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心免密支付
當前,越來越便捷的支付手段讓網絡消費體驗更加“絲滑”,但免密支付、自動續費等方式也成為一些平臺“套路”消費者的手段,暗藏誘導消費陷阱。
“打開某款App,頻繁彈出VIP付款界面,不小心觸碰了屏幕,因為開通了免密支付功能,就被扣款開通了會員。一直給App客服打電話,要求退款,但沒人接。”北京消費者王茹說。免密支付在讓消費者實現消費“無感”的同時,也因為省去了輸入密碼這一環節,讓消費者常因誤觸屏幕就被扣款,開通了不需要的服務。
此外,不少App以“免費開通會員”“一分錢體驗7天會員”“限時尊享會員”等為誘餌,誘導消費者購買或體驗相關服務后,強制開通自動續訂,與免密支付綁定,體驗期過后便開始收取高額費用。部分短視頻平臺推送離奇浮夸的“微短劇”,以極低的價格誘導觀眾觀看并默認開通免密支付,自動播放下一集并按集扣費。
網絡投訴平臺“黑貓投訴”可見,有網友用0.88元購買了某音樂類App首月會員,并默認自動續費,次月被自動扣款時才發現會員價格變成了每月15元。
上述消費者碰到的現象并非個例。5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免密支付、自動扣款成為誘導消費的元兇之一。
截至5月末,在“黑貓投訴”的累積案例中,有近5萬條投訴中包含搜索詞“免密支付”,涉及眾多網絡平臺和應用。大量投訴反映用戶在不知情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私自”開通免密支付,也有用戶在不知情時被免密扣款、盜刷。
針對App綁定免密支付、強制自動續費等亂象,不少專家建議,應依法依規對App變相強制自動續費問題進行治理,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
江蘇省消費維權公益律師團成員、北京市盈科(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孫韜認為,免密支付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減少支付過程中的煩瑣操作。然而,不少消費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免密”,甚至因此遭受經濟損失。
貴州雷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屠金偉表示,現在各大平臺均推出連續包月享受優惠會員活動,在開通會員的同時開通自動續費功能,大部分主流App會在自動續費前發送短信或者微信等進行提醒,但也有些App沒有此功能,大部分消費者因對自動續費功能不知情,而未能及時關閉扣費通道,產生相關費用。
在屠金偉看來,如果平臺或App無法提供相關證據證明自己以顯著方式向用戶盡到了提醒義務,那么平臺或App應退還用戶在未使用相關服務期間的費用。
此外,與簡單幾步便開通相比,免密支付的解約程序相對復雜。在個別平臺或應用中,消費者要想取消免密支付,還會被以詢問關閉理由、承諾持續改進等一再“挽留”,自動續費更是一鍵開通、N鍵取消。
“是否使用免密支付、自動續費的決定權在消費者,默認或誘導開通、設置小字條款等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將于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重點細化了經營者義務,對自動續費等新領域新問題作出了專門的規定,有助于引導經營者合法合規提供免密支付服務。
根據條例,經營者采取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
消費者提高警惕和加強自我保護也很重要。專家表示,目前支持免密支付的網站可設定單筆支付限額,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也能設置單筆、單日免密支付限額,消費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設置額度。(賀陽)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