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無煙日 | 不在孕婦和未成年人面前吸煙成共識
編者按:2024年5月31日是第37個世界無煙日。煙草危害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不僅危害健康,還會產生二手煙、三手煙,嚴重污染環境。煙草燃燒所產生的煙霧中含有至少70種致癌物質,會對人體的呼吸道、心血管、神經系統和胃、腸、肝、腎等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值此之際,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團隊發布了中國成人的吸煙社會規范現況研究結果,這是首個系統關注中國人群吸煙相關社會規范的研究。

與明文規定并強制執行的控煙法規不同,吸煙社會規范是在特定文化或社會群體中普遍接受的關于吸煙行為的行為模式、行為標準、道德準則和文化習俗,對于人群的吸煙行為和吸煙者的戒煙意愿具有重要影響,但在我國該領域的研究較為缺乏。
社會規范常被分為指令性規范和描述性規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最新定義社會規范中增加了道德性規范,本次研究在此基礎上還加入了文化習俗的維度,研究中國特定文化和群體中的吸煙相關社會規范。研究制定了測量我國人群吸煙社會規范的量表,并且按照人口比例對不同的地理區域3255位成年居民開展了在線問卷調查。
指令性規范是是指某文化下大多群體成員對特定行為是否贊成的標準,即公眾對周圍人群“認可”什么的感知,關注的是周圍人群對特定行為是否贊成。研究團隊發現,七成以上(76.6%)的受訪者感知到家人不贊成吸煙行為;七成以上(70.2%)的受訪者感知到公眾不贊成吸煙;半數以上(53.4%)的受訪者感知到朋友不贊成吸煙;42.7%的受訪者表示其單位領導不贊成吸煙。在指令性規范的引導下,個體感知到的周圍人群對某種行為是否贊成的態度會影響個體的選擇。在越來越多的公眾感知到周圍人群不贊成吸煙行為的情況下,個體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不吸煙來獲得周圍人群的認可。對比家人、公眾和朋友,受訪者感知到單位領導不贊成吸煙的比例相對較低,提示未來在工作場所建立無煙文化的必要性。
描述性規范關注的是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大多數群體成員“實際選擇” 怎么做,即公眾對周圍人群“實際選擇”怎么做的感知,當個體感知到周圍人都做著某項行為時, 他們更可能做出相同的行為。研究團隊發現,有37.7%的受訪者表明其家人中沒有吸煙者,22.4%的受訪者表明周圍沒有朋友或熟人吸煙,20.7%的受訪者感知到工作場所幾乎沒有吸煙者。結果提示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意識到吸煙對健康的危害,無煙家庭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而感知到工作場所幾乎沒有吸煙者的比例仍然較低,說明工作場所仍然是無煙環境建設的薄弱環節。
道德規范通常是個體出于其自身的道德責任感而選擇其認為道德上正確的行為。研究團隊發現,公眾普遍持有正向的道德規范,其中,93.4%的受訪者贊成“不可以在孕婦和未成年人面前吸煙”,85.3%的受訪者贊成“室內公共場所、室內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場所不應該吸煙”,80.6%的受訪者贊成“人流密集的室外場所不應該吸煙”。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全面禁煙城市中公眾的道德規范及控煙意識優于非全面禁煙城市,提示全面無煙立法對于塑造公眾的無煙道德規范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對人群的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我國,卷煙分享、卷煙贈送曾經是常見的社交手段。本次研究將文化因素納入社會規范評價范疇,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不贊成“拒絕別人分享的卷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57.3%),遠高于贊同的比例(19.7%);四成以上的受訪者不贊成“卷煙的品牌和價格可以彰顯吸煙者的社會地位”(42.0%),高于贊同的比例(33.6%);可見卷煙的社交作用正在逐漸減弱,人們對吸煙的認知和態度逐漸從將其視為社交手段和社會地位的象征轉變為更加健康和理性的客觀看法。
本次研究還驗證了支持吸煙的社會規范可以促進吸煙行為的發生,并降低吸煙者的戒煙意愿,而中國社會對控煙的態度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無煙的社會規范則正在形成,這會減少吸煙行為的發生,提高吸煙者的戒煙意愿。這為今后的健康傳播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和實踐依據,在控煙的健康傳播中,除了關注煙草的危害,同時也應關注社會對于控煙的看法,倡導無煙的社會風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