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0后的上海十年③|告別虹口租房,前往南翔定居
【編者按】
上海是全國高校最多的城市之一,2018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人數近19萬人。其中很多人會留在這座城市生活,成為“新上海人”。他們為何選擇定居上海?他們對上海的認同又是如何產生的?本文作者生于江西南昌,2008年來上海外國語大學求學,他的十年是年輕一代“新上海人”的一個縮影。
該系列一共有三篇,本文為第三篇,作者講述了自己從租房到買房,從市區搬到郊區的生活變化。
研究生畢業時,我在虹口租的屋子是一個兩居室,住了兩年,期間換了三個室友。房子和家具雖然有些老舊,但干凈且安靜,加之位于朝南的頂樓,光線也十分充足。于我而言,這就足夠了。如果不是后來買了房子,我想我還會住在那里。

住在虹口赤峰路上的好處顯而易見:騎車或坐公交回復旦都只要一刻鐘,我還有很多朋友在學校,劇社里也有很多活動。到同濟大學也只要步行十分鐘。如果下班早,吃過晚飯,我會去同濟校園里散步或跑步。這些空間上的便利幫我順暢地完成了從校園到社會的轉換。
眼看上海的房價水漲船高,以及周邊同事都為子女在北上廣置業,我的父母終于按捺不住,決心給我在上海買房。他們遠在南昌,只有讓我自己先看,最終讓他們來定奪拍板。
買房記
2017年7月到10月,這3個月期間,我基本每個周末都至少有一天是在看房。
我舍不得離開熟悉的環境,最初仍在虹口和楊浦交界的一帶看房。這一帶基本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房子,2000年以后的房子都非常少。因緊靠內環,外加周邊教育資源豐富,如果恰好是學區房,單價起碼在八萬一平以上,即便不是學區房,也要六萬以上。
于我而言,看房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兒。看過的房子太多,有些“奇葩”的房型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在曲陽路上有好幾棟一梯一戶的房子,七層樓只住了七戶人家。頂樓的住戶把六樓以上的樓梯間上鎖圈了起來,搞成小閣樓,陡增了接近二十平米的面積。
還是在曲陽路上,有一棟二十多層的電梯房,居然是一梯三十戶,長長的走道里如果不開燈,那真是伸手不見五指。這種房子單間面積只有五十多平,卻是復式結構。
后來,楊浦和虹口交界地帶的房子基本被我看遍了。我開始去其他區域看房。有一次在老西門一帶看房,看了好幾套都不甚滿意,正要回去,已經和我混得很熟的房產中介悄悄對我耳語:“有套280平、12萬一平的房子在賣,鑰匙在我這里,帶你去開開眼,過把癮,要不要?”我當然沒有拒絕。
沒想到這個豪宅是在一棟高達33層的公寓樓里。進門一看,并沒有覺得很大,一個客廳和餐廳加上兩個臥室,感覺不過百余平。不料,客廳邊上居然有個乍看無法發現的暗門,打開后別有洞天,是一個百余平的大客廳。這還沒完,大客廳的一角還有暗門,通向主臥和書房。
這些看房經歷給我不再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從石庫門里弄到虹口楊浦一帶的普通居民區,再到這種隱秘的奢華豪宅,讓我再次領略了上海的復雜和多元。
歷經兩個多月,挑了近十處房源作為備選,可父母看完卻連連搖頭:他們住慣了又大又新的房子,對一棟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室一廳卻動輒要五六百萬的房子,他們一時難以接受。后來跟不少朋友聊天,發現這是我等“外地人”的父母最初接觸上海房市情況時的普遍反應,他們對上海本身不甚了解,因此對地段并不十分看重,卻十分在意房子的新舊和大小。這和很多上海人的邏輯恰好相反。
就當我以為買房之事可能就此擱淺之時,母親在電話里聽說,同事的侄子前幾天剛在上海買了房,在嘉定南翔,是新房,看了照片感覺很不錯,價格也比較合理。母親看過照片后大喜過望,當天便拉著我和父親去看房。
而我心里卻是很不情愿。南翔,嘉定?我在上海快十年了也沒去過啊。我不想離開虹口。
然而南翔卻給了我很好的第一印象。它比我想象得要近很多,從地鐵口出來,是一片商業天街,很是熱鬧。打車去樓盤的路上,一路都是新城,整潔、現代而又秩序井然。
房子的品質和裝修風格也很令人滿意,三室一廳,南北通透,地暖、中央空調都一應俱全。房子正對著一片湖面,是南翔新建不久的水上公園。
“這才像個房子的樣子嘛!”父親大喜過望。然而,我還是放不下生活了多年的虹口和楊浦。
從樓盤出來,我們途經古漪園,一路走到南翔古鎮,古鎮上人來人往,滿是各樣的攤販和小吃。恍惚間我以為回到了松江老城和醉白池,同樣是有新城和老城,古街與古園。

人總是要告別過去的,三個月來周末無休看房也讓我疲憊不堪,我下了決心,和父母轉回售樓處。從此,我的家就在南翔了。
虹口再見,你好南翔
新房的交房日期要等到2018年2月,而我的房租是18年5月到期。我想著三個月的時間正好,一邊可以讓新房透透氣,一邊可以好好準備搬家事宜。
其實決定離開虹口,也和一些生活環境上的直觀感受有關。2017年開始,越來越多沿街店鋪變成沒有生命的墻。赤峰路西端、同濟大學那一側的街道上,曾經一到晚上就出現的各種“黑暗料理”和夜宵攤,后來也沒了蹤影。原本,我步行五分鐘就能經過四家早餐店、七八家飯館,還有好些家雜貨店、五金店和水果店。但是到2018年5月離開的時候,只剩下一家早餐店、兩家面館和三家水果店,物價也水漲船高。
是時候該告別了。在赤峰路的最后一晚,我想起了六年前,大學宿舍的最后一夜,那個躺在寢室床上黯然神傷的自己。這一次我終于不是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了。
南翔的新城有些像美國的小鎮,干凈、空曠、人煙稀少,連共享單車都不多見。人們多以汽車代步。而我則買了輛小電驢,每日來往于家和地鐵站。

說實話,除了遠離市區、交通不便,我挑不出南翔的其他缺點。小區周邊的環境很好,既干凈又安靜,生活也很便利。但有時下班早,早早回到家,躺在沙發上看著電視或玩會兒電腦,卻覺得心慌,因為周邊沒有一個熟人,甚至因為隔音太好,也聽不到鄰舍的一點聲響。這種時候,我還是會懷念虹口,懷念那恰到好處的市井和煙火氣。
住到南翔以后,另一個變化就是周末不愛出門。一想到要花上一個小時甚至更多的通勤時間,飯局和各種聚會就變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相反,我會騎車在附近兜兜風,或去古鎮和老城區走走。古鎮的商家打扮成店小二的樣式叫賣,旁邊的亭子里大爺大媽聚在一起有說有笑,一瞬間會讓我懷疑自己究竟身在何方。
尾聲
我17歲離開家鄉,如今28歲未滿,其中經歷了大學、GAP YEAR、讀研、工作,住過松江、虹口、楊浦、嘉定。我人生中最好的十年都獻給了這座城市。這些年從事媒體工作,加上自己也閑不住,我的腳步遍布了除東三省、內蒙以及云貴之外其余各省的主要城市,看過了許多風景。偶爾會被重慶的魔幻傾倒、被成都的美食和美色所迷,又或被西湖邊的垂柳牽絆,卻依舊無悔初衷。一段旅程之后,總是想著上海,想著回家。
10年,我從校園到社會,從無產到有產,從外地人到上海人。期間,身邊也有許多朋友從家鄉、海外和北京來到上海。這三篇文章是我私人的記憶,或許也能成為這個時代“新上海人”群體的一個注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