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海固的《一個都不能少》:真實結局比電影更荒誕

Figure x 生活萬歲
▼

鄉村教師的故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聽過很多,但很難有人真正懂得他們的生活。
何英宇出生在寧夏中衛市海原縣正旗鄉何莊。他的家鄉有一個舉世聞名的名字——西海固,那里幾百年來都是回族聚居區。

黃土高原西北邊緣的這片干旱地區,有著無數的溝、壑、塬、峁、梁、壕、川,地勢險惡,絕少平川。這里年平均氣溫只有3~8℃,極端最低氣溫-30℃,全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之間,而年蒸發量1000~2400毫米之間,氣候惡劣,水源奇缺。
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教育對于世代生長于此的人們來說是奢侈的。教育資源嚴重短缺,師資力量薄弱,90%以上的教師不是正規院校的畢業生,很多小學教師只有「中專」、「高中」水平。在這些偏遠地區,學校基礎設施非常不健全,大多數孩子只能中途輟學。

何英宇與父母一起居住,父親是村里的阿訇。他在家中排行老大,有四個弟弟妹妹,除了出嫁的大妹,其他三個在念書。他還有妻子和三個年幼的孩子,全家11口人的生活費、學費幾乎都靠他干農活和教書得到的微薄收入來支撐。
何英宇高中畢業后回家務農,農閑時也在縣里、市里打工。后來經父親介紹,在鄰村一所小學當老師,附近幾個自然村的孩子都來這所學校讀書。
學校的8個孩子中,讀學前班的有4人,讀一年級的有2人,二年級1人,五年級1人。每天早上,何英宇6:30起床,6:40出門,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和村里的兩個孩子,走一小時的山路去5公里外的學校。山路崎嶇,大半程都行走在峭壁之上,舉步維艱,下雨下雪時更難走。

另一個肩頭背個小背包,里面是孩子們的午飯食材。這些食材是他用政府給山區兒童的食物補貼買的,給孩子們做飯也是何英宇的工作。
食物補貼有限,而且山區食物并不豐富,何英宇和孩子們的午飯基本只有一個菜,土豆、蘿卜、白菜三種換著樣來搭配米飯和饅頭。
學校分年級上課,從早上 9 點開始,一個年級的孩子上課,不上課的孩子就利用這個時間看書、寫作業。課間休息的時間里,何老師就要準備蒸米飯、炒菜,中午吃完飯,下午繼續上課。

何英宇雖然年紀輕輕,身體卻不好,患有膽息肉。家中包括自己在內有三位病人,父母分別患有肝炎和高血壓、關節炎,三個弟弟妹妹還在上學,自己的三個孩子尚年幼,全家的生計幾乎都在他一人身上。所以晚上放學回家后,他還要繼續忙家里的農活。
在他的家鄉何莊,人們以種植秋雜糧、馬鈴薯和油料為主要收入來源,加上養牛、養羊,人均年收入也只有五千多元。

生活重擔讓何英宇的妻子一直十分焦慮,身懷六甲的她早就盼著全家搬離西海固地區,希望丈夫像其他人一樣出去打工掙錢。
但是何英宇知道,如果自己一家人搬走了,他的8個學生就沒書讀了。父親深知他的苦惱,卻鼓勵他為了下一代人的教育再堅持堅持:「知識是最珍貴的,知識貴于一切,有了知識就有了一切,沒有知識的人在世界上就是虛度一世?!?/p>

一年后,何英宇最擔心的事情終于有了轉機:學校里的學生將轉入銀川當地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他家也將搬遷到銀川周邊。因為學歷問題,何英宇無法繼續從事教育工作。他打算自己做點小生意,養家糊口。
鄉村教師的身份,已經漸漸淡出何英宇的人生。但這個曾經扛著鐵鍬為學生逢山開路的人,永遠有資格被叫做「老師」。

- EN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