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權威解讀|梅雨指標制訂專家:今年梅雨為何如此“暴力”,還要持續多久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實習生 邱思宇
2024-06-27 14:58
來源:澎湃新聞
? 綠政公署 >
字號

今年4月1日入汛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225.2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6.6%,為歷史同期第3多。

當前,我國江淮流域正處于梅雨期。6月24日和25日,長江中下游雨勢猛烈,中央氣象臺連續兩天發布暴雨紅色預警,這也是今年來首次發布暴雨紅色預警及連續紅色預警。

今年梅雨季節有哪些特殊之處?哪些因素影響了今年的梅雨期降水?厄爾尼諾結束后,其影響還在嗎?

針對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周兵是國家標準《梅雨監測指標》(GB/T 33671-2017)的主持制訂者,也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研究。

周兵指出,2024年以來,厄爾尼諾事件處于持續衰減階段,預計今年夏季后期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盡管厄爾尼諾事件結束,但是厄爾尼諾對今年夏季,尤其是主汛期我國的氣候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北地區將面臨較高的洪澇風險。

“厄爾尼諾結束,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變化的大齒輪帶動著印度洋齒輪的轉動,熱帶印度洋海表暖溫度具有接力作用,由此影響了東亞季風系統的強度,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與脊線位置的異常?!敝鼙忉屨f。

梅雨是東亞夏季風向北推進的階段性產物,是東亞地區的獨特天氣與氣候現象。每年從六月上旬到七月中旬,為降水量比較多的一個時期,稱作“梅雨季節”。這個時期梅雨區雨量大、日照時數少、高濕多云以及風力較小。隨著季風強度年代際變化和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梅雨環流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今年入梅后,江淮流域降水出現“暴力梅”傾向。

“極端天氣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的重要非傳統安全因素,未來更加嚴峻的氣候風險將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強國建設帶來重大影響?!敝鼙f,“人類需要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人類需要更多氣候行動,社會發展需要緊急轉型”。

以下為對話內容:

今年入梅后降水強度強、洪澇災害影響大

澎湃新聞:中央氣象臺首次在梅雨期發布全國的暴雨紅色預警。今年梅雨季節有哪些特殊之處?降雨量和持續時間較往年有何不同?

周兵:梅雨期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有200至400毫米,湖南常德、安徽黃山等局地達500至713毫米。6月24日和25日,長江中下游區雨勢猛烈,中央氣象臺連續兩天發布暴雨紅色預警,這也是今年來首次發布暴雨紅色預警及連續紅色預警。

今年我國梅雨季節開始時間接近常年,截至6月25日,江淮流域梅雨季節平均梅雨量186毫米,其中:江南區為281毫米、長江中下游為187毫米、江淮區為70毫米。但梅雨量區域性差異較大、入梅后降水強度強、洪澇災害影響大。

江南梅雨區局地具有一定的局域性“暴力梅”傾向

澎湃新聞:今年的梅雨算不算“暴力梅”?哪些地區入梅后降水比較 “暴力”?

周兵:《梅雨監測指標》國家標準對暴力梅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國家級及地方梅雨監測業務中,一般將梅雨量不足氣候平均值的50%的稱為枯梅;超過50%的稱為豐梅,也就是“暴力梅”;超過80%的稱為“超級暴力梅”。歷史上1954年、1998年、2020年梅雨季節梅雨總量均超過八成,甚至1-2倍。

到目前為止,盡管梅雨期暴雨強度大,也引發了區域洪澇災害,或城市內澇,但尚不能稱之為“暴力梅”,最多為梅雨期暴雨或極端強降水過程。江南梅雨區局地梅雨量已接近600毫米,具有一定的局域性“暴力梅”傾向。

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一周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持續性強降雨。6月24日至30日,江南北部、江漢東部和南部、江淮、貴州、廣西等地有持續性強降水,日雨量一般為大到暴雨,其中,湖北東南部、湖南東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局地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厄爾尼諾奠定了我國“南澇北旱”的格局

澎湃新聞:導致今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暴雨頻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周兵:江淮流域梅雨區,尤其是長江中下游梅雨區在我國防汛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關注度很高。中國大陸梅雨范圍西自湖北宜昌,東至華東沿海,南端以南嶺以北的28°N為界,北抵淮河沿線34°N一帶,涉及的行政區域包含了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6省1市。

梅雨是東亞夏季風向北推進的階段性產物,為東亞地區的獨特天氣與氣候現象,僅發生在東亞地區。每年從六月上旬到七月中旬,為降水量比較多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一般稱作“梅雨季節”。這個時期梅雨區氣候特點本身就是雨量大、日照時數少、高濕多云以及風力較小。隨著季風強度年代際變化和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梅雨環流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梅雨具有鋒面降水的性質,鋒面附近為暖濕區,冷鋒前有一致的西南氣流,暖鋒前為偏東氣流。另外,對流層高層與鋒面相關聯的3個行星尺度環流系統分別是:副熱帶西風急流系統、熱帶東風急流、南亞高壓環流系統;與此相匹配,對流層中層為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風帶中高緯度短波槽;而對流層低層是行星尺度的西南季風、天氣尺度的西南低空急流、切變線以及其上的中尺度波動或渦旋。梅雨鋒具有很強的暖濕梯度,同時具有水汽輻合。

今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強降水過程具有降雨持續時間長、強降水落區空間重疊度高、梅雨鋒面上對流活動持續等特點。

其主要原因,一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天氣系統維持穩定。副高邊緣的西南暖濕氣流直接深入到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梅雨鋒天氣系統在江南北部到長江沿江地區穩定少動,因此降雨落區重疊度高、持續時間長,導致出現大范圍強降水。二是梅雨鋒面系統暖濕氣流旺盛,梅雨鋒北側中小尺度強降水對流系統發生發展,系列對流活動發展“列車效應”顯著,導致局地性的降水強度放大,形成暴雨、大暴雨中心。三是全球變暖背景下厄爾尼諾次年東亞夏季風系統重要成員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的階段性南北擺動與總體位置偏南,使得江南區梅雨、長江中下游區梅雨強度增大。厄爾尼諾奠定了我國“南澇北旱”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梅雨季節是東亞夏季風系統最為顯著的天氣氣候現象,也是我國汛期防汛工作的最為關鍵時段。江南區梅雨平均開始時間為6月9日,7月10日結束,持續時間31天,平均降水量395毫米;長江中下游梅雨平均開始時間為6月14日,7月16日結束,持續時間32天,平均降水量318.2毫米;江淮梅雨平均開始時間為6月23日,7月14日結束,持續時間21天,平均降水量257.2毫米。

澎湃新聞:為什么厄爾尼諾次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會比較嚴重?

周兵:1951年以來共發生22次厄爾尼諾事件,超強事件3次(1983年、1998年、2016年),強事件1次(1973年),中等強度8次。東部型14次,中部型8次。厄爾尼諾次年夏季,長江流域易出現強降水(1983年、1998年、2010年、2016年、2020年)。歷史上梅雨季持續時間長、梅雨量大的年份有:1954年、1969年、1983年、1998年、2016年、2020年等,大部分均與厄爾尼諾次年有關。

主要原因還是厄爾尼諾的結束,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變化的大齒輪帶動著印度洋齒輪的轉動,熱帶印度洋海表暖溫度具有接力作用,由此影響了東亞季風系統的強度,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與脊線位置的異常。

全球變暖使梅雨季節降水強度明顯增強

澎湃新聞:這種異常天氣是否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

周兵:這種異常天氣與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是全球變暖的關系并不直接,但全球變暖使得梅雨季節降水強度明顯增強。

1951年以來,中國梅雨季降水量具有明顯年際波動和年代際變化特征。20世紀90年代梅雨量以偏多為主,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90年代末至21世紀前十年梅雨量偏少。 2020年,中國梅雨季開始于5月29日,入梅時間較常年值偏早10天;8月2日出梅,出梅時間偏晚15天,梅雨持續時間為1961年以來最長;梅雨監測區梅雨期降水量為780.9 mm,較常年值偏多437.5 mm,為1951年以來第二多,僅次于1954年。

澎湃新聞:今年梅雨期,國家氣候中心如何進行監測和預警?

周兵:梅雨研究和梅雨業務與季風問題一樣源遠流長,是氣候學與天氣學中永恒的主題,有神奇和傳奇色彩。在不同的年代,經歷著變化和各種沖突與爭論。我國長期以來一直依據長江中下游5 站(上海、南京、蕪湖、九江和漢口) 逐日降水量資料來開展監測預報。但在進入21世紀以后,長江中下游梅雨呈現得不清晰了,以至于提出非典型梅雨的理念,學術界關于梅雨的討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陶詩言院士關于我國長江流域6-7月“梅雨季節”的論述奠定了梅雨監測指標改進的基礎。國家氣候中心丁一匯院士在2012年梅雨討論會上強調:5個站的指標有一定的歷史,有一定的作用,也存在發展改進的必要,因此需要重新制定梅雨指標。2017年正式頒布《梅雨監測指標》國家標準(GB/T 33671-2017),在中國氣象局系統以及水利部、大氣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等得到推廣應用,由此梅雨研究事業翻開了新的篇章。媒體與社會公眾對入梅、出梅等相關問題的爭論也消失了,因為公眾認知提高,充分認識到不同地域梅雨開始的時間是不同的,國家與地方氣象部門使用的指標是一致的,梅雨問題又是復雜多樣的。

國家氣候中心和中央氣象臺對梅雨監測預測和預報預警業務尤為重視。每年在3月汛期氣候預測中開展梅雨早期氣候預測,在南海夏季風爆發前后召開梅雨專題預報會商,在5月中旬啟動逐日監測,并及時發布江南區梅雨、長江中下游區梅雨和江淮區梅雨階段性監測最新進展報告和信息,做好梅汛期氣象服務,做好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基礎性和科學性工作。

迫切需要加快完善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體制機制建設

澎湃新聞:未來一段時間需要關注哪些區域的降水情況?

周兵:未來一段時間需要關注江南區梅雨的極端性與暴力度,關注長江中下游區梅雨的進一步加強,以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的北抬對江淮區梅雨的影響。2024年的梅雨總體以偏強為主,雨情、汛情和澇情在梅雨區域表現得比較突出,防汛壓力大。

澎湃新聞: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類似或更為極端的天氣情況,您有何建議?

周兵: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候變暖導致氣候系統的不穩定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復雜多變的趨勢和新的時空分布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已經涉及自然環境的廣泛領域、滲透到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本世紀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900億元,占GDP比例平均為0.89%,是美國的2倍多;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3.3億人次受災,千余人死亡。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氣象災害損失偏重、人員傷亡偏大。

我國在應對和防范極端天氣問題上尚存在諸多短板,一是應對和防范體制機制不夠健全,二是全社會的應對防范能力有待提升,三是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亟待提升,四是全民預警風險研判與風險管理能力不足,五是氣象災害現行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綜合體系有待完善。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完善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體制機制建設、強化社會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增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管理能力、提升防災減災氣象應對能力和加大科學普及力度。

    責任編輯:鐘煜豪
    圖片編輯:朱偉輝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苗栗市| 林西县| 和顺县| 山东省| 高雄市| 灵璧县| 桑植县| 南木林县| 江山市| 雷州市| 略阳县| 宁蒗| 公主岭市| 公安县| 蓬安县| 尼玛县| 沙河市| 东方市| 奉化市| 巢湖市| 武乡县| 呼和浩特市| 夹江县| 华宁县| 秭归县| 嫩江县| 客服| 镇沅| 山阳县| 昌都县| 随州市| 泉州市| 图们市| 利辛县| 大同市| 高邑县| 商洛市| 莱西市| 长岭县| 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