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基金直播趨嚴!明起視頻號取消私募直播準入資格,公募此前已收緊
基金視頻號直播政策收緊!
經澎湃新聞向視頻號直播官方客服核實,自明日起,微信視頻號對已取得金融科普準入資格的私募基金相關用戶取消準入資格,被取消準入資格的視頻號用戶不再可于視頻號進行金融科普類直播。
近期,微信視頻號發布了更新版本的《視頻號金融科普類直播準入標準》(下稱“《標準》”),更新生效日期為2024年6月18日。其中,在基金從業人員入駐要求方面,《標準》新增“暫不支持從業機構為私募基金機構的用戶申請”等。

私募被禁止申請視頻號金融科普直播
所謂“金融科普類直播”即指主播通過直播間圍繞金融相關知識(包括但不限于:股票、債券、基金、銀行、保險、信托等)進行科普講解。
經澎湃新聞向視頻號直播官方客服核實,視頻號近日向特定用戶發布了《視頻號金融科普直播準入標準更新通知》(下稱“《通知》”),《通知》內容顯示,為更好地保障用戶權益,推動平臺生態健康發展,根據《視頻號金融科普類直播準入標準》,視頻號暫停私募基金相關用戶申請金融科普直播準入。此外,視頻號也將于2024年6月27日起對已取得金融科普準入資格的私募基金相關用戶取消準入資格,被取消準入資格的視頻號用戶不再可于視頻號進行金融科普類直播。
其中,“私募基金相關用戶”是指在申請金融科普準入時提交了私募基金相關從業證明的、且獲得視頻號金融科普準入資格的視頻號個人用戶或企業機構類型用戶。
那么,視頻號政策的調整會對私募基金產生怎樣的影響?
澎湃新聞從多家中等規模以上的私募了解到,當前涉足直播的私募機構并不多,少數一些以視頻內容為主。
“目前視頻內容一切正常,未接到相關通知”,其中一家嘗試過直播的私募機構向澎湃新聞表示,半年前就已暫停直播,視頻號對私募“效用不是很大”。
另一家機構也向澎湃新聞坦言,合規管控嚴格,一直未嘗試相關直播。
“私募公開宣傳本身受很多限制,出于合規的要求也會非常謹慎。”一位私募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此次受影響的多數為少部分小型或不正規的私募,“做一些擦邊的內容,通過流量夾帶一些私貨,促進銷售,其實這可能是主要整治的對象和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2月,因直播推介等多項違規,貴州證監局曾對友山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具警示函。
公募基金暫未大面積受影響
公募基金也是“金融科普類直播”的老用戶。繼私募基金傳出直播趨嚴的消息后,近期也有市場消息稱,滬上某公募基金公司的直播被認為存在“無資質認證討論金融類話題”的情況而被中途掐斷。
不過,澎湃新聞記者采訪近二十家公募后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公募在微信視頻號直播并未出現相關異常。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稱,公募機構的公眾號、視頻號每年都要進行認證與審核,“去年年末就已經對資質要求提出了明確規則,倘若沒有資質認證,就會存在中途被掐斷的情況。不過大部分公募機構一開始就會申請相關資質認證,正常認證完后一切照常。”
另有公募內部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實際上,公募機構的視頻號直播已收緊一年多,主要是在‘金融類直播資質認證、不讓錄播、分發要報備’這三個方面。而在直播內容審核這塊,微信視頻號團隊從未對我們審核過的腳本提出過異議。”
“但是新政策還是在大方向上對公募基金在視頻號的直播進行進一步規范,比如新規要求今年在真人出鏡方面,還補充要求‘主播不得以小窗口的形式出鏡,且出鏡畫面需大于總畫面比例的三分之一。”一位公募負責電商平臺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相比較抖音等其他平臺,微信視頻號的直播要求是最為嚴格的。”
具體來看,綜合受訪的公募基金人士提供的內容,今年新增了的三條要求:
一、圍繞股票、證券相關知識進行科普直播,出鏡主播的執業崗位必須為“證券投資咨詢(分析師)”或“證券投資咨詢(投資顧問)”。基金公司員工通常不具備前述資質。
二、圍繞股票、證券、基金、期貨相關知識進行科普直播,直播間畫面需標明對應風險提示語。包括但不限于:“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基金公司不保證基金保本保息,請謹慎投資”等。
三、圍繞股票、證券、基金、期貨相關知識進行科普直播,若涉及引用具體投資理財產品過往的業績,需在相應位置添加相關提示語表明展示數據為過往業績,并不代表未來表現。如:“歷史數據僅供參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