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奧地利最杰出的藝術家歐文·沃姆“夢游”上海
年已七旬的歐文·沃姆是當代奧地利最杰出的藝術家之一。
6月18日,歐文·沃姆(Erwin Wurm)個展“夢游者”(Dreamwalkers)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對外展出,呈現藝術家自上世紀90年代起知名的“一分鐘雕塑”系列,以及使用服飾、食物等日常生活隨手可得之物進行的創作。在這里,藝術家用一種輕松的方式進入生活的“雕塑”,并希望觸及雕塑的觀念界限,講述“什么是雕塑”。

歐文沃姆
歐文·沃姆,1954年出生于奧地利布魯穆爾河畔,是奧地利最杰出的藝術家之一。30多年以來,他的藝術實踐持續挑戰著雕塑的定義、人體的局限性以及與居住空間的關系。他的創作媒材廣泛,包括現成品、粘土與攝影、繪畫等。他通過從概念藝術與行為藝術中汲取靈感,以喜劇性的方式回應資本主義對當代社會造成的影響。他曾于2011年在卡沃利-弗蘭凱蒂宮以作品《窄房子》參加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Glasstress 2011”;之后的2017年,他代表奧地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展廳現場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復星藝術中心的展覽呈現了藝術家自上世紀90年代起知名的“一分鐘雕塑”系列,以及使用服飾、食物等日常生活隨手可得之物進行的創作。

展覽現場,觀眾參與的《一分鐘雕塑》
在二樓展廳,最吸引觀眾注意的是沃姆打造的互動平臺,那是其自上世紀90年代創作至今的“一分鐘雕塑”系列。在該系列中,沃姆會提前向“雕塑”對象(觀眾)提供文字和圖片指示。參與者隨后擺出確定的隊形或動作,并保持60秒,照片會將這一定格的狀態記錄下來。如同“閱后即焚”般臨時、自發與即刻完成的身體雕塑顛覆了傳統雕塑的永恒性,在 “一分鐘” 里,參與者的身體與藝術家提供的道具形成了特有的互動。

展覽現場,《一分鐘雕塑》
在60秒的時間里,觀眾成為一件藝術作品,被他人觀看,而藝術館展覽的嚴肅性也得以消解。同時,沃姆認為雕塑不只是沉重、穩定和靜態的,他挑戰了個人與社會對自我和周圍環境的看法。而大眾基于“一分鐘雕塑”所拍攝的圖像早已擴散在社交網絡之中,成為存檔的二維電子雕塑。

展覽現場,《一分鐘雕塑》
此次展覽主題“夢游者”不僅提示著藝術家的創作動能,同樣意味著沃姆對觀眾發出的“邀請”,希望觀眾去主動成為雕塑的主體,去感受“什么是雕塑”。

羅丹的大衣,2023 歐文·沃姆 青銅、銅銹綠
歐文·沃姆認為,盡管我們“由精神、心靈和心理組成,但我們首先是身體……身體是我們與世界其他部分聯系的第一衡量標準”。而服裝作為人的第二層皮膚、保護殼、輪廓與體積的外化,充當著身體邊界及外部世界交匯點的角色。他的創作時常以服飾作為題材展開探索,其創作于2023年的青銅雕塑《羅丹的大衣》來自沃姆的“神經癥”系列,作品援引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的巴爾扎克長袍習作,呈現為一個僅由外殼和披風組成的幽靈形象。而邊上是長達十一米、寬余七米的《Lent Cloth》,相較于質地堅硬的青銅,這件“毛衣”則柔軟無比。

《Lent Cloth》,2020 歐文·沃姆 金屬,羊毛
沃姆的一些作品將平凡的事物放大、彎曲或以其他形式扭曲,此舉的目的是讓觀眾仔細觀察雕塑,發現它真正的含義。例如,展廳中的《胖房子》就是其中之一。

歐文·沃姆,《胖房子》(Fat House),2003年
在復星藝術中心三樓,呈現了歐文·沃姆的《扁平雕塑》系列,其中畫布上的字母被拉伸與擠壓,占滿整個畫布的表面。在藝術家看來,這是對于脆弱性狀態的抽象表達。

模具(扁平雕塑),2021 歐文·沃姆 布面油畫
此外,三樓展廳中央呈現的是歐文·沃姆的日常物品擬人化之作。那些永不停止行走的四肢、神經質的身體,或者被抽離中空的衣物外殼,就像一個個夢游者般佇立于展廳之中。例如,用毛衣包裹住的雕塑,仿佛被賦予了不一樣的靈動質感,而或動或靜的包袋擬人雕塑,則展現了不一樣的雕塑狀態。在展墻上,則是老派“拍立得”記錄下的雕塑瞬間。

門 (皮膚),2021 歐文·沃姆 鋁、涂料

展廳現場
在歐文·沃姆看來,雕塑不只是傳統意義上那樣沉重、穩定和靜態的,它亦可以是以圖像形式記錄的。與此同時,他的創作也提示著我們去關注與處理日常生活,并去思考圍繞我們衣食住行的周身物件如何定義了自身。
展覽將展至8月25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