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限薪了,能倒逼中國球員逆襲么?
中國足協今日公布了2019年俱樂部總支出最高限額。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規定球員收入不超過稅前1000萬元,參加2019年亞洲杯、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預選賽的國腳上浮20%。
中國足球運動員生活優渥,交出的成績單卻慘不忍睹,公眾不滿由來已久。加之,中超俱樂部近年來燒錢力度不減,持續引進天價大牌外援,就連國內球員的身價也愈加泡沫化。中超聯賽表面的熱鬧,與中國足球內里的虛弱形成了鮮明對比。惡性競爭模式之下的最大受害者,則是癡心不悔的中國球迷。
因此,限薪令的出臺并不出人意料。可以說,這是一項眾望所歸的政策。
翻看網上的評論不難發現,公眾——尤其是球迷群體,不但表示支持,還感到不解氣。有網友憤憤不平地說到:“就這水平,還能年收入千萬,憑什么?”球迷們的心情,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比起情緒的發泄,更應關心的是,限薪令到底能不能扭轉中國足球的頹勢?
就政策本身而言,遏制中超聯賽經濟泡沫,促使各大俱樂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國內球員尤其是青訓球員上,應是規劃者的初衷。問題是,理想雖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中國足球從來不缺“黑歷史”,讓人不得不多留個心眼。一是陰陽合同的橫行,曾經給球迷們留下過不堪回首的記憶,也讓人見識了中國足球俱樂部管理者的“智慧”。這次,他們會動真格的嗎?
二是政策本身的模糊性。中國足協對國腳的優待,不是第一回。蔚少輝時代,國腳走馬燈式進進出出的場面,老球迷們還歷歷在目。亞洲杯、世界杯國腳,如何界定?比賽名單,還是集訓名單?火線入選的球員該怎么算?年初就簽好的合同該怎么辦?國腳的水平就一定高過其他球員嗎……一系列問題,考驗的是限薪令能否在中國足協的監督和管理下落實到位。
更要命的是,即使限薪令一帆風順地實行,也未必能提高中國足球的水平。足球發展自有其規律,任何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的想法注定將化為泡影。中超聯賽的任務不僅是為國家隊提供和輸送人才,也是一種市場化的商業行為。聯賽精彩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球迷的熱情、贊助商的投入。其中的利弊得失,不知有沒有進行過科學的評估?
今年11月,日本宣布,明年起J聯賽將取消外援注冊限額。雖然學習日本足球的口號在國內流行已久,但中國足球的政策,總是一次次與之背道而馳。在中國亞洲杯的名單中,年近不惑的鄭智還是中流砥柱。而日本曾經的天皇巨星,如今效力于歐洲主流聯賽的香川真司卻遺憾落選。要知道,今年他還不到30歲。兩國的足球人才儲備之比,可見一斑。
日本足球的成功秘訣不復雜,不過是尊重足球規律而已。而這一年,中國足球又做了些什么呢?我們看到的是,年輕球員的足球技藝沒有得到多少提高,在大賽中一如既往地早早回家,倒是在軍訓后更會做俯臥撐和平板支撐了。
沒有專業的指導和科學的規劃,中國足協似乎更愿意用各種奇思妙想賭一賭中國足球的明天,這大概是公眾對其缺乏信心的原因。因此,限薪令雖好,但能起到怎樣的效果,還得交給時間來解答。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