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鄭東賢“三”思建筑人生:一個韓國建筑師的中國建筑之路
“三”個階段
鄭東賢,一位在日本長大的韓國人,后來回到韓國,開啟了他的建筑之路。本科畢業之后工作的兩年時間里,在快節奏的各種競賽設計過程中,發現“線條并非是建筑內在的依據”,為了尋求有關建筑設計更深層次的本質,專研西方建筑史成為建筑學碩士。

碩士有兩年的建筑實踐時間,逐漸意識到“當下的建筑設計都是西方的邏輯和體系”,自己又是東方人,卻一直沿用西方的建筑語言體系做設計,而西方的語言和語境營造方式很難表達自我的東方屬性,再次決定進行博士的階段性深造,于是來到東京大學進修東亞建筑歷史,“慢慢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設計是什么?設計的依據又是什么?。”

漸漸地
他明確了做建筑設計就應當做屬于當代的東方建筑
“三”位日本建筑大師
三位建筑啟蒙老師
三段學習經歷
三個人生導師
鈴木博之的建筑時間概念
磯崎新于時間之中的空間鏈接法
安藤忠雄在時間和空間里的建筑直覺引導

磯崎新經常說“建筑不能只為了追求美,他追求的并不是美的東西。”
“美的東西也是在變化之中的,也許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就不美了,所以美的東西不是建筑里最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社會發展之中建筑應具備生命力,建筑如何去實現社會發展中其自身的生命感。”

“磯崎新曾經做過一個不完整的圖書館,也像是一個未完成的圖書館。“不完整”與“未完成”的形態成就了這樣一個“有書的地方”。時間之中知識和思想也在這樣一個地方尋找到了一個新的入口與出口,而他也覺得圖書館不能是一個完整的建筑形態,一個剖面的呈現可以是一個未來的片段、也可以是過去的某一段故事,也給城市一個未完成的狀態,一個進行中的姿態,一種變化里的思想寬度與廣度,一種可以和一個人自然邂逅的場景塑造和城市生活意象的全新表達。”
建筑并非停留在一個時代里,也是成長中的建筑,幾十年后還有沒有生命力?當下的生命感和生活感要如何體現?大多人覺得磯崎新沒有風格,或是覺得他的建筑并不美,但他的建筑背后卻是有一種內在的邏輯,不去刻意追求建筑的風格,意在保持建筑的生命力的同時也可以給予城市一種新的構想。
安藤老師上課的時候沒有說過任何理論,百分之百的感性。"建筑的選址、體量大小、周邊的環境滲透方式,雖然他不涉足太過理論化的教學方式,也一定深挖建筑背后的邏輯。"記得學生時期的我曾經問道:為什么這個建筑是三個體塊?他直言不諱的說其中并不是靠邏輯來回答一個建筑和一個城市的,只是因為場地,場地已經在這里,場所需要三個體量,就有了三個體量。”憑依感性觸覺與和場地的直覺判斷一個場地和一個建筑的關系本質是什么,一個建筑和一個城市發生機緣的根源性思考引導著他走進了一個建筑最本質的那個地方。

“三”人中國結緣
2002年東京大學讀博士時,在他的研究室有個有三個人:一個日本人、一個中國人與一個韓國人,每天都沉浸于談論建筑這件事情,因為建筑,三人有了一個共同建筑的方向。直到2004年三人中的中國建筑師建議鄭東賢來中國,在這之前他也只是旅游來過一次,對中國以及中國建筑和中國建筑市場都未深入了解,鑒于當時已經在磯崎新工作室開始工作,在日本有比較穩定的生活,所以對于來不來中國還處于一個比較猶豫的狀態。

“三”足而立
“來到中國之后,大量工作都是偏研究性的,沒有甲方,單純的是三個人立足當時的中國城市發展探討的是中國當時城市化的現狀。”
但基于當時中國城市飛速的發展,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缺失了有關城市細部的深入探討,技術上的不足也導致了建筑細部節點的施工和實踐都不會有更好的建筑表達,更無法做出對建筑的節點細部的深入理解,這就是當時那個時代下中國建筑業的一個常態,于是決定從城市的宏觀界面出發開始思考建筑,真的可以從城市的時代意義中探討當下。并且中國建筑和日韓建筑本屬同根,并非當下的建筑形式表達一定要活在西方的話語體系里,我們東方的建筑應該是什么?東方建筑又應該如何更加準確的表達,在共同的文化與歷史的大背景下,我們不應該放棄我們共同的文化語言,而應該嘗試去挖掘屬于東方建筑的“靈魂”,但是只停留于意識層面,并不能把建筑真的變成城市中的設計。
建筑應該是時間的,其次才是空間的。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他開始了關于自然的研究。
“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自然也是大多數人忽略了的,想做更多的建筑卻發現鮮少有機會,也許是機緣巧合,接觸的項目都位于大自然的荒涼之地里,由此思考的方式也在發生不斷的轉變,那么在大自然里做什么建筑?成為我們討論與研究的主題。”
“我們所設計的建筑應自然地和諧的統一到一個邏輯里,這樣才能融入到自然體系里,而不只是簡單的結合,結合與組合的結果還是AB或者A+B。自然是B的話,我希望建筑也能變成B,而不是要A的一個狀態,或者是B的某一刻的狀態,而是一種新的融合或共生的狀態。”
三個人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10年。

2010年三個人分別成立了各自的公司,現在的PLAT ASIA在最初是由鄭東賢和邊保陽、前田聰志一起創立的。建筑師的構成仍是中日韓三人的模式,鄭東賢還是希望保持亞洲文化圈的一個共同探索的態度。

2010年到現在是八年的時間,不僅僅有多建筑的實驗與實踐,還有中國市場的深入與深化,一步步真正的了解到了東方文化的“道與法”。那些年學到的大多都是相關設計的邏輯,而沒有經營公司的理念與方法,從建筑到建筑企業雖然一波三折,但不變的是對建筑的熱愛,做設計和做管理也成了新的課題,個人和企業都在新的課題之中。中間也來到一家美國設計公司的北京分公司學習相關公司運營方式的經驗,也在制度體系方面完善自我的邏輯,但更多的是學到了很多關于建筑設計的理念。
鄭東賢這樣來概括當下的建筑思考:
“我們所做的建筑應該是屬于現在的時代,同時也要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不能放棄我們共同的東方文化語言,更要深入進屬于亞洲的精神體系和文化圈層之中,從而走出獨具韻味的東方建筑文化之路。”

檔案編號20180815
【62-2-1】考證:基本解釋:1、考查驗證。如:《大浦卜氏族譜》所記載的內容是否真實,尚待考證。2.考取證件。即通過參加某種考試獲取某類資格證書。如:現在學車的人越來越多,考證很難。
【62-2-2】時間軸:通過互聯網技術,依據時間順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相對完整的記錄體系,再運用圖文的形式呈現給用戶;時間軸可以運用于不同領域,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過去的事物系統化、完整化、精確化。
【62-2-3】方法論:就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它是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
本文部分圖片由PLAT ASIA提供
本文來自大風號,僅代表大風號自媒體觀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