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珍貴老照片帶你看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變

圖文|種楠(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
中國改革開放,猶如長江之水,滾滾東流,不可阻擋。今天,一個面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強大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她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滄桑巨變。其間,既有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有百姓衣食住行的點滴變化……
1988年,盛夏的蘇州河上,運糞船一條接著一條,環衛工人在烈日下揮汗如雨。而2018年的蘇州河,運輸功能早已成為歷史,河中碧波蕩漾,岸上綠樹掩映。



從1984年乍浦路橋上的“自行車王國”,到2017年延安路高架橋上排成長蛇陣的各色轎車,見證了上海人出行交通工具的巨變。



1982年,上海到福州的綠皮列車內人滿為患;2018年,虹橋高鐵站,南來北往的高鐵列車寬敞舒適,乘坐高鐵出行成為一種享受。



1985年,想喝杯牛奶都需要每月排隊付費預訂,錯過時間就一個月喝不上牛奶;而到了2016年,路邊買個紅薯都能“掃一掃”付款。



1994年,路邊等公交車只能靠電線桿遮陽;2016年,路邊等車也有了冬暖夏涼、能遮陽擋雨的空調候車亭。



改革開放四十年,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實惠、帶來了幸福。這四十年,是讓中國人民走向富裕之路、讓國家日益強大的四十年。新民晚報這個大平臺也給了我“用武之地”,讓我見證了上海改革開放四十年發生的歷史性變化。
鏡頭里的人,就是曾經的你、我、他。相信,看到這些凝聚著滄海桑田般巨大變化的照片,你會感到無比驕傲:我們不僅是改革開放的見證人,也是幸福生活的創造者。
“四度”攝影人種楠
文|薛中卿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地市報分會學術委員)
布列松、卡帕、柯特茲……縱觀世界攝影史,一代又一代新聞攝影大師憑借自己的信念、毅力和執著,用快門凝固下一個個精彩的瞬間,為人類留下了無數令人感慨、激昂、深思的作品。而在上海,有這樣一位新聞攝影人——他30 多年如一日,以上海為“軸”,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恢宏巨變為“臺”,以市井街頭為“根”,抓拍人所常見、罕見的珍貴影像瞬間,為人們留下認知社會、目睹發展、品讀生活的畫面……他,就是著名攝影家、新民晚報資深攝影記者種楠。
厚度是他作品的內涵。品讀種楠的攝影作品,不少都源于轟轟碾過的時代年輪。反映人們出行方式變化的兩幅作品拍攝時間相差35 年,昭示著中國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的巨大變化。
廣度是他新聞作品的外延。種楠拍攝的領域極為豐富,每一幀畫面的背后,都折射著他游走和穿梭于繁華城市、街頭村尾、廠礦企業等地的忙碌身影。掀開紛繁復雜、光怪陸離的生活畫幕,用相機的取景框去截取恰當的空間,于千變萬化的動態和嬗變中尋找獨特的瞬間,這是種楠獨有的紀實拍攝本領。種楠作品涉獵之廣、跨度之大,正是來自于他對新聞攝影的孜孜不倦和刻苦投入,以及對于新聞攝影高峰的不懈探索和勇敢攀登。
銳度是他新聞作品的特質。一位優秀新聞攝影記者與普通攝影人的主要區別,就是對于影像主、陪體光影把握的獨特性和排他性。安徽的農民工推獨輪車逛南京路的作品,畫面主體是推獨輪車的小伙,一位正處于計劃經濟、經濟滯后,沒有受到高等教育的小伙子;陪體則是滬上洋房鬧市區、進口汽車和霓虹廣告牌。這一巨大的反差,刺中的恰恰就是缺乏現代社會規則與經濟體系的封閉僵化老路。作品內涵之尖銳,可見一斑。
溫度是他新聞作品的靈魂。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攝影記者,從來不會因一時之變而放棄對專業的堅守,有的必然是雋永綿長的仁愛、道義和對世界和他人的愛,將溫度注入了他的作品和他的人生。
種楠給自己定了兩個規矩:每一天,攝影包不離肩;春夏秋冬四季,幾乎天天早上6時就出門“掃街”拍照。我們不妨將“將自己與照相機朝夕相伴”這句話,贈予種楠,期盼他能拍出更多、更好、更能夠打動人心的佳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