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故事溝通世界,徐則臣對話30國漢學家
徐則臣是中國70后作家群體的代表人物,現為人民文學雜志的副主編。徐則臣的小說中,《如果大雪封門》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耶路撒冷》獲得老舍文學獎,《北上》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徐則臣的小說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
對于一個講故事的人讀者可能有諸多好奇,比如他的作品到底是怎么創作出來的?為把這些作品交到世界讀者的手中,翻譯出版的過程中,一本書有著怎樣的經歷?

徐則臣
近日,以“故事溝通世界”為名,徐則臣對話30國漢學家活動舉辦。作家徐則臣,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雷建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以及來自全球的30多位漢學家、翻譯家、出版人等進行了分享。活動主要圍繞徐則臣作品的創作歷程以及海外翻譯出版情況展開。

活動現場
韓敬群表示,希望中國作家的好故事能夠走入世界各國的讀者書房,使大家在全人類共享的文學殿堂中享受彼此的文學饋贈。徐則臣談道:“這些年中國發生了很多變化,中國的文學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期待大家能夠更多關注這些變化了的中國文學,并通過譯介,把新的故事、大家喜聞樂見的變化了的中國傳播出去。”
徐則臣回顧了27年的創作歷程,稱寫作“支撐著一個人在空無一人的曠野、在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上一直狂奔,途中有別人無法理解的艱辛,自然也有別人體會不到的快樂。”徐則臣所說的快樂,是“不斷創新的快樂、不斷升級自己、改造自己的快樂。”
徐則臣寫作的主題一直在變化,前后涉獵故鄉題材、運河題材,北京故事等等。以北京題材為例,徐則臣談道:“2002年開始我在北京讀書生活,關于北京,我寫了《北京西郊故事集》《跑步過中關村》《王城如海》。因為我在北京每天打開門遇到的那么多事情,都促使我從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我生活的這個城市開始去理解世界、去看待世界、去解決自己面臨的一些問題。”
關于近期的寫作,徐則臣說:“我同時在寫兩個小說集,分別是《瑪雅人面具》《域外故事集》。后者涉及多個國家,都是這些年我去過的、而且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的地方。我希望能夠把我所認識到的世界、中國的世界,跟那樣一個世界之間做一個比較。”
徐則臣也分享了他對于文學的觀察以及其主要作品的創作脈絡。特別提及童年和故鄉對作家創作產生的深遠影響。徐則臣談到,童年是一個作家永遠擺脫不掉的最豐富、最深厚、也最寬闊的寫作資源。童年是一種時間意義上的故鄉,而故鄉是一個空間意義上的童年。作家們將童年對世界的認識作為參照系,勇敢面對新世界遭遇的問題和疑難。此外,徐則臣也希望能夠在寫作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繼續將對現實、對文學以及對傳統文化、對中國和世界新的理解注入到文學創作中,讓寫作更有意義和深度。

活動現場
接著,《跑步穿過中關村》西班牙文版譯者、墨西哥漢學家莉亞娜,《啊,北京》韓文版譯者、韓國翻譯家金泰成,《跑步穿過中關村》波斯文版譯者、伊朗漢學家孟娜,《耶路撒冷》英文版譯者大衛和《跑步穿過中關村》阿拉伯文版譯者、埃及漢學家葉海亞依次分享了閱讀、翻譯徐則臣作品的感想與收獲。
韓國翻譯家金泰成對徐則臣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是一直走在路上的人,作品中有非常深刻的思考”;伊朗漢學家孟娜介紹了《跑步穿過中關村》一書在伊朗的出版情況,“《跑步穿過中關村》,在伊朗出版后,受到了讀者的好評。伊朗讀者對故事中描繪的現代北京社會和人物的命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埃及漢學家、出版人葉海亞分享了翻譯徐則臣多部文學作品的體會,他認為翻譯是親身體會小說中人物真實生活的過程,充滿挑戰,卻也充滿趣味;大衛分享到,自己在翻譯《耶路撒冷》時的挑戰在于有很多倒敘的部分,因為英文的句法比中文的句法僵硬一點,所以翻譯的過程需要很仔細地關注時間的移動,也要把握時態。
現場互動環節,智利VLP文學代理公司創始人薇薇安·拉文、美國漢學家莫楷、哥倫比亞漢學家羅一人,法國自由譯者瑪榮等代表分別從寫作視角、經驗感悟、寫作手法、海外文化傳播等方面與徐則臣展開了交流與研討。
據悉,“故事溝通世界”是中圖公司自2018年起開展的品牌活動,已成功舉辦莫言、余華、阿來、張煒、曹文軒、劉震云等作家的對話活動。本次活動邀請了三十余位來自不同國家的漢學家,旨在通過這群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本土代言人”,向世界介紹豐富多彩的中國,讓世界聽到平凡中國人的精彩故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