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藝復興的另一面:西班牙的光輝往事
本文為 美學時空漫游指南X湃客文藝 聯(lián)合出品
最近的快樂源泉是來自普拉多博物館的藝術品,在浦東美術館二刷了“普拉多的《蒙娜麗莎》”,顏色更為鮮明,也離得很近慢慢看,視覺體驗上都覺得這一幅更大了。
再漫游去往樓上,還有提香、格列柯、魯本斯、委拉斯開茲……,更加驚喜的是看到了戈雅整整一個展廳的作品!
尤其是他年輕時的兩幅:《摘水果的男孩》和《陽傘》,畫風超出意外的幸福快樂,初夏的甜美氣息都要溢出畫布了。
戈雅,《陽傘》
說起文藝復興,我們總會第一時間定位到意大利,其實在當時而言,地中海北岸的諸多城邦都在經(jīng)歷著文藝復興,西班牙當然受到了意大利的深遠影響,但它并不是簡單的模仿和移植,而是融合了本土的哥特式藝術、摩爾文化以及天主教的宗教熱情。
當時的西班牙,經(jīng)歷了收復失地運動的勝利,驅逐了穆斯林統(tǒng)治者,重新確立了基督教的統(tǒng)治地位。
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也是這一時代的重要背景。哥倫布在1492年發(fā)現(xiàn)了美洲新大陸,西班牙由此崛起為歐洲強國,堪稱世界上的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而時代的車輪走到今天,西班牙語也仍是世界上第二大語言。
——·——
1.埃爾·格列柯(El Greco)
這次展覽中意料之外的收獲是格列柯。他的畫風在整個西方油畫歷史中都獨樹一幟,畫面有著鮮明而有著生動的感染力。
記得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里說,在得到光明的第二天,她要去美術館看大師的作品,藝術家的列表之一就有格列柯。
“我會通過人類的藝術去探究靈魂。原來那些通過觸摸來了解的事情,我終于可以看到了。”
在我看來,格列柯(El Greco,本名Domenikos Theotokopoulos,1541年 - 1614年4月7日),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學習型畫家。
他的一生跨越了歐洲多個文化中心,
26歲之前,他作為希臘人,周圍的影響是:米諾斯文明、拜占庭藝術、古希臘文明;
之后3年,他在威尼斯的提香工作室學習;
再后7年,他去了羅馬,意大利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在浸染著他;
36歲以后的格列柯,在舊都托萊多定居,一直到去世,他生活在西班牙宗教藝術、天主教改革、摩爾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
當然這完全可以總結出來一個藝術游學公式:
“米諾斯文明+拜占庭藝術+意大利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巴洛克藝術+西班牙宗教藝術+摩爾文化”,看似可以推演出同樣的結果,甚至也可以讓AI去繪制格列柯風格的‘新’畫作。

但我認為,即使讓AI再去深度學習,再去完善數(shù)據(jù)庫做模型訓練,也無法再現(xiàn)這樣的藝術家。
因為AI只能抄襲無法原創(chuàng),而藝術的真正意義是“創(chuàng)造”。
AI無法復制的是藝術家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
藝術的真正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是對個人獨特視角和情感的深刻表達,這是AI無法模擬也無法理解的(當然我一直在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而我們所看到的每位偉大藝術家的作品,都是他們通過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是AI無法復制的高度。
說回格列柯,他堪稱是看遍歐洲世界繁華的文明旁觀者,菲利普二世時期的西班牙為他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文化環(huán)境,使他得以在西班牙藝術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最終他與戈雅、委拉斯凱茲并稱西班牙畫壇的“三巨匠”。
作為一個異鄉(xiāng)人,格列柯(El Greco的含義就是希臘人)在西班牙托萊多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歸宿。
格列柯是如此的超前,以至于到了300年后的立體主義,才又被人們回頭看見。
因為時代尚未準備好,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非主流畫家。
見過格列柯作品的人,都會被里面立體生動的線條深深的吸引,他在畫作中傳達出來的一心一意的熱望與全神貫注的表情、特別是熱淚盈眶的大眼睛,簡直就是格列柯最深刻的美學符號。
“只有眼睛在燃燒,在專注,這讓看見的信眾相信通過凈化生活后,達到與熱烈向往的死亡融為一體。”
今天我們再去看,則可以直達這一目光的深處,它將徑直把我們引向那毫不掩飾的內心世界。
神奇的是,格列柯的作品有一種蠱惑的魔力:他還在世時,作品很受歡迎,人們也盲從的沉浸在這宗教狂熱里;當他去世之后,卻成為了一個被誤解的異端,他的藝術風格沒有任何藝術家愿意繼承下來,人們也無法把格列柯歸入任何流派。
在時光的洪流中,人們熱烈的稱贊著委拉斯開茲,格列柯的作品則塵封于教堂地窖里,一直到被德拉克洛瓦重新拉回大眾的視野。
人們發(fā)現(xiàn)他分明是表現(xiàn)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先驅。他的作品融合跨文化多種元素,后來的高更、德加、畢加索、馬蒂斯和波洛克等現(xiàn)代藝術家都受到了他的啟發(fā)。

左,格列柯;右,畢加索
??????格列柯完全拋開了寫實畫法,他不再對可見之物的進行還原摹寫,而是走向了超感官之中。
“我并不打算讓人們喜歡我的性格,而是喜歡我的藝術。”
——·——
2.達芬奇工作室
這一幅其實是1507年時,達芬奇工作室開始繪制的作品,它也是最古老的一幅臨摹作品,它誕生于同一時代的同一間畫室里,所以“普拉多的《蒙娜麗莎》”又保留著文藝復興的獨特時光魅力。

這次的看展彩蛋是為視障人士準備的藝術裝置:
在上海浦東美術館一樓,專門放有一臺可以觸摸的設備,供失明人士去觸摸的畫面線條,在設備一側還寫有盲文。我也嘗試伸手,去用手指尖觸摸蒙娜麗莎的線條,藝術的人文關懷真讓人感動啊,這就是做藝術的意義之一吧!

可觸摸版《蒙娜麗莎》
更多看得目不轉睛的細節(jié):



吉普賽女郎
——·——
資涵的看展手記:
“當你意識到生命只有一次時,第二次生命就開始了。”
為此,我愿意去不停的看見,也愿意不停的去書寫。
我希望能記錄下那一刻,記下藝術給予我平庸日常里的怦然心動。
在此時此刻,我可以平淡地、心無旁騖地, 逃離“時間的暴政”。
這些美麗的藝術品像時光的琥珀,我深知并不能把它們據(jù)為己有,有幸親見,已足矣。
——·——
參考閱讀:
項飚、孫乃樹、毛姆、賈布等各位老師的相關著述
《文明的故事》《作為精神史的美術史》《觀看繪畫》《西班牙的靈魂》《對立之美》
——·——
看展推薦:
1.浦東美術館:
“光輝時代:普拉多博物館中的西班牙往事”
展覽時間:2024.4.23-9.1
2.東一美術館:
“提香·花神:烏菲齊美術館威尼斯畫派珍藏展”
展覽時間:2024.3.29-7.28
3.寶龍美術館
馬蒂亞斯·桑切斯:唯有繪畫
展覽時間:2024.4.27-7.7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