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I填報志愿:可以參考,不必全信

隨著高考成績的陸續公布,志愿填報近來成為熱門話題。而在大模型全面爆發的背景下,利用AI填報志愿成為很多考生與家長的選擇。
只要輸入高考地區、考試分數、區域位次、興趣方向等信息,就能生成一張高考志愿信息表,建議的大學、專業和錄取概率一應俱全。但是,AI幫忙填志愿,真的靠譜嗎?

某AI軟件對于“高考志愿到底該如何填報?有哪些注意事項?”一問題的回答。來源:潮新聞 記者 金春華 謝丹穎
應該看到,不論是找志愿填報師幫忙,還是求助于AI,本質上都源于一種信息焦慮。高考志愿填報,難就難在,普通的考生不可能窮盡所有關于高校、專業以及就業前景的信息。而專門研究這門“學問”的專業人士,或者利用大語言模型進行數據分析的AI填報軟件,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抹平這種信息差。相比于自己的“一張白紙”,掌握了更多信息優勢的專業分析,自然很具有吸引力。
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342萬人,比去年增加51萬人,首次突破1300萬人大關。而本科招生名額預計只有約450萬個,本科錄取率約33%。與此同時,對未來就業形勢的謹慎預期,也讓考生在專業選擇上不敢大意。甚至,在一些人所謂“三分考,七分報”的心理因素下,高考志愿的填報比考試成績更為重要,不能不嚴肅對待。
客觀而言,與AI創作文章相比,AI填報志愿更值得讓人信賴。因為,人工智能本質上是一種機器學習,機器學習是對輸入的數據進行歸納分析,得出結論。而文學創作本身是一種演繹過程,除了對字節進行排列組合,還要具備想象力,傾注感情與價值觀。目前,人工智能還無法匹配這些能力。

某AI軟件對于“985高校新聞傳播學類、經濟學類、工科試驗班最近兩年在浙江的錄取分數線”一問題的回答。來源:潮新聞 記者 金春華 謝丹穎
志愿填報,則簡單得多,只要模型里的數據樣本量足夠大、算法足夠準確,得出一個共性的結論是不難的。這本質上是一個機械運轉的過程,在這些方面,機器取代人工,已經有足夠多的場景得以被驗證。
所以,對于AI填報志愿,考生不必抱有守舊眼光,將其視為洪水猛獸,一概拒斥,該參考的不妨加以參考。當然,前提是一定要選擇優質平臺。現在市面上的大模型工具魚龍混雜,不排除一些軟件背后的公司只是為了割韭菜。這個過程中,有能力的家長也要多留個心眼,幫考生把好關口。
然而,大學與志愿的選擇又是一個個性化選擇事件,要植入考生的優勢、興趣以及對未來的人生規劃等,那些“冷冰冰”的分析與答案,無法覆蓋這些隱性因素。所以,考生也不可將自己的未來全部交付給AI來做決定。參考但不全信,這是對于AI填報志愿的正確態度。

當然,AI志愿填報軟件本身所暗藏的安全與隱私風險,也不能忽略。這類工具得以運轉的核心邏輯是數據的投喂、訓練與輸出,這伴隨著大量的數據收集、存儲和使用。考生錄入的個人成績、所在省份、志愿傾向等數據本身就是對大模型的“喂養”,一旦被不法分子竊取或非法使用,就可能造成安全風險。考生與家長應當充分認識、預判風險。
實際上,除了大模型軟件可以參考,教育部免費開放的“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也是一個可資利用的志愿填報平臺。這個系統集合了權威、詳盡的專業庫、院校庫、就業前景情況等數據,為填報志愿提供多元參考信息。同時,還從興趣、價值觀、人格、學科傾向綜合四維度,幫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專業和職業傾向。有官方的背書,且評價維度全面、人性,“陽光志愿”不失為考生科學決策的好幫手。
說到底,志愿填報是個復雜的分析、計算與選擇事件。很多時候,無論怎么選,都不會完美,都會有遺憾。考生們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好眼前的工具,收集足夠多的信息,綜合各種因素,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專業。盡量做到心中無憾,足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