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重啟商業捕鯨的目標種類確認,包括小須鯨等三種

12月26日,日本政府宣布退出管理鯨類資源的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從2019年7月起時隔約30年重啟商業捕鯨。
據日本共同社12月27日 報道,現在重啟商業捕鯨的目標地點和種類都被確認,海域限于日本近海及專屬經濟區,對象鯨種為小須鯨等3種。對此,國際社會反映強烈。
據新華社27日報道,澳大利亞政府26日對日本政府“退群”、恢復商業捕鯨表示“極為失望”。澳外交部和環境部當天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說,日本退出決定令人“遺憾”,同時樂見日本明年夏季起“不再染指”環南極洲海域受委員會保護的鯨魚種群。
日本綠色和平組織負責人薩姆?安斯利抨擊日本“退群”,認為這一決定“與國際社會步調不一致”,“更不用說承擔守護海洋生態、保護這些美麗生物的職責”。
據日本共同社27日消息,在日本現行的南極海和西北太平洋的科研捕鯨中,每年捕獲小須鯨等共約640頭,鯨肉作為副產品供應給市場。而在重啟的商業捕鯨中,日本將使用捕鯨母船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的近海作業,將以塞鯨等3種為對象。在捕撈不屬于國際捕鯨委員會管理對象的貝氏喙鯨等的目前的沿岸作業中,將新追加小須鯨。
而據公開資料顯示,小須鯨,學名小鳁鯨,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及大西洋。
據新華社27日報道中梳理,國際捕鯨委員會1948年依照《國際捕鯨公約》設立,旨在保護這類海洋哺乳動物、規范捕撈。日本1951年加入委員會,1986年遵循當年通過的《全球禁止捕鯨公約》停止商業捕鯨。
日本次年利用公約漏洞,以科研名義在南極洲附近海域捕鯨,所獲鯨魚肉“現身”日本水產市場。國際海洋生物保護團體指認日本以“科研”之名,行“商業”之實,每年獵殺數以百計鯨魚。
而對于此次重啟商業捕鯨,日本政府設想的是,近海作業由持有科研捕鯨母船“日新丸”的共同船舶實施,沿岸作業由從事沿岸捕鯨業的單位實施。目前,具體的捕撈量仍在探討,但據共同社27日報道,日方將用國際捕鯨委員會開發的方式,在算出的捕撈限額內實施。同時日本也將在退出后,作為觀察員繼續參加國際捕鯨委員會大會和科學委員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