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股息資產,反彈開始了?

作者:泰羅,編輯:小市妹
6月19日,A股高股息資產迎來反彈,水電、煤炭、銀行等板塊走勢活躍。
興業證券認為,紅利板塊仍將受到增量資金的驅動。首先,險資是今年A股市場增量資金的重要來源,盈利穩定、現金流充裕的紅利板塊天然受到注重投資安全邊際的險資青睞,也有望成為配置紅利資產的重要增量。與此同時,公募基金當前仍明顯低配紅利板塊。
“高股息”股票,它們沒有AI、芯片、鋰電等性感時髦的概念,也沒有令人刮目的炸裂業績表現,有的只是穩健。
像A股銀行股長期處于“破凈”和低估的洼地中,由于盤子過大,長期以來被資金拋棄,只能靠著高股息獲取長期收益。但隨著市場風險偏好下降、長期利率趨勢性下行,銀行股的“防御性+高股息”獲得了大資金的青睞,目前國有大銀行的走勢普遍向好,股價上漲疊加分紅,也能為投資者帶來相對良好的收益。
長期來看,上述股票的走勢屬于慢牛行情,2023年呈現小碎步上漲的態勢,比如寧滬高速在2023年漲幅不到18%,但聰明錢已經悄悄布局,黑石、JP摩根在2023年三季度繼續增持,三菱UFJ金融集團、花旗仍處于前六大股東序列。
高速公路收費類似于經營水電站,前期投入后,后期堪稱一臺低負債高毛利的印鈔機。寧滬高速負債率低于50%,高速公路運營毛利率高達68%,2023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40.37億元,同比增長近30%。但目前其動態市盈率也僅11倍。上文提到的年賺44億元的川投能源,動態市盈率也只有15倍出頭。
創新高個股中也有不少“隱形冠軍”,主營叉車的杭叉集團在海外戰略的帶領下,2023年預計凈利潤達到16億元至18億元,增長幅度為61.98%至82.23%。景順長城在當年二季度精準埋伏,已實現不菲的浮盈。
資金層面,曾經火爆的鋰電行業受制于下游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增速放緩,鋰電各環節產能過剩,2024年很難有所表現,甚至在資金流出后,可能引發加速瓦解的態勢。
各種茅等抱團股在基民不斷贖回、股價持續低迷后,也有可能再度下探。比如曾經靠重倉消費股紅極一時的“千億基金經理”張坤,其管理規模在2023年四季度末縮水至654.74億元,較其2021年高峰時期的1344.78億元,已經腰斬。
資金如流水一般,總會尋找更合適的標的。目前A股共計5000多家上市公司,當前的成交量不可能推動全面牛市,結構性行情中,資金極有可能流向估值洼地。
縱觀過往,A股風格切換是歷史規律。
以散戶主導的市場,極易追漲殺跌,導致牛短熊長,上漲時瘋狂,下跌時慘烈。一個主題或板塊見頂時,就是另一個板塊的啟動點,而這個變盤點基本是歲末年初,這時也是基金等機構大戶進行年終盤點以及調倉換股的時間點。
例如,貴州茅臺2021年2月10日見頂,那一天正好是臘月二十九,也是農歷鼠年最后一個交易日,次年開盤便開始下跌之旅,至今下滑30%。
而那個時刻,正好是微盤股(A股市值后400位的個股)崛起之日,有些“一鯨落,萬物生”的意味,但經過2年多的大漲,到2023年年底,微盤股徹底崩塌,而此時,低估值高分紅板塊悄悄上漲,A股獨特的“蹺蹺板效應”再一次發生。
尤其是新興的高科技和新能源產業,雖然行業長期趨勢向好,其中也有不少優秀的企業,但由于A股漲跌不確定性因素極多,操作難度增大,投資者不能對某些個股有太多的執念,應該平穩心態,放棄短期暴利的貪念,要更多側重長期收益。
另外,“中特估”、央企市值管理納入考核等政策持續發酵。2022年11月,證監會領導在金融街論壇年會中提到“中國特色估值體系”,要求“深入研究成熟市場估值理論的適用場景,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
2023年,“中特估”主題投資行情開始演繹,但此后一度沉寂。
到2024年1月24日,國資委首次提出將進一步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而過去政策以鼓勵為主。
經過早期的市場化改革后,應該注意到市值管理也是國企改革的重要一環,亦是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路徑。
比如,德意志銀行將微軟、亞馬遜、英偉達、Meta、蘋果、Alphabet和特斯拉稱為美股“科技七雄”,總市值是全球第四大股市日本市場的兩倍多,盈利規模約等同日本股市利潤總和,約等于中國股市利潤的一半。
這樣的超級能力造就了七家公司在全球的影響力和引領作用。
同時,美國SEC早在1982年就頒布了“10-18規則”推動企業回購股票,并將股東總回報視作評估管理層績效的重要指標。
兩項重磅政策疊加下,央企分紅回購力度或將加強,市值管理也將成為國企上市公司管理層重視的一項任務。
目前,以中國神華、中國海油、長江電力為代表的高股息國企走勢愈發強勁,股價上漲的同時加上高分紅,不僅能獲得較好的絕對收益,而且能夠收獲更大的相對收益。
從茅指數,到鋰電新能源,再到AI,2024年,“低估高息”崛起正當時。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