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好久不見,兇得很!山城重慶,就是一個爽

好久不見,兇得很!山城重慶,就是一個爽~【再續渝緣】如果要用一種顏色來代表重慶,那一定是亮黃色。
就像梵高的油畫,一半是海水的藍色,一半是火焰的黃色——黃房子、向日葵、星空,熱烈又深思熟慮,明亮又糾纏不清。無風的大熱天,無法形容的太陽,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光……
行程很匆忙,先算了下能吃的頓數——加上落地當晚的夜宵,共計四頓。火鍋是必吃的、串串、雞雜、烤魚,最多就這些了,小面、酸辣粉肯定是排不上了。
沒有哪一個城市,從機場出來,就有專門的網紅打卡點了吧。一溜黃色的“法拉利”,緩緩地在高架橋下排隊進場,秩序井然。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最后,那全城亮起的大燈場景,一下子映入腦海。

這次的“特種兵隨性探險”之旅,讓我再一次刷新對重慶的認知——“山城精神”,在點滴處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堅強、爽直、不畏難、敢挑戰……
總之,就是“兇得很”!
01
十八梯的“堅強”:
十八梯的山腰上,有一棵樹,它叫“樹堅強”——編號01【樹堅強】,這棵經歷過上世紀“重慶大轟炸”的老黃葛,經過將近80年“休養生息”,在分叉為三株盆口大的樹干后枝繁葉茂地生長至今。其頑強的生命力,是重慶這座城市和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征,作為城市古樹風景線上的一道亮麗風景,被稱為十八梯古樹中的“樹堅強”。

80多年的黃葛樹“樹堅強”
在重慶十八梯,撞見了一場有趣的邂逅。原本計劃從李子壩直接坐地鐵到朝天門,中途換乘的時候,看到墻上標著“十八梯”。于是,基本上沒有猶豫,就刷卡出站了。
出站就下山,一級級長石板鋪就的階梯,像魚骨一樣串起了這個崎嶇的山間小城。

出地鐵口就下山的十八梯站
既然到了,就去茶山喝一杯好喝的水吧。同行的小伙伴很會點,給自己點了一個平常愛喝的抹茶鮮奶茶,給我點了一個“當地特色”——貴州刺梨普洱茶。也好,試一試沒喝過的普洱茶,何況,杯身還真誠地標注了一句話:堂食喝不慣可以換,請給貴州刺梨一個機會。
“沒甜度不推薦,會很酸咯。”
沒事,健康第一,來一個:無糖的!
沒想到,在嘗了第一口的時候,差點把自己酸成一個皺核桃。
這個表情被同伴抓拍,定制成了動畫小卡。從此,我就放在包包的最外層——辟邪。
喝完去茶山的茶,果然精神了很多。走出店門,覺得身邊的氛圍不太對,好像有特務在周邊潛伏,一群身著旗袍的女性,個個身材修長,妝容精致,好像在等著什么。不一會兒,她們就分散到坡道兩邊,拿著扇子、手包、報紙,低沉的大提琴音樂響起,她們在臺階上翩翩起舞,一段老上海年代媛的沉浸式舞蹈,即興上演。

幾分鐘的表演結束后,一轉眼,從城門下看到一個比演出更精彩的畫面:一個手杵雙拐的阿姨正奮力往臺階上攀爬,雖然只能一只腳用力,但揮舞的雙拐,充滿了干勁。正常人來十八梯都要做好準備,心慌、腿酸,是什么樣的動力讓這位阿姨堅強地選擇杵雙拐爬十八梯?
也許是重慶人敢拼的精神感染了她——重慶,一座來了就敢拼的城市。

著實讓我敬佩——太兇了。
02
十八梯的“爽直”:
下山的時候,直接被十八梯的樓梯上的廣告給笑翻了。
重慶廣告跟重慶人一樣有特色——爽快、直接、重復的藝術:

很滑!很滑!很滑!很滑!

看路!看路!看路!看路!

注意腳下 別玩手機 真的很滑 沒開玩笑

包括地鐵出站口的交通指示:出站 出站 出站 出站

沒錯,“去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
都是大實話,兇得很。
03
李子壩的“不畏難”:
在重慶讀書的時候,就已經驚嘆于重慶人建造高樓、開山架橋的本事,所以對于輕軌,并沒有覺得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沒想到,畢業很多年,李子壩憑借“輕軌穿樓”,風靡各大社交媒體,一下子成為了來重慶必打卡的網紅景點。
李子壩輕軌站于2000年開工建設,2005年6月18日試運營。這條2號線,是重慶第一條軌道交通線路,也是國內首條跨坐式單軌線路。

剛到站的輕軌停泊在樓肚子里
這么重要的景點,就作為重慶打卡的第一站。很拉風的“法拉利”幫我們送到李子壩的江邊。開啟“卡丁車”模式,繞了幾圈,經過了一個山形的加油站——“山上加油,山下充電”,盤旋了好幾圈,終于來到了李子壩的地鐵站下。

看起來很“兇險”的輕軌高架
后來發現,這個地鐵站也是一個高樓,從樓下爬到頂上,差不多八層,頂層是一個穿樓圖書館,琳瑯滿目全是重慶的文創手辦。

軌交上蓋的住宅樓

代表重慶的可愛海椒冰箱貼
每一層的窗口都能看到不同角度的輕軌。最佳觀景處在八層輕軌的肚子下面,輕軌開過來,我們像被吞噬,兇得很。
04
洪崖洞的“豁出去”:
“8D魔幻城市”,沒有人車分流,看導航沒用,看路標也沒用,只能靠人工。
在洪崖洞千廝門大橋邊的嘉陵江濱江路,來了一次“逆行+機動車道”的冒險體驗。
眼看著手機導航從朝天門到洪崖洞就只有500米的距離,也看到了明確的洪崖洞的路標。可上上下下的臺階,彎來繞去,就是到不了。
在一個洞口白墻上,一個署名熱心市民的人寫著“前方可過!!!可過”,邊上手繪了一個彈簧似的路線圖,并仔細備注了如何直行、轉彎,在“馬路”上逆行,切記“靠邊走”。
不過下面又有一個留言“過不去,別走”。

到底相信誰呢?
沒辦法,只得啟動“人工模式”,問了一遍看門大叔,再問一遍保潔阿姨,都指著江邊的車道,確認就是順著馬路逆行200米。
一位同樣摸不到路的美女,跟著我們一起,硬著頭皮出發了,幸好那一段馬路那一會兒沒有什么車流,但是車的鳴笛聲實在太兇,這還是在不堵車的情況下。
心驚膽戰到了洪崖洞,看到邊上不知道是山體還是建筑的地方,快要塌方的樣子,真為他們捏一把汗。
再往上看,“劉一手火鍋 270°江景 三樓”。

What?
三樓?
明明至少是10樓以上。
看來,這家火鍋店的招牌不是對江邊的顧客說話的——反正看到了也過不去。后來在滄白路的廣場那邊發現了入口——以廣場為參照物的三樓。

05
朝天門的“敢挑戰”:
找到一張特別絢麗的重慶代言圖片,落日時分,霞光萬丈,金黃的太陽,橙紅的地標,一位身著黃色衣服的妹子舒展地坐在地上,手臂伸向太空,那畫面太美了。當時就想:下次要去這里玩。
但是真的來到來福士云端樂園的時候,卻猶豫了,要不要上去呢?觀景臺來過,蕩秋千是萬萬不敢的,云中漫步SKYWALK好像還行。最終決定上去玩玩,不讓自己留下遺憾。
穿好安全裝備,沿著炫酷的樓梯上去的時候,心里還是怦怦跳的。
來到250米高的水晶連廊頂部,反復問了開門的小哥會不會害怕,他指了指前面的兩個人,有一位年紀非常大的老媽媽。我瞬間為自己的膽怯汗顏了。再看一下懸空步道外圍的玻璃凸起,消除了一點垂直懸空的恐怖。

我們慢慢跟上了那兩位母女,老媽媽主動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
——“你們害怕嗎?”
——“看到您,我就不怕了。”
正是這樣的,榜樣的力量,不容小覷。
女兒說她們是從東北來玩的,媽媽今年70多歲了,就喜歡挑戰自己,前段時間剛去爬了華山回來。雖然她們走的很慢,但是我還是很羨慕她們,在這樣的年紀還能一起陪伴,一起挑戰。

在緩慢行進的過程中,原本不能超過1個小時的游覽歷程,由于人少,沒有受到限制,我們盡情地拍照,環顧城市的每一片風景,還看到了過江纜車。

站在城市的屋頂,攀爬城市的脊梁,看頭頂的飛機,看腳下的過江纜車、輕軌、汽車,看江水奔流,看閑云飄散,看對面的高樓頂上一樣的人影晃動。

致敬這個城市的建設者,讓游客也能感受一次城市的建設視角。經歷一次這樣的體驗,不管是你的膽量,還是你看城市的角度,都有了全新的改變。



06
鴛鴦火鍋?不存在的
來了重慶還吃鴛鴦火鍋嗎?那得多見外啊?
落地的第一晚,十點多才到磁器口的酒店,附近看了幾家店,都剛好打烊。只剩下一個24小時營業的串串店。保險起見,點了鴛鴦鍋,瘋狂地選好愛吃的串串,點了一瓶重慶啤酒,坐等開吃。鴨血嫩的入口即化,又燙又滑,在嘴巴與喉嚨里,欲罷不能,是一場辣與火的較量。

第二天下午三點半,作為特種兵的唯一一頓正餐和午餐,我們在洪崖洞選了一家洪崖洞火鍋,不是飯點,不用排隊,窗邊的位置正對著千廝門大橋。

這次選擇了紅湯火鍋,痛快地辣一次。驚艷的仍舊是重慶鴨血。而且重慶火鍋的鴨血似乎是鍋底自帶的,不用點。

火辣的紅湯、紅色的招牌、紅色的千廝門大橋、紅色的都市觀光巴士,組成了一幅熱辣滾燙的重慶印象。

吃完去逛洪崖洞內街的小吃一條街,毛血旺、重慶小面、黔江雞雜、羊肉粉、泡菜辣醬、臘肉、剁椒、燈影牛肉、火鍋底料,就算是吃飽了來看,也會垂涎欲滴,實在太誘人了。

周六的下午,穿著隨意,沒有行李,甚至連包都沒有,閑適地走在重慶的小吃街頭,品品這家的茶,嘗嘗那家的泡菜,賣茶的小妹說:“啊,我以為你是住附近的,你們不是本地人?”我聽著竊喜,我們完全不像一個從千里之外的長江入海口趕來的外地人,怪不到沒有被朝天門街上拍照的商販們拉扯攔截。
來別的城市扮演當地人,這真是一個很有趣的COSPLAY。


07
重大文創1929
最后一站必定是母校之行,哪怕就是看一眼。
是胖了?瘦了?是滄桑了?還是少年感滿滿?
同學的車子開在沿著嘉陵江的沙濱路上,那種熱帶潮濕的感覺又來了。


也許是知道我對咖啡的著迷程度,晚上七點半,帶我來到了A區校園內別有洞天的二層咖啡館——入有間咖啡。

“以無厚入有間”,一種不強求、順應自然、隨遇而安的生活哲學。來到這一方與世無爭的文化凈土,不就應該抱有這樣的心態嗎?
咖啡館與文創店是開在一起的,重大文創1929,一聽這名字,就很重大。
各種杯子、T恤衫、鼠標墊,“勒兒是重大”——重慶崽兒的俏皮和爽朗躍然杯面。

打卡一杯重大咖啡——“國潮”拿鐵,懷念一下1929的神圣年份和在這里度過的7年青春歲月。

從校園的后門出來,看到了一大車賣丑丑沃柑的流動水果攤:“隨便剝起嘗!!!”重慶人,就是一個爽快。
七中門口的烤魚,完成重慶特種兵之旅的最后一個念想,完美結束。

寫在最后: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山城之美,就是這么銳利而直接,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也讓我暫時忘卻了魔都的魅力,以旅游而言,即使在全世界范圍也是第一流的城市。
于一座城而言,文化底蘊與旅游資源是最好的軟實力,而在流量時代,文商旅的深度融合性發展更是城市更新的下一個主課題。


-The End-
“一起走吧,去發現城的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