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光弼的河陽之戰
乾元二年(759)十月四日,史思明統軍至河陽城下,他指名要見光弼,光弼遂于城上謂思明曰:“我三代無葬地,一身必以死國家之患。爾為逆虜,我為王臣,義不兩全;我若不死于汝手,汝必死于我手。”光弼以決死之志,誓與敵人血戰到底。諸將士為其浩然正氣所感染,更是“無不激勵”,與其主帥共同創造了平叛戰爭以來最光輝的戰例。

李光弼
獨膽英雄白孝德 史思明引兵攻河陽,使驍將劉龍仙到城下挑戰。龍仙傲氣十足,舉右腳于馬鬃之上,肆意謾罵光弼。光弼登城環顧諸將,問:“孰能取是賊?”朔方副節度使仆固懷恩請行。光弼認為此非大將所宜。左右推薦裨將白孝德可往。光弼召問孝德打算帶多少兵應戰。回答說:“請挺身取之。”光弼壯其志,固問所須兵數。對曰:“愿選五十騎出壘門為后繼,兼請大軍助鼓噪以增氣。”光弼撫其背而遣之。孝德挾二矛,策馬過河,尚未到達對岸時,懷恩就向光弼祝賀:“克矣。”光弼問:“鋒未交,何以知之?”懷恩解釋:“觀其攬轡安閑,知其萬全。”龍仙見孝德一個人過來,覺得太容易對付,就懶得移動,及至將到其跟前,才作迎戰準備。孝德向他搖手表示,似乎此來不是為了交鋒。龍仙感到莫名其妙,遂停止前進。兩人相距十步之遠時,孝德發話:“侍中(按,光弼)使致辭,無它。”并在息馬良久后突然怒目而視曰:“賊識我乎?”龍仙問他是誰,對曰:“我,白孝德也。”龍仙大罵:“是何狗彘!”于是:
孝德發聲虓然,執矛突前。城上鼓噪,五十騎亦繼進。龍仙矢不及發,還走堤上。孝德逐之,遂斬首,提之而歸,賊徒大震。
白孝德,安西胡人,當出身于龜茲王室。傳稱“驍悍有膽力”,“事李光弼為偏裨”。一個本來低微的小軍官,因河陽之戰表現勇敢而聲名大震。其后累積戰功至安西北庭行營節度、鄜坊邠寧節度使,歷檢校刑部尚書,封昌化郡王2。不過,像白孝德這樣的驍將,在光弼的部將中,猶如車載斗量,于河陽保衛戰中,也多有事跡可尋。
出奇制勝李抱玉 本姓安,昭武九姓安國胡裔,曾祖安興貴,唐初功臣。祿山反,因恥與叛逆同姓,遂被賜李姓,并改籍貫涼州(武威)為京兆府長安縣。乾元初,“李光弼引為偏裨”,“由是知名”,并拜鄭、陳、潁、亳四州節度使。在守河陽三城時,抱玉獨當一面,“功居第一”:
光弼守河陽,賊兵鋒方盛,光弼謂抱玉曰:“將軍能為我守南城二日乎?”抱玉曰:“過期若何?”光弼曰:“過期而救不至,任棄城也。”賊帥周摯領安太清、徐黃玉等先次南城,將陷之,抱玉乃紿之曰:“吾糧盡,明日當降。”賊眾大喜,斂軍以俟之。抱玉因得繕完設備,明日,堅壁請戰。賊怒欺紿,急攻之。抱玉出奇兵,表里夾攻,殺傷甚眾,摯軍退。光弼自將于中潬城,摯舍南城攻中潬,不勝,乃整軍將攻北城。光弼以兵出戰,大敗之。
后來抱玉在代宗時,“兼三節度、三副元帥,位望隆赫”。
隨機應變荔非元禮 出身羌族,起自裨將。累兼御史中丞。十月十二日,周贄攻南城大敗,又并力轉攻中潬城。光弼命荔非元禮出勁卒于羊馬城以拒敵:
賊恃其眾,直進逼城,以車載攻具自隨,督眾填塹,三面各八道以過兵,又開柵為門。光弼望賊逼城,使問元禮曰:“中丞視賊填塹開柵過兵,晏然不動,何也?”元禮曰:“司空欲守乎,戰乎?”光弼曰:“欲戰。”元禮曰:“欲戰,則賊為吾填塹,何為禁之?”光弼曰:“善,吾所不及,勉之!”元禮俟柵開,帥敢死士突出擊賊,卻走數百步。元禮度賊陳堅,未易摧陷,乃復引退,須其怠而擊之。光弼望元禮退,怒,遣左右召,欲斬之。元禮曰:“戰正急,召何為?”乃退入柵中。賊亦不敢逼。良久,鼓噪出柵門,奮擊,破之。
元禮以功累遷驃騎大將軍、懷州刺史,知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
攻堅摧銳郝廷玉 驍勇善格斗,為光弼愛將。周贄在攻河陽南城、中潬城兩次敗陣后,復收兵趣北城。光弼召諸將詢問:“向來賊陣,何方最堅?”答曰:“西北隅。”于是光弼命郝廷玉當之,并以精騎三百授之:
光弼法令嚴峻,是日戰不利而還者,不解甲斬之。廷玉奮命先登,流矢雨集,馬傷不能軍而退。光弼登堞見之,駭然曰:“廷玉奔還,吾事敗矣!”促令左右取廷玉首來。廷玉見使者曰:“馬中毒箭,非敗也。”光弼命易馬而復,徑騎沖賊陣,馳突數四,俄而賊黨大敗于河壖,廷玉擒賊將徐黃而還。由是賊解中潬之圍,信宿走去。
苦戰破敵論惟貞 從光弼守河陽北城的還有吐蕃人論惟貞。惟貞的來歷,很不尋常:高祖祿(論)東贊,為吐蕃大相,貞觀中曾入朝為松贊干布請尚文成公主;曾祖論欽陵,繼為大相,與諸兄弟“皆有才略,諸蕃憚之”;祖論弓仁,圣歷二年(699),以所統吐谷渾七千帳降于武周政權,官至大將軍,封撥川郡王;父論誠節,右金吾衛大將軍、武威郡王;惟貞與兄弟懷義、惟賢等扈從肅宗自靈武還鳳翔,又從太子為元帥前鋒討擊使,收復兩京。相州之戰后隸于光弼為部將。光弼既遣郝廷玉守河陽北城西北隅,又以“次堅”之東南隅命論惟貞防守:
惟貞請銳卒數千(百),鑿數門出,自旦及午,苦戰破之。光弼表為開府儀同三司。
后來,論惟貞長期追隨光弼,所至立功,官擢右領軍衛大將軍、英武軍節度使。
其他蕃漢將領,諸如鐵勒人仆固懷恩父子、昭武九姓胡人李國臣、突厥人白元光、光弼先鋒侯仲莊等,于河陽之戰中,都立有殊功。
至于光弼本人,于此戰中表現尤為超乎尋常,他以兵少(僅二萬人)、糧匱(僅能支度十日)要抗擊叛軍數十萬(僅周贄所統就有二十萬人),這得有多么大的膽識,下多么大的決心!他認為“戰者危事,勝負難必”,因此,“每臨陣,嘗貯伏突(按,即短刀)于靴中”,萬一作戰不利,即自刎以殉國,“義不受辱”。所以,他不僅“號令嚴明”,且“與士卒同甘苦”,故上下一心,“咸誓力戰”。但另一方面,他還深知,在敵我實力懸若天壤的形勢下,僅靠拼死,并不能最終解決問題。因而他特別注意“謀后而戰”,“用奇之策”,即以智勝敵,以最小的犧牲,贏得河陽保衛戰的最后勝利。他主動撤出東京而不守、移軍河陽的舉措,就是以“猿臂之勢”,“使賊不敢西侵”的“奇策”之妙用。在戰事進行中,光弼的“用奇之策”以制敵的生動事例就更為常見。舉例如下:
一曰用牝馬誘敵牡馬:
思明有良馬千余匹,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循環不休以示多。光弼命索軍中牝馬,得五百匹,縶其駒于城內。俟思明馬至水際,盡出之,馬嘶不已,思明馬悉浮渡河,一時驅之入城。
有人說,“牡馬慕牝,一時渡河,此小術耳”。然而此“小術”竟如此奇離古怪,如是妙不可言,舍光弼又有誰能出此奇策!按,思明所統,多為胡人,而胡兵善長騎射,把戰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思明經此意外損失,怒不可遏,遂亦決定用計謀取勝。
二曰破思明火攻之計:
思明怒,列戰船數百艘,泛火船于前而隨之,欲乘流燒浮橋。光弼先貯百尺長竿數百枚,以巨木承其根,氈裹鐵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船不得進,須臾自焚盡。又以叉拒戰船,于橋上發炮石擊之。中者皆沉沒,賊不勝而去。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設若光弼未能料到敵人要用火攻之計,又何能先預貯數百條百尺長竿!光弼料敵如神,由是可窺一斑。
三曰智降敵將。如前述光弼擅長以弱勢兵力守城,但很少指揮弱兵野戰。這一點深為敵酋思明所深知。因此,思明在攻城屢敗后,就改變戰術,將軍隊開拔到河清縣(縣治在今河南孟縣西南,南臨黃河),“欲絕光弼糧道”,以誘光弼出戰。光弼則將計就計,軍于野水渡(又稱野戍渡,在今河南濟源、孟津之間的黃河北岸)以備之。當白天他在野水渡亮相后,復于夜晚返回河陽。臨走前,留兵千人,使部將雍希顥駐守于此,并對希顥說:
賊將高[庭]暉、李日越、喻文景,皆萬人敵也,思明必使一人劫我。我且去之,子領卒待賊于此。[賊]至,勿與戰,降,則俱來。
眾部將均莫名其妙,無不偷著發笑,以為主帥是在說夢話。既而思明果然對李日越說:
李光弼長于憑城,今出在野,此成擒矣,汝以鐵騎宵濟,為我取之,不得,則勿返。
于是:
日越引騎五百,晨壓顥軍。顥阻濠休卒,吟嘯相視。日越怪之,問曰:“太尉(謂光弼)在乎?”曰:“夜去矣。”“兵幾何?”曰:“千人。”“將謂誰?”曰:“雍顥也。”日越沉吟久,謂其下曰:“我受命必得李君,今獲顥,不塞此望,必見害,不如降之。”遂請降,顥與之俱至。
李日越既降,“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高庭暉聞之,亦降”。對此,很多人難于理解,有問光弼者:“降二將何易也?”光弼解釋說:
此人情耳。思明常恨不得野戰,聞我在外,以為必可取。日越不獲我,勢不敢歸。庭暉才勇過于日越,聞日越被寵任,必思奪之矣。
按,這兩名降將,雖“皆萬人敵”,但在思明軍中,他們的職位并不高,像高庭暉降前只是個五六品的果毅都尉,及至降后,數日內即為光弼奏擢三品右武衛大將軍。光弼以高官厚祿誘之,故迅即來降。但在光弼之后,庭暉舊態復萌,于涇州刺史任上降于吐蕃,被李日越誅殺于潼關。此是后話。
以上數事,奇哉,妙哉,“工于料人”的光弼,頗有點諸葛再世的味道。當是時,形勢極度險惡,“賊將周贄悉河北之眾,萃于河陽城北”,而史思明則“以河南之眾,頓于河陽南城之南”,官軍則處于被“南北夾攻,表里受敵”的境地。若不是李光弼“設奇分銳”,這場戰事是注定要輸于對方的。
河陽之戰,戰果輝煌:先于中潬城西,“大破逆黨五千余眾,斬首千余級,生擒五百余人,溺死者大半”;繼在北城外,“斬萬余級,生擒八千余人,車資器械糧儲數萬計”;終至攻南城的思明遁走,嚇得他“心悸氣索,煙火不舉者三日”。
因此役官軍大獲全勝,在“官軍大振”的形勢下,光弼轉守為局部反攻,遂揮師北上,進圍懷州(治今河南沁陽縣)。乾元三年(760)二月十一日,光弼與救援懷州的思明大戰于沁水之上,“破之,斬首三千余級”。三、四月,又在懷州城下和河陽西渚兩次重創敵軍,迫使思明龜縮東京。隨后,光弼攻圍懷州百余日,終以“地道”戰破敵城池,是戰“生擒偽刺史安太清及軍將楊希文,送闕下”,并“斬賊六七千”。
乾元三年(760)正月一日,光弼進位太尉兼中書令。

(本文摘自馬馳著《李光弼:落寞的名將》,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原文注釋從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