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六一“趣”讀書|繪本作家熊亮:陪伴閱讀,去讀好玩的書
作為給孩子講故事的圖畫書,繪本幫助家長開啟了孩子在人生中的第一次閱讀體驗。從2000年以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原創繪本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兒童作家不斷升級的“原創力”,力求讓孩子看到更多貼近自己生活的故事,原創繪本也漸漸得到了更多家長青睞。
不辜負每個看書的孩子,也不辜負每個給孩子寫書的人。在六一兒童節之際,澎湃新聞就什么是好的童書、閱讀在兒童成長中的價值和意義等話題專訪繪本大師熊亮。他提到,在網絡時代,選書方式雖多樣,但圖書館依然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和思維能力的絕佳場所。家庭里可以設計個“家庭圖書館”,讓孩子在選書時發揮主動性;閱讀繪本能夠極大地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世界的廣闊。在閱讀中,家長應成為孩子閱讀路上的同伴,而非教導者,孩子在讀繪本時,應引導孩子觀察圖像信息、圖像關系,從而培養空間構想和結構思維能力。
1'42'' 我最想表達的是自在
2'40'' 自在的人有自主選擇的能力
5'08'' 讀繪本能培養結構思維能力
6'17'' 陪伴閱讀最重要
10'05'' 寫書最在意“驚喜”
澎湃新聞:圍繞我們本次“‘趣’讀書”這個主題,您認為童書該怎樣有趣地去讀?
熊亮:在選童書上,現在是網絡時代,尋找童書的方式好像都來自資訊。其實我小時候讀書的時候,我會自己去找,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到現在,我讀書還會去圖書館找,會翻看圖書館的目錄。去圖書館看書最大好處是你可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并且把你的興趣書連接起來。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無形中會教會孩子一種分類的想法,然后將內容延伸,像樹一樣長出來。所以對于選書,我覺得還是要發揮這樣的功能,比如像釋放學校、城市圖書館、社區圖書館、繪本館的作用,讓孩子在里面發揮選書的主動性,訓練他們的讀書思維。就好比讀書是有一棵樹的,它的分枝是什么,會比較清楚。我覺得閱讀,其實真正是在訓練孩子整理資訊的能力,也是對創造能力的提升。
引導孩子“趣”閱讀,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創造情境、環境。現在在互聯網平臺上購書是主流,那在選書閱讀時,我們可以想象內心里面就有個圖書館,去思考一本書跟一本書的關系,這個作者和那個書作者的關系。我們通過信息化的方式,把圖書館分類的方式傳達給孩子。那對于寫書的人,就可以通過鏡頭來講述,介紹他的書,來創造這樣的情境。
澎湃新聞:現在很多家長有閱讀焦慮,在您看來在閱讀中家長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我們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過程中,要重視的是什么?
熊亮:在家庭中,親子閱讀是一種關系,主要就是陪伴。大家每天都在陪伴孩子,陪他們吃飯、玩耍。而讀繪本大多是天暗的時候,在夜晚的時候,或者兩個人安靜的時刻,有繪本的家庭無形中增加的這種陪伴,就可能比閱讀本身還寶貴。
現在家長都重視閱讀,家庭里有個“圖書館”挺重要的,家里整架的書,讓孩子自己選。家長也可以給書貼個分類,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分。每天抽出一個時間,在家庭“繪本館”給孩子講繪本。在孩子閱讀中,其實家長應該扮演的是一個同伴,甚至是比孩子更加放得開的同伴。在閱讀的時候,家長其實不需要去進行詮釋。家長和孩子看繪本的時候,可以互相扮演角色,這是同伴的功能,而不是一直在教孩子應該怎樣讀。如果再有可能的話,可以創造一個閱讀小舞臺,可以讓孩子在那里講故事,也會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
澎湃新聞:您剛才分享了什么是好的閱讀方式,那么落到兒童閱讀上,您覺得閱讀原創兒童文學給孩子的影響是什么?您借助作品最想傳遞給孩子的是什么?
熊亮:我小時候是看兒童文學多一些,繪本其實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兒童文學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原來的童書圖畫很小,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就會想象書中的故事,這在孩子心里面會更深刻。我現在在創作繪本時,會注重寫故事,繪本則是承載著故事,在孩子心目中展開想象力的“劇場”。兒童文學,其實就是在讓小孩的想象疆域變大了。孩子在小書架前、小空間里面,其實感受到的是整個世界。我小時候的生活,我家給了我一個閣樓,但我感覺自己的閣樓在全世界各地,每個故事都使我了解,世界變得很大,不在是自己每天上課、下課,或者是家庭的小空間里,拓寬了心理疆域。

我最想表達的是自在。什么是自在?就是一個人他不需要借助各種外在東西,比如說成績、分數,或者說你的身份、得失,你如果自己一個人站在陽光下,或者是出去散個步,就覺得很好。沒有任何東西會影響你的心情,因為在世界里感覺最重要。對我來說,自由自在是第一位的。圖書館選書它包涵著自主選擇,自在的人有自主選擇的能力。我們教育孩子,給他很多觀念,很多信息是希望他生存的更好,實際上生活的更好更重要,生活的更好全靠自己內心。所以,我的故事其實像表達的就是自在,我所有的書都是有一種,心靈的療愈,或者在心理上自己慢慢疏解的一個狀態。

繪本《游俠小木客》

繪本《游俠小木客》內頁
澎湃新聞:您是繪本作家,也是畫家。那么您能不能給一些建議,在讀繪本時,讀圖和讀文應該怎樣去平衡?應該怎樣帶著孩子讀繪本?
熊亮:繪本發展起來,跟兒童心理學、哲學、當代藝術都有關系。但是我覺得在這些方面之外,有比這些方面更遠的意義。繪本其實是一個圖文結構,作為創作者在構想時,會將每一頁的關系做精準,讓孩子喜歡。孩子在繪本中看到的是圖像信息、圖像關系,其實是在閱讀未來。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就需要我們把原先的線性思維轉換成結構性思維。繪本是一個全面、開放的,像把世界放在了孩子面前,需要孩子自己觀察、分辨,找到里面的聯系。每一頁的翻動,像看電影一樣,讓孩子去了解故事中的聯系。那么如果閱讀文學,可能想象力是不錯的。如果讀繪本,那么空間構想和結構思維能力會不錯。我覺得這個是讀繪本的意義所在。
澎湃新聞:您提到了信息化,近期在國際童書論壇中,我們也關注到AI被頻頻提到,那么在您看來,Ai時代下,繪本的趨勢會有哪些改變?
熊亮:作為一個創作者,我們現在更加要給孩子提供一些突破邊界,富有更多想象力的東西。
閱讀繪本其實有點像是一種沒有灌輸性的教育方式,在成長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具有創造性。AI 到來之后,我覺得應該在思維方法上、教育方法上進行一次更大的改變,就讓這些創造性的東西更多的進入到孩子成長中。

繪本《梅雨怪》內頁
澎湃新聞:在突破邊界上,您在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知道您現在在做一個兒童舞劇,能和我們分享下您的新領域嗎?
熊亮:最近在和一位新銳的導演,創作一部兒童舞劇。我是把繪本的故事結構、人物關系放在舞蹈里,讓現代舞劇有一個完整的故事線、人物的情緒線的表達。這次是寫了一個新的故事,在六月中旬會與大家見面。
澎湃新聞:這些年中國的原創圖畫書創作非常繁榮,作為身處其中的創作者,對于中國原創圖畫書的創作環境、發展現狀和前景您怎么看?
熊亮:中國的創作環境應該是全世界最好的,在市場上很容易得到出版機會,但其實在國際市場上,出版是很難的事。一本書前半段孩子認知、進入世界的方式是無國界的,后面結尾、發展,不管每個國家做一定有文化中的導向,前面認知結構全世界的孩子是無國界的。如何走向世界,讓全世界更多的孩子喜歡是不容易的,這就需要創作者更專注在創作上。

《梅雨怪》書封

《小石獅》英文版
一個作者在寫書的時候,只有兩個字就是,最在意的“驚喜”。你就把它當做驚喜結構抓出來,然后在頭腦中,跟你的驚喜碰撞下,就是一個新的東西。好的作品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朋友聚會、送別、喝茶、喝酒,這些生活中最不重要的東西,才是真正重要的作品。所以有的時候要“自在”,就是你要“偏離”下主要軌跡,你要回到自己生活里去體會。比如我在創作《和風一起散步》時,一部分靈感來自郭仲產的《湘州記》。我取了其中人物的體驗,然后寫了一個新故事。里面還有一層含義,孩子都是調皮搗蛋的,他內心里的活力是自由釋放的,他不需要你去梳理,去管束,自己會規整、約束自己,先得去釋放,不給他釋放他就窩著。其實,在做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時,我會忘記原本故事本身的意義,找回原本生活化的東西,當保持這種心態,作品會變得有趣,創作也就不難。

《和風一起散步》內頁

《和風一起散步》內頁
澎湃新聞:如果給孩子們推薦一些書籍,您會推薦哪些?
熊亮:在原創童書作者中,我比較喜歡朱成梁老師。他的《別讓太陽掉下來》就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這本書的亮點是它的圖文結構,它每個關系圖像的變化。最近我就特別喜歡韓國童書作家白希娜的書,自己會買一些給我身邊朋友的孩子看。白希娜的書有一種深入詩意,會很突出感受,而不是單純去講一個故事。
其實,如果純粹閱讀的話,好玩的是第一位,會選一些讀完之后覺得特別好玩的書。我原來是寫成人文學的,后來覺得童書太好玩了,就開始創作繪本。如果說推薦我的書,我想給孩子們推薦我的《中國原創繪本》。這套書涵蓋了10部作品,像《和風一起散步》故事源于戰國宋玉所作《風賦》;《屠龍族》隱喻龍的傳人的典故;《灶王爺》描繪了傳統家庭生活;《長坂坡》《武松打虎》借用京劇中兩出經典劇目,配以貓咪可愛蠢萌的形象講故事。我是希望能為孩子展現尋常生活中樸實純真的美好,當我書中石獅、兔兒爺、樹神、灶神、京劇貓……一切事物變得熱鬧又和氣,這就是我想要給孩子的童話世界。在我的作品中,希望能表達自在,讓孩子有慢慢成長的能力,我一直喜歡這樣的故事。

澎湃新聞網友分享了自己收集的熊亮繪本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