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問吧精選 | 教娃拼音抓狂的你,可曾想過是誰發明bpmf
2018年是全國人大批準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其實,采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的方法已經有400多年歷史。

本期題主:徐春偉 澎湃新聞私家歷史專欄、網易歷史專欄作者。
寧波市鎮海區政協文史委委員、寧波市地方志學會會員。第八屆、第九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學術代表,曾提交了注音符號和威妥瑪拼音關于寧波話的研究論文,是吳語圈內推導出第一個《華英字典》方言音系的人。
如果您對漢語拼音(漢字拉丁化)史、漢語拼音文獻史感興趣,歡迎點擊此處參與話題互動。
▍漢語拼音是何時何人發明?
吉祥淡雅:您好!請問漢語拼音是什么時代形成的?是誰發明的?
徐春偉:廣義上的漢語拼音要追溯到明末。
1605年,意大利利瑪竇在他的書上,用拉丁文字給漢字注音,這書《西字奇跡》。
1625年,時屬比利時的金尼閣在他的基礎上改良拼音方案,寫成《西儒耳目資》。他倆的拼音方案被稱做“利—金”方案。不過這個方案對后世基本沒影響。我國第一個半官方方案,也是世界首個漢字拉丁化標準轉寫是“威妥碼—翟理斯式”。
1867年,英國漢學家威妥碼漢語教科書《語言自邇集》,此拼音誕生;確立標志是1892年的翟理斯初版《華英字典》。
1906年春季,上海舉行了帝國郵電聯席會議,并決定以《華英字典》 拼法為中國地名標準拼法依據。只是為了適合打電報的需要,不采用任何附加符號(例如送氣符號等),它被稱作“郵政式”拼音,是威式拼音的變體。
1913年,北洋政府召開讀音統一會,會上馬裕藻提議用其師章太炎的獨體漢字作為拼寫工具。1918年,教育部在章太炎基礎上修改發布,此為我國官方的第一個拼音方案注音符號。我國第一個自己設計的拉丁化方案是劉復、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汪怡等人在1928年通過教育部發布的國語羅馬字。
此外,我國民間在上世紀20年代末開始形成過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主要人物有瞿秋白、方善境、倪海曙等人。瞿秋白的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為現代漢語拼音奠定了基礎,兩者一致性很高。
狹義的漢語拼音就是1958年那個拼音。
它是毛主席拍板,以吳玉章為首的幾百號人集體研究制訂。不過也有幾個關鍵技術人物。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期間召開了10次會議,討論和修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修正草案有王力、陸志韋、黎錦熙三人提出的修正第一式,丁西林、林漢達、韋愨、黎錦熙等人的個人修正草案數種,其中以林漢達的草案作為修正第二式。可以說,漢語拼音是幾百年來形成的文化成果?,F代漢語拼音上述幾人為主的集體成果。
三毛的長裙:為什么字典上還有像日語一樣的符號,那些字符現在還有實用意義嗎?
徐春偉:這個是章太炎發明的注音序號,是他從日語假名得到的靈感。注音符號也是來自于漢字的一部分,和假名是同源,本質上說是半音節文字。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章門子弟馬裕藻提議采用其師的獨體漢字作為音標,由于讀音統一會和教育部部員章門子弟眾多,這一提案通過。191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定名“注音字母”。1930年,由吳稚暉提議改名“注音符號”。1958年,在確定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時,我國有過爭論,民族字母形式(注音符號)好還是拉丁字母(漢語拼音)好。結論是采用后者便于國際交流。現在只有少數工具書如字典才能看到注音符號了。
種花家的超人:我記得小時候學過"啊掰猜呆呃唉夫該……"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了,現在的同學都沒聽過,是我的方言原因(北方人),還是記憶出現了差錯?
徐春偉:您好,現在一般讀本音。您所學的是名稱音。韻母的呼讀音就是本音。 名稱音,是對漢語拼音字母稱呼而言的?!稘h語拼音方案》中的字母表按序朗讀就是用名稱音來讀的。漢語拼音字母除了用于音節的聲母韻母拼音以外,還有排序檢索等作用,如果字母沒有名稱,稱呼起來就不方便?!稘h語拼音方案》字母表共26個字母,每個字母有一個名稱音。名稱音的音值確定這樣規定:元音字母的名稱音由其本音充當,如果一個元音字母有幾個本音時,就以主要讀音為名稱音;輔音字母的名稱音,是由本音前加或后加元音組成(y w是隔音字母,沒有本音,單獨設置名稱音)。具體是前加還是后加,加什么元音,加幾個元音,則遵從國際習慣并考慮名稱的區別度。按漢語拼音字母表排序,《漢語拼音方案》的26個漢語拼音字母的名稱音依次為: a bê cê dê e êf gê ha i ji;e kê êl êm nê o pê qiu ar ês tê u vê wa xi ya zê。

徐春偉:一般是通過標聲調解決,山西shānxī,陜西shǎnxī。但在地名牌上或者在外文書籍中一般是不出現聲調的。所以,現在將陜西作為地名時候拼作shaanxi。這么處理不是沒有道理,是用了一個老的拼音方案“國語羅馬字”。國語羅馬字以增加或變換字母表示聲調,an韻陰平an、陽平arn、上聲aan、去聲ann。關于國語羅馬字,可以在“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看《國語羅馬字,精英階層再造文明的失敗嘗試》一文。
與君的花束: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參考了哪些前人的拼音文獻中的拼音方案?
徐春偉:漢語拼音的聲調來自于讀音統一會設定的注音符號。聲母和韻母各有一部分來自于江南國羅派的國語羅馬字,瞿秋白的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最接近漢語拼音。
梁梁:你好,能推薦這方面的書嗎?我感興趣!
徐春偉:20世紀以來的漢語拼音歷史可以看日本學者市川勘、小松嵐的《百年華語》,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個人認為是比較詳細的漢語拼音史和漢語標準音史。20世紀以前的可以看利瑪竇、金尼閣、丁韙良、威妥瑪、翟理斯等人的生平故事。還可以看些漢語拼音當事人的著作,比如國羅派的黎錦熙、趙元任,拉丁化新文字的瞿秋白、方善境、葉籟士等人的著作。

▍其他華語地區還在使用拼音嗎?
澎友:我們的漢語拼音是不是相對于別的話語地區使用的更成熟一些,比方說臺灣的拼音“鄭”和“成”都是用cheng,但是他們讀出來的跟普通話一樣的,但是漢語拼音“zh”就能準確區分開。
徐春偉:您所提到的并不是臺灣拼音,而是威妥碼—翟理斯式拼音的變體郵政式拼音。威妥碼拼音是分cheng、ch'eng的。1906年春季,上海舉行了帝國郵電聯席會議。會議決定對中國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寫法進行統一和規范,并決定基本上以翟理斯所編初版《華英字典》 中的拉丁字母拼寫法為依據。只是為了適合打電報的需要,會議決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號(例如送氣符號等),它被稱作郵政式拼音,是威式拼音的變體。趙元任就抱怨說郵政式拼音導致他家常州和漳州不分,都是Changchow。威妥碼拼音(郵政式拼音)在晚清民國是漢字拉丁化轉寫的國際標準,南京政府的國語羅馬字一直沒辦法抗衡,幾乎是銷聲匿跡。臺灣地區現在應用的除了威妥碼拼音外,還有國語羅馬字、通用拼音,以及大陸的漢語拼音。除了通用拼音是臺灣當局搞出來的外,其余都不是臺灣設計。

學生們趣味學拼音
▍方言還有留存的意義嗎?
qquser:漢語拼音為什么不用字母“V”
徐春偉:注音符號是有V的,符號是“萬”。由于老國音是薈萃南北的人造語言,注音符號頗為重視“閏音”即方言音。
其聲母里的“?!奔础皀g”,“廣”即“gn”,“萬”即“v”就采自南方方言,為拼“閏音”用的;它還設了濁音記號。但是京國之爭后,采用京音為國音。由于北京話沒有這些聲母,這些符號就沒有用處了,就被取消了。現在《新華字典》上注音符號里還有V聲母。具體可見澎湃新聞私家歷史《國語羅馬字,精英階層再造文明的失敗嘗試》一文。
卻道海棠依舊:老師您好!想請教一下,用拉丁字母注音的方式,比用其他方式注音的方式好在哪里呢?
徐春偉:首先是成本低,只用26個字母表達所有音節組合(實際上漢語拼音還沒用V)。其次是方便國際交流。1958年,在確定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時,我國有過爭論,民族字母形式(注音符號)好還是拉丁字母(漢語拼音)好。結論是采用后者便于國際交流?,F在只有少數工具書如字典才能看到注音符號了。朝鮮半島廢除漢字后,改用諺文。諺文其實是拼音文字,對外交流還是要轉寫成拉丁字母。
dalen6:普通話的普及對方言有什么影響,如何保護我們的方言?
徐春偉:由于方言沒有標準,很多方言字會被普通話影響錯讀。比如,題主所在的寧波話“微信”應該是vixin,現在很多人都讀成ueixin。所以,方言也需要教育和確立標準。據我所知,現在寧波和上海部分小學已經有本地話課程。
▍有可能廢除漢字,代之以拼音嗎?
熊:《康熙字典》的反切注音,那時沒有漢語拼音,如何做到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呢?
徐春偉:那個是中古音的反切,然而古今音變的關系,很多方言是無法用反切拼的。如“打”德冷切,普通話(北京話)和粵語都切不出來。另外,反切法還存在學反切必須學漢字的問題,教育成本過高。拼音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張堯羽:老師您好,請問如果以拼音替代文字,會有什么危害呀?
徐春偉:現代漢語(普通話)同音字這么多,可以根據朝鮮半島現狀,想像廢除漢字的后果。以韓語sudo音節為例,對應的詞有“授渡”“水稻”“修道”等等,不對應上下文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韓國后來發現拼音弊端,不得不在身份證上增加漢字,不然重名率極高。而普通話也有同樣問題,特別是碰到“全部”“全不”同音卻意思完全相反的同音字詞,不用漢字表意后就會增加誤解可能和溝通成本。
澎友:近代以來,一直有人提議廢除漢字,代之以拼音文字,您怎么看?
徐春偉:現代漢語(普通話)同音字這么多,廢除漢字后可以參照朝鮮半島現狀。特別是碰到“全部”“全不”這類同音卻意思完全相反的同音字詞,不用漢字表意后就會增加誤解可能和溝通成本。韓國后來發現拼音弊端,不得不在身份證上增加漢字,不然重名率極高。順便說一句,韓國知名藝人少女時代的林潤妸本名是這么寫的;由于不懂當初翻譯的人不懂朝鮮漢字音,就錯誤寫成林允兒。

惟其義盡:老師好,請問韻母ui和iu,應該讀成uei和iou嗎?那為什么要寫成ui和iu的樣子呢?
徐春偉:說簡單的就是為了簡便處理,但這么處理也不是沒有依據。uei、iou,還有另一個uen,中間的元音會有弱化現象。
imshunshun:老師您好!我有三個問題。第一,既然拼音在明朝末年就已經產生,為什么周有光先生被譽為是漢語拼音之父?第二,有人認為現在的拼音是反漢字的,因為拼音用的是字母,而漢字是象形文字。對此您怎么看?第三,如何正確評價現在我們使用的拼音系統?謝謝!
徐春偉:第一個問題,是某些媒體造成的。您可以看我之前的回答,漢語拼音主要設計者和參與者的名字。第二個問題,我國其實有過民族字母形式,就是從漢語偏旁改過來的注音符號。由章太炎發明,北洋政府教育部在他基礎上改良發布。但1958年,我國確立漢語拼音時認為拉丁字母形式方便國際交流,所以用拉丁字母形式了。第三個問題,個人認為確實不好用。北京話是沒有注音的,而英語、法語等西方語言和日語是有濁音的。用濁音符號b、d、g代表清音[p][t][k],容易造成西方人錯讀,還會使本國人學外語讀錯。漢語拼音這么處理的原因是拼音是為了自己學習方便,而不是照顧外國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