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浙江古籍出版社推出大英博物館《藏經洞敦煌藝術精品》
日前,中國國內首次系統整理出版的大英博物館館藏敦煌藝術品的著作《藏經洞敦煌藝術精品(大英博物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這是大英博物館首次于中國國內正式授權。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主編,敦煌研究院專家解讀。該書以超大8開規格出版,圖書尺寸為420mm*288mm,重4公斤。

《藏經洞敦煌藝術精品(大英博物館)》
《藏經洞敦煌藝術精品(大英博物館)》收入103幅代表性的敦煌藝術精品,涵蓋唐、五代、北宋時期佛教繪畫,內容包含五大主題:一是說法圖、經變畫;二是佛像、佛傳;三是菩薩像;四是天王、力士、高僧;五是曼荼羅及其他。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對每件作品的內容、釋文、風格特點、藝術成就進行了詳細解說,吸取了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對多件作品提出了創新性見解,對敦煌學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敦煌女兒樊錦詩作序推薦。

《樹下說法圖》(局部)
首都師范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郝春文評價,“大英博物館收藏的說法圖、經變畫、佛傳畫、佛像和菩薩像等,是古代敦煌藝術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書首次向國內讀者刊布了其中103幅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并附有專家解說。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對研究唐宋繪畫藝術史的演變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樹下說法圖》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榮新江表示,這是中國第一次以這樣高清的圖片形式展示大英博物館的藏經洞藝術品,更出彩的是,本書是由敦煌研究院的專家把這些圖像對著洞窟做了一次非常好的解說。這些圖像的內涵和整個的敦煌石窟藝術、壁畫藝術是一體的,兩者反映的時代的思潮、技術手法、圖像內涵,是一致的。

《金剛力士像》(局部)
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為該書撰寫前言《英藏敦煌畫藝術》,分三部分扼要介紹了藏經洞的發現及文物的流失;敦煌畫的調查與研究;敦煌畫的內容與藝術。
在前言的小結部分,趙聲良寫道——
“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物中保存了數量可觀的唐朝至宋朝期間絹本、紙本繪畫作品,內容十分豐富,藝術價值極高。對于研究敦煌石窟藝術來說,藏經洞出土的繪畫不論是主題內容還是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是同時期石窟壁畫的重要補充。一些佛教內容,壁畫中出現較少,而絹畫中保存了較多的作品,如熾盛光佛圖、地藏菩薩與十王經變等。還有一些經變畫雖然在石窟壁畫中已有非常豐富的表現,但同一主題的經變畫,在絹畫中往往有不同于壁畫的表現特點:或對內容的選擇重點不同,或在畫面構成方面有所創新,如觀無量壽經變、維摩詰經變、觀音經變等。從大型經變畫、尊像畫到人物、山水等繪畫的技法和風格特征均可與敦煌壁畫藝術互證,使我們對這一時期中國繪畫藝術的歷史演變和風格成就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中國繪畫在唐朝和唐以前主要以壁畫為載體,南北朝至隋唐那些著名畫家的作品均是繪于殿堂和寺院墻壁上。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的殿堂、寺院建筑大多湮滅,使我們無法得知當時的繪畫狀況。而五代以后,絹本、紙本的繪畫逐漸成了主流,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古代繪畫,主要也是唐代之后的作品。唐代后期至五代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轉折期。絹本、紙本繪畫由于材質上與壁畫差異較大,其表現技法、風格特點也有很大的不同,從這個意義上看,藏經洞出土的絹本、紙本繪畫無疑為我們提供了絹本、紙本繪畫與壁畫相關聯的重要資料。通過與敦煌壁畫相比較,我們可以探討古代畫家對壁畫和紙本、絹本繪畫的不同技法和處理方法,從而了解這一重要階段繪畫史演變的特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