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寧農村智障光棍,50年前會自編自唱,他如果活到現在
在浙江海寧的一個古老村莊里,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柏墅廟的小集市,是當地農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去處。
五十多年前,這里曾是晨曦初露時最為熱鬧的地方,農民們帶著自家的新鮮農產品來到這里,參與那時的“早市”。
在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個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一個被村民們稱為“正常”的老光棍。
“正常”并非他的本名,而是一種諷刺意味的稱呼,因為他的精神狀態并不像常人那樣穩定。然而,這個稱呼背后隱藏著村民們復雜的心態:一方面是對他精神狀況的一種戲謔,另一方面則是在那個文化匱乏、娛樂稀缺的年代,他成了村民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每當“正常”從早市回家的路上,總會被一群村民截住。他們遞給他一分錢,這在一分錢能買到一顆糖、農夫一天勞作只得幾毛錢的年代,算不得微不足道。
他們要求“正常”唱歌,而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接受這份邀請,用他那獨特的嗓音唱起張家姑娘和李家小伙的愛情故事,盡管這些故事聽起來有些荒誕不經。
村民們的笑聲在空氣中回蕩,他們或許并不是真的欣賞“正常”的歌聲,而是在享受一種集體的娛樂,一種在“文革”期間樣板戲之外難得的輕松時刻。然而,這種歡樂的背后,是對一個弱勢個體的不自覺的嘲弄和利用。
時光荏苒,幾十年過去,那個幼時的場景卻在記憶中愈發清晰。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這樣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場景會在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也許是因為它觸及了我們內心深處對公平與尊嚴的反思,對人性中善與惡交織的觀察。

“正常”雖然智力有限,但他似乎比其他村民更早地意識到了市場的價值。他用自己僅有的才能——唱歌,換取了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將他置于今天的網絡時代,誰又能斷言他不會成為一個擁有眾多粉絲的網紅呢?在一個注重個性和特色的時代,他的與眾不同可能正是吸引人們目光的原因。

這個世界充滿了奇跡和多樣性,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獨特的劇本。在回顧過去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當下,思考如何在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同時,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正如那位名叫“正常”的老光棍,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能用自己的方式閃耀光芒。
周建仕 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