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I街采|假如動物會說話,它們會怎么說城市生態
如果野生動物能說話,他們將如何評價在上海的生活?
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我們利用AI技術,“采訪”了三種生活在上海的野生動物——貉、獐和獼猴。
上海這座城市本就不只屬于人類。在你無暇顧及生活時,我們的動物鄰居,已經過上了與人共享這座城市的生活。
貉:闖入人類生活區的“本土居民”
往祖上搗幾輩,貉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野生動物。
很多人對它有一種外來物種的印象,是因為它們闖入了人類的生活區。如果你經常刷短視頻,一定看到過這個“偷感”十足的家伙,在小區的垃圾桶里翻東西,或者去叼幾口散落在野貓聚集地的貓糧。你和它對視,它會還以眼色和你對峙。

圖片來源: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澎湃新聞在2021年的一篇報道中指出,野生貉曾在上海150多個社區出現過。保守估算,全上海市貉的數量在3000-5000只,而全上海流浪貓的數量在幾十萬只。從分布來看,它們更喜歡松江、青浦這樣綠化好的地方。也正是因為許多新建的小區離農田、荒地不遠,契合貉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捕捉到它們的身影。
都說距離產生美,走得太近總會有嫌隙。看到小區里扎堆出現貉,居民們開始擔心貉咬人或者肆意繁衍,網絡上也開始流傳貉咬人、咬貓、咬狗的事情。其實,與它們和平相處的方式很簡單。做到不害怕、不接觸、不投喂、不傷害,大家都能相安無事。
“作為原住民,貉重新出現在城市之中,是城市生態環境變好的結果,總體來講是一件值得為之高興的事情。”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放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有意思的是,為了適應城市生活,貉也做出了很多改變和調整。它們會與野貓、野狗競爭,會根據人的活動時間調整作息。在上海,貉人一樣,都在學著改變。
獐:上海請回來的上古“土著”
在城市野外能看到獐,可以算得上一種奇觀。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如果動物也有MBTI,獐絕對是最I的那一種。它們膽小、呆板、怕生,應激反應來了,連剛生下的孩子都顧不上。仿佛只有深山老林或者無人曠野,才是它們的歸宿。
所以,有據可考的,獐在上海活躍的時間至少要追溯到 6000 多年前。而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獐也漸漸在上海消失了。直到2006年,上海發起了“獐的重引入項目”,獐才再一次回到上海。“重引入”,是指在一個物種的歷史分布區內,重新建立一部分種群的一種嘗試。
項目在上海市浦東新區的華夏公園試點,但圈養只是計劃的一部分。獐的“重引入”是要通過三步走的辦法,即人工圈養、半野放、野放的方式,逐步恢復獐在上海野外的種群數量,最終實現野生獐在上海的種群恢復。
與毀滅一種物種相比,恢復一個物種的種群要難太多。根據澎湃新聞2021年的報道,在“重引入”項目實行十多年間,上海野生獐的總量基本穩定在了300只左右。而距離達到種群恢復的1000只標準,可能還要花費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
獼猴:為人類守望寶島
與貉、獐相比,生活在大金山島的獼猴真的算命好。
它們是真正的富二代,大自然給予這座島的饋贈包括:60多種珍稀植被、紅隼等多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以及上海市幾乎所有的兩爬類動物。同時,大金山島還坐落在上海市唯一的生態自然保護區。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攝
為了保護大金山島的半原始狀態,除特殊情況外,這里不歡迎任何外來船只和人員上島。島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守島人,還要承擔起給獼猴們喂食的工作。獼猴們在島上雖然沒有天敵,但島上食物資源有限,還需要人來投喂才行。
據新民網報道,金山三島未來還將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實施原生植被修復,建立生態系統信息數據庫。
在視頻里,“猴小姐”也確實有傲嬌的資本。畢竟在大金山島的生態里,人好像才是那個外來物種。
這么呆萌可愛的小動物講話視頻,是怎么用 AI 做出來的呢?對齊Lab 有一篇詳細的教程推送,有手就會做!
參考資料:
“神奇”的動物在上海|大金山島上,“島主”獼猴出沒
http://www.kxwhcb.com/newsDetail_forward_14628014
“神奇”的動物在上海|一只“社恐”獐決定去闖蕩世界
http://www.kxwhcb.com/newsDetail_forward_14627999
“神奇”的動物在上海|“貉”以為家
http://www.kxwhcb.com/newsDetail_forward_13907558
一批小獐子要和大家見面啦,華夏公園獐子家族將添新丁
https://m.jfdaily.com/sgh/detail?id=1265483
上海 60 多個小區夜晚迎來陌生人,只為一種國家保護動物
https://m.jfdaily.com/wx/detail.do?id=772188
沿著長江經濟帶看中國|上海: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https://m.thepaper.cn/detail/28189367
社區居民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上海推進生境花園建設,專門騰出空間,營造適宜生態環境“招蜂引蝶”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384397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