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見職校生:職業教育的廣袤森林里,每一棵樹都有價值
2024年6月13日,阿里巴巴舉辦的全球數學競賽決賽名單公布,引發輿論嘩然。榜單上的第12名,在清北、劍橋、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頓等名校中間,赫然出現了一所陌生的學校——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這所職業學校出現在這樣的新聞中,顯得格外突兀。它似乎本該出現在某某技能大賽或者學生實習不規范的新聞報道里,這種直覺吻合了大多數人對職校生的固有印象:成績不好、沒有前途、默默無聞,怎么可能會登上全球數學競賽的決賽榜單?

姜萍
果不其然,新聞公布后的一周內,網絡上關于姜萍成績真假的討論沸沸揚揚。支持者和質疑者各執一詞,讓整個事件變得撲朔迷離。筆者無意參與這場爭辯,而是想要探討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為何人們會質疑來自中等職業學校的姜萍,卻不質疑榜上其他名校學生的成績?
這種差別對待的根源在于兩點:第一,對職校生群體的不了解和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只是一群成績不好的學生;第二,如果承認姜萍是天才少女,這也意味著教育系統的篩選功能存在問題。與之相伴相生的名校優越感和以文憑論天賦/才能的信念會因此動搖。正是這兩點,讓大家對姜萍的成績充滿懷疑和猜測。那么,本文就借著姜萍事件來談談人們所不熟悉的職校生群體。
誰是職校生?如何成為職校生?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中職在校生達1298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為2804萬人。全國共有7085所中等職業學校(不含人社部門管理的技工學校)。無論是從學生規模還是學校數量來看,中等職業教育在中國高中教育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考慮到基數,在1298萬學生中存在一些在某些方面有天賦和特長的學生是完全有可能的。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中考篩選系統失效了。中考本來就是為了挑選“均衡生”而非特長生。即便部分高中有自主招生名額,但自主招生考試也往往是按照高考的科目設置。一旦語文或者英語不好,即便數學成績再高,也有可能落選。在中考1:1的職高分流制度下,加之優質教育資源聚集在市區的高中,導致在縣域教育中優質高中資源緊缺。部分成績尚可的農家子弟更愿選擇校風良好的中等職業學校入讀。Hansen and Woronov 2013年發表的《要求與抗拒職業教育:城鄉學校的比較研究》一文也有類似觀察。
在我調研的縣域教育中,通常有一兩所優質高中(有考上一本的機會),一些普通高中(無上一本可能),一所辦學質量不錯但收費昂貴的私立高中,以及一兩所公辦中職學校。一些成績一般、家庭相對困難的學生會選擇職業學校,學一門手藝,盡早就業,或通過職教高考進入高職院校(大專學歷)繼續讀書。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職業學校中70%的學生是農村子弟。因此,將職校生等同于成績不好是片面的,還需具體看地區和學校。江蘇作為職業教育大省,不乏優質的中職和高職學校。
職業教育的可能與局限
中等職業教育相對寬松的課業安排,使得學生能夠投入無功利性的興趣學習。雖然中等職業學校會采取類似于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學生需要上晚自習,住宿的學生也不能自由離開學校,但在學業要求上與以高考為目的的普通高中卻完全不同。中等職業學校沒有普通高中那樣的考核目標,不要求畢業生需要考上985、211或者一本線,因此學業管理相對寬松。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投身社團活動、技能比賽、兼職等“傳統”學校教育之外的嘗試。
正是這種寬松和自由,使得那些明確自身愛好的學生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比如姜萍,她在本專業服裝設計之外,仍有相對充裕的時間來學習數學,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試想如果姜萍進入了一所普通高中,為了高考取得高分,要求語數英和其他科目成績都要均衡,她可能要花更多時間補短板,而不是發展自己的天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以高考分數為單一目標,事事爭分奪秒的普通高中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給予了姜萍一定的自由度。
然而,只有自由度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伯樂”出現,才能讓“千里馬”的才能不被淹沒。姜萍的老師功不可沒,他不僅發現了姜萍的數學才能,還愿意在工作之外的時間培養她,鼓勵她參加數學比賽,這才讓姜萍的數學才能被更多人看到。
這是難能可貴的。在筆者過往的田野調研中,不少職校老師抱怨,雖然他們滿懷熱情來職校,希望教書育人,但現實讓他們挫敗,最后往往選擇“躺平”。一方面,不可否認,不少學生基礎差、學習紀律性不好,讓老師覺得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學校有很多工作任務,特別是人手不夠時,職校老師既要上專業課、帶社團,還要兼任學校或者學院的宣傳、組織等行政工作,還需要帶學生參加技能大賽、跟進實習和就業。很多職校老師分身乏術,如何還能在百忙之中,發現某個學生的天賦并耐心指導?這便是我所說的難能可貴。只有“有余”才能有創新和可能,而當所有人力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時,這種意外之喜也沒有萌芽生長的空間。

2024年6月15日,江蘇淮安,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初賽全球排名12名的選手姜萍的母校——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
第一名與其他
毫無疑問,姜萍是有自身天賦的,正如她在報道中提到“自小數感就很好”。這種天賦加上后天的努力和引導,讓她在這次全球比賽中脫穎而出。然而,當我們將目光只聚焦在舞臺上的天才時,我們往往忽略了大多數普普通通的職校生。
筆者曾在文章中提到,如果職業教育的技能培養只關注技能大賽,只看榮譽和金牌,我們在鼓勵的教育價值就是競爭、淘汰和以少數人的名列前茅來“鞭策”大多數人。但我們都知道,這種所謂的成功是天賦、努力和運氣的結合,這種傳奇不屬于大多數人。當我們將少數人的金光閃閃視為“理應”、“正常”時,會讓許多無法名列前茅的學生感到“匱乏”和“自卑”。這種篩選和精英論不應該出現在職業教育的教育理念里,因為職業教育關注的是實干和技能,而技能是多樣性的。技能不應該僅由一場考試、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一次競賽的成績來決定,技能包括了專業知識、操作能力等“硬”技能和解決問題的精神、不怕失敗的堅韌等“軟”技能。這種“技能觀”也符合國家對“工匠精神”的推崇:不僅有高超的技藝,還要有嚴謹、細致、負責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理念。工匠精神不應該被簡化為選拔、淘汰和少數人的傳奇。
因此,我們需要追問:那些無法站到技能大賽和數學大賽名單上的職校生是否同樣值得關注?在筆者看來,職業教育絕非只為少數天才準備,也不是所有的職校生都是姜萍。大部分職校生只是普普通通,希望通過職業教育學到技能,這些技能最好是受勞動力市場和社會認可的,能夠帶來就業機會。因此,除了關注那些拔尖的學生,我們更應該思考,目前的職業教育和社會是否能夠提供制度性的安排和資源傾斜,幫助大多數職校生獲得技能培養、技能認證、就業機會和社會認可。當我們將目光從一棵樹移至整片森林時,才能看到全貌,也尤感任重而道遠。
機會與被看見
要讓無數個“姜萍”被看到,不讓他們因為職校生的身份而被忽視、歧視和埋沒,需要給予他們更多“被看見”的機會。例如阿里巴巴舉辦了六屆的全球數學競賽,不設報名門檻的特色給了很多人脫穎而出的機會:如果只限定本科生及以上參與,那么廣大的高中生(包括中職和普高生)和高職生就會被排除在外;如果僅限在校生參加,那么在職人員就無法參與。
對于很多職校生來說,制度性的門檻并不陌生。比如在中考時,因為不是本地戶籍,只能以更高的分數才能入讀高中,不得不到中職學校學習,這在深圳和上海尤為明顯。再比如在考公務員和考編制時,因為職校生的身份,連報名資格都沒有。在這個以文憑至上和學歷膨脹的時代,大量職校生似乎只能選擇“專升本”去為自己爭取更多同臺競技的機會,不得不焦慮地“卷”學歷,這是眾多中職生和高職生面臨的處境和現狀,值得我們深思。
結語
姜萍的榜上有名和圍繞她的網絡討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觀察和審視職業教育。這不僅是通過學術研究,而是真切地將職校生和職業教育置于社會輿論的鏡頭下,我們看到了對職校生的“不了解”、“歧視”和“懷疑”,也看到了“理解”和“善意”。
本文希望除了聚焦姜萍,還應該看到她背后的廣大職校學生和他們面臨的處境。關注閃閃發光的天才少女符合我們一貫對于拔尖學生和精英的關注,但職業教育恰恰應該破除唯考試論,發掘學生們的潛力,給予他們在普通文憑教育之外,自我實現和技能成長的多種可能性。職業教育,就像是一片廣闊的森林,每一棵樹都有它的生長軌跡和價值,每一個職校生也都值得被認真對待和培養。姜萍的故事無疑是閃耀的,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成功讓我們意識到,還有許多“隱藏的珍寶”正等待被發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