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國鑄盾》:還原中國的原子彈之路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我國西北戈壁騰空而起,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為紀念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和“兩彈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為國鑄盾——中國原子彈之路》一書。6月20日上午,該書新書首發暨俄文版版權輸出簽約儀式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舉行。

《為國鑄盾——中國原子彈之路》由榮正通撰寫,從國際背景、國內環境、中國領導人決策過程、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努力過程、指戰員和工人等全力配合等多維度,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原子彈的誕生過程,填補了該領域圖書的空白。
書中回顧了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攻關之路。在當時國力極度薄弱,工業基礎、科技基礎幾乎空白,科技人員非常短缺的艱苦條件下,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審時度勢、高瞻遠矚、英明決策,錢三強、朱光亞、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科技工作者、解放軍指戰員、工人等無私奉獻、奮力拼搏,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大協作,共同攻堅克難,鑄造中國之盾,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創造了空間、贏得了時間。
榮正通介紹,該書創作緣起于202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吳雪梅老師建議他寫一本介紹中國原子彈研制歷程的書,紀念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接下這一創作任務后,榮正通很快與出版社在寫作目標、定位、書名、框架、邏輯、文風等方面達成共識。隨后,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并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初步篩選出可信或比較可信的史料,開始撰寫。在寫作過程及初稿完成后,榮正通均與吳雪梅反復討論修改,力圖在還原史實的基礎上做到通俗易讀。

榮正通提及,在創作過程中,最大困難是史料考證,“關于一些歷史細節,很多權威資料因為定位宏觀,所以沒有提及。那些提到相關歷史細節的資料有時內容不一致,有時文學色彩過于濃厚。”為此,他請教了核武器工程專家胡思得院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原副總工程師李景等多位領導專家,還原歷史史實,確認歷史細節,糾正參考資料錯誤。
“此前國內已經出版了多本介紹中國原子彈研制歷程的書。本書的創新之處,一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寫通俗讀物,追求內容可信,二是強調國際視野,從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看中國核武器發展歷程。” 榮正通表示,通過這次創作,他既系統地學習了中國研制核武器的歷史,也接受了“兩彈一星”精神的洗禮,未來希望繼續在這一領域研究創作。
“關于原子彈的圖書,市場上有一些,但多是講中國發展原子彈研制過程這件事本身。把中國研制原子彈放到國際大環境、歷史長河中、國家發展中來看待的,這本書是第一本。”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書填補了中國原子彈研制歷史圖書的空白,為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個優秀讀本。

俄文版權輸出簽約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原副總工程師李景既是中國研制原子彈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后來也成為該領域的管理者,再到后來參與中國和平發展核能工作,對中國核工業發展飽含感情。他充分肯定了本書的史料價值和當代價值。他認為,該書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研制核盾牌這一歷史大事件,既有宏觀視野,也有生動的微觀描述,“這本書里講到了潘多拉魔盒是怎么打開的,講到了中國在核威脅下的歷史大背景,講到了中國老一輩的國家領導人是如何做出戰略決策的。同時,也講到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指戰員、一線工人奮力拼搏的生動故事。這本書全面描述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合奏的這首史詩級事件,讀來蕩氣回腸。”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陳華棟表示,這不僅是一本記錄歷史的書籍,更是文化傳承的橋梁,是精神的火炬。“當下,講好這個歷史故事,更可以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為國鑄盾》不僅是弘揚科學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的優秀圖書,更是建立民眾文化自信的圖書,它將啟發讀者思考國家的擔當,思考個人的使命,從而進一步激發讀者的愛國情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