東經濟出版社陸續出版的“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研究叢書”)。
除了建設經濟特區、世界級城市群,廣東還需要面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廣東有122個縣(市、區)、1609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如此龐大的數量,廣東如何對癥下藥?

▲廣東的縣鎮村數量分布
STEP 1
學習借鑒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全國脫貧攻堅奔小康經驗。
STEP 2
結合過去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經驗,提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簡稱“百千萬工程”)的戰略。
STEP 3
號角吹響,各地“開干”,以珠三角產業有序轉移為關鍵路徑,強化鄉鎮連城帶村的節點功能,激發欠發達地區的潛能。
所謂縣域強,則省域強。廣東自2023年7月起,實施“創先、進位、消薄”行動,根據各縣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基于57個縣(市)具有不同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將其劃分成創先類、進位類、消薄類三條賽道,以實現差異化發展。

▲57個縣(市)賽道劃分圖
魯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廣東各縣域逐漸走出了特色各異的發展之路。

順德是怎么走出以制造業當家之路的?
增城是怎么借助超大城市市轄區地位提升縣域綜合能級的?
饒平是怎么念好“山海經”、做強“土特產”的?
高州是怎么打造荔枝等特色農產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
梅縣區是怎么走出符合山區特點、蘇區特色的振興之路的?
……
《大發展:新時代廣東縣域經濟創新發展10強》,
一本書讓你讀懂廣東縣域經濟創新發展10強的成功經驗!
這條廣告很硬,但這本書的內容更硬!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