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耗能行業如何低碳發展?上海這片化工區實踐綠色轉型之路
“碳排放大戶”行業何以實現綠色發展轉型?作為六大高耗能行業之一,化工行業面臨強勁的低碳發展挑戰。
5月24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走進上海化學工業區,這里是國家首批“綠色化工園區”,同時也在推進建設“上海化工區綠色低碳示范園”。根據《上海化學工業區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上海化學工業區要吸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200億元,綠色低碳相關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重點用能企業力爭平均每年節約1%的用能量。

中法水務廢水處理管網。 澎湃新聞記者 鞠文韜 攝
目前,通過協同企業主體采取先進理念與科學治理,上海化學工業區正向綠色低碳化進程加速邁進。園區采取了“一體化”廢水集中處理模式,通過減少上游企業污水處理投資成本,節約電耗、能耗等,實現碳排放量的明顯降低。
中法水務發展有限公司是園區的供水和污水處理服務企業,園區內80家企業產生的污水廢水均由統一排口匯集進行集中處理。經處理的廢水一部分進入人造濕地進行生態處理;另一部分則通過泵站排入杭州灣。

賽科的大氣移動監測車。 澎湃新聞記者 鞠文韜 攝
“園區內有一個26.8公頃的人造濕地,可用于處理25000立方米的中央河水和無機廢水,目前還在擴建二期,今年應當可以建成。”中法水務運行維護部經理金蒲斌介紹道,中法水務搭建的污水管網長度總計279.6公里長,對不同企業采取“單戶單管”的輸送模式。
“管廊上密布著非常多的管道,每個企業的污水都會通過單獨的管道輸送,避免不同種類的污水混流。每個管道上分別裝有PH計、流量計等在線儀表以實時監控。架空管廊輸送的形式,可以減少管道埋在地下時對土壤可能帶來的污染風險。”金蒲斌說道。
與傳統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相比,“一體化”廢水處理模式的采用,使得園區內70%以上的企業不再需要自建大規模生化處理設施或預處理設施,總體藥耗減少至原先傳統模式的三十分之一,碳源消耗量降至傳統模式的四十分之一。

中法水務廢水處理管網。 澎湃新聞記者 鞠文韜 攝
而上海化工區中的另一家企業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則在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方面走在前沿。
走進賽科公司內,一輛大氣環境監測車從記者身畔緩緩駛過,據賽科環保經理李榮介紹,這輛大氣移動監測車一般一周在廠內走航三次,內部裝備有TOF質譜等儀器,能夠隨著車輛移動,實時監測VOCs和常規污染物,并在環保平臺及時反饋。通過反饋結果可安排人員進行排查,有效消漏、減少排放。
“一輛大氣環境走航車的成本在500萬左右,其內部監測設備具有秒級響應速度,測量單位為微克/立方,是傳統單位毫克/立方的千分之一,精密程度極其之高。”據李榮介紹,從2011年以來,上海賽科年均環保投入近2億元。在揮發性有機物管理方面,賽科還采取了LDAR泄漏檢測及修復,更換67臺罐區呼吸閥,對原加蓋廢水池廢氣從原活性炭吸附改為進鍋爐焚燒等措施。通過精細化治理,包含氮氧化物、硫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在內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2023年比2018年減少了三成。
上海化工管委會副主任朱斌向記者表示,園區會繼續秉持生態優先、環境優先的原則,從項目準入到過程建設、末端治理,做好全過程監督管理,依托園區與企業同頻共振,實現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