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曉光:從桂林暴雨聯想到海綿城市建設
【中國綠發會訊】近日,桂林遭遇數十年以來最大的暴雨,相關部門多次發布出行提醒及預警、漓江水文站出現極高的水位、農業園林房屋等被淹產生經濟損失、機場部分航班延誤、火車站被淹中斷交通、醫院進水導致停電、市民出行路線受阻、學生落水導致身亡,都是這次暴雨造成的后果。因此,本次桂林暴雨對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及人民群眾生活工作造成了巨大影響,也引起了全國關注。

桂林市區現場圖

桂林市區現場圖

桂林站圖

桂林市區現場圖
針對本次自然災害,很多單位組織人員進行抗洪搶險。如桂林理工大學發現部分學生宿舍出現內澇,迅速進行排水、安置沙袋、轉移師生等工作,并保障師生食宿;洪水退去后,第一時間進行垃圾淤泥清理及消毒。


桂林理工大學圖
據悉,本次暴雨水災雖然在持續產生影響,但總體正在向好。截止筆者發文前,桂林市區大部分區域洪水已退。面對桂林遭遇的水災,不禁讓人產生許多思考,聯想到海綿城市的建設。海綿城市屬于應急管理的范疇,意指城市像海綿一樣,能夠較好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了提供信息參考和決策支持,提出一些相關建議和策略:
1)出臺相關建設辦法,建立鼓勵和宣傳政策。管理部門可出臺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鼓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案支持城市環境綠色發展并提高抗災能力。在宣傳上,采用更多方式,要讓大眾對于海綿城市和環境保護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參與建設的積極性。
2)進一步優化總體規劃設計。應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其中,制定詳細的規劃方案。確保與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目標一致。
3)加大多方咨詢與合作。管理部門、行業專家、社會組織及人民群眾等進行更多合作,結合城市地形、環境、水文、建筑、管線、交通等自然及人工環境條件,確定重點建設和保護的戰略策略。
4)加強雨水綠色處理能力。一方面重點升級排水系統,使用雨水滲透能力強的材料,利用公共空間收集雨水,減少水災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對于收集的雨水進行綠色處理,促進可循環使用。
5)加強人工智能與氣象技術的結合應用。建立氣象災害監控、預測預警系統,實時分析相關數據,采用人工智能技術,減少甚至避免災害的發生,保障人民群眾財產和生命安全。
(本文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文|岳曉光
審核|Linda
排版|綠葉
本文來自“海洋與濕地”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