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近“戰塑”隊伍中的特殊群體——拾荒者 | 人民戰塑PP061
【中國綠發會訊】城市中的無聲勞動者——拾荒者。
他們默默地在街頭巷尾尋找被遺棄的廢品,他們為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做出了巨大貢獻。讓我們共同關注和關愛拾荒者,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尊重。
在六五環境日來臨之際,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人民戰塑”(Peoples vs.Plastics)項目的志愿者,走近城市拾荒者群體,近距離感受他們的日常勞作狀態,并為他們提供垃圾夾、垃圾轉運袋、小拉車等撿拾廢品的工具。



志愿者親身參與拾荒者對廢品的撿拾、分類、打包、拖運等過程。在兩天的時間里,通過與10位拾荒者的交流,志愿者了解到了每位拾荒者每天撿拾到的垃圾種類、數量、每種廢品的價格,以及他們每天的大概收入情況。
這些拾荒者都沒有退休金,每月只有100多元的基礎養老金,基本都是從農村來到城市,多數是租房子居住(通常居住條件很一般,租金價格較低),也有少數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他們有的身體有點殘疾,生活較困難;有的是為了緩解家庭負擔;有位拾荒的阿姨說他老伴得了腦血栓,需長期服藥,沒有其他收入……總之,大多數拾荒者是為了增加點收入,一方面滿足生活所需,不想給子女們增加負擔,另一方面,也主要是為了賺點零錢。



這10位拾荒者中,年齡最大的已經76歲。由于年齡、身體狀況等差異,每位拾荒者每天撿拾到的廢品數量、賣廢品的收入等差別較大。這10位拾荒者每天的收入在10元-30元之間不等,有時也不足10元,甚至連續幾天沒有收入,因為他們的收入受天氣影響較大,如果遇到雨、雪、大風等天氣狀況不佳,無法外出的時候,他們可能連續多天沒有收入。有位75歲的阿姨告訴志愿者,她說現在天熱了,垃圾桶里老多螞蟻和蟲子,她都不敢伸手翻垃圾桶。因此,志愿者為每位拾荒者購買了一個垃圾夾。此外,志愿者還把從超市買的面條、面粉等送給了他們。希望拾荒者能感受到自己被他人的認可,感受到來自社會公益組織的關懷。
隨著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國49個城市開始試行垃圾分類,小區拾荒者的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少。但是,他們的貢獻不應該被忽視,他們被排斥在社會垃圾處理體系之外,卻清理著整個城市產生的大量垃圾,推動了廢品回收再造產業鏈,減少了能源的消耗與資源浪費,但是卻沒有被納入某一個行業或者產業的管理體系,城市需要他們,似乎也在排斥他們……
文 | Yang
審|藍天
排版| 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