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眠舍”到“壹屋計劃”,香港年輕建筑師這樣回應香港發展
近日,由香港設計中心設立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頒發。“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采訪了其中三位獲獎者,廖醇祖、蕭敏以及梅詩華。作為年輕的建筑師,面對香港這座城市的密集以及閑置空間等問題,他們用各自的方式給出了回應。無論是廖醇祖的“眠舍”、蕭敏的“異質沙城”,還是梅詩華的“壹屋計劃”,這些年輕的建筑師都試圖用各自的方式和媒介回應香港這座城市的問題,并關注建筑在建設或改造后社區的變化。
“密集”是香港在繁華之外給人最深的印象之一。鐵絲包圍的籠房、將普通住宅單位切割而形成的?房以及只能讓人躺臥的“棺材房”隱藏在城市的街角巷尾。這樣的現狀引起了廖醇祖的反思,相比許多建筑師思考如何創造舒適的空間,廖醇祖直接將眼光放在了生活的必需品——“床”上。
廖醇祖在香港出生長大,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得建筑學碩士之后回到了這座他從小生活的城市。身為一個建筑師,廖醇祖希望用所學的知識來回應城市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問題。2017年,在一項名為“夢想城市”的比賽中,面對問題“如何規劃100公頃、居住10萬人口的理想新市鎮”以及“如何使用香港被遺忘的空間”,廖醇祖和另外四人所組成的隊伍“佰佮”提出了通過依山而建的梯田來發展土地的計劃,這一計劃最終獲得了最優秀作品獎。

“梯田計劃”只是一個理想規劃。在此之后,廖醇祖創辦了空間營造有限公司,他和團隊設計了“眠舍”,為人們提供智能床SLPer,其中的獨立電腦可根據個人需要和睡眠層次調控床內環境。SLPer 運輸和組裝簡易,可用于酒店、機場、辦公室甚至是家中。

事實上,像眠舍這樣的概念并不新鮮。早在1970年代末,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就設計了第一家膠囊酒店。在廖醇祖看來,膠囊酒店的流行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及都市化壓力,膠囊酒店其實是一種有效的空間分工。廖俊祖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人睡覺確實不需要很大的空間。而當城市的各種功能已叫人眼花繚亂的時候,所謂的家,可能和‘睡覺的地方’沒有兩樣。”
逼仄的住屋讓廖醇祖這樣的建筑師和設計師探索如何在有限的居住空間內讓人獲得更體面的生活,并試圖尋找城市中生活的本質,而另一方面,建筑師梅詩華則將目光投射到香港城市的閑置空間上,通過活化閑置空間來使社區保持活力。2017年,梅詩華發起了“壹屋計劃”,邀請香港本地的“吉鋪”(即閑置店鋪)提供臨時空間,讓有需要的團體使用,并根據不同主題對吉鋪進行改造。“‘壹屋計劃’相當于一個社區吉鋪配對平臺,利用靈活設計和活動策劃,把適合的社區團體帶到吉鋪,利用吉鋪推動社區生活實驗。”梅詩華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如今,壹屋計劃已經在深水埗和灣仔舉行過,接下來將會去往荃灣、西環等地。

廖醇祖本科學的是媒體藝術專業,而他的公司“空間營造”的另一位創辦人葛立忻則是電子和電腦工程師。對于廖醇祖而言,跨媒介是他設計中的一個重點,各種媒介的交點則在于體驗,“美學當然重要,但我覺得更有意義的設計是實現讓人經歷過后難忘、甚至感動的體驗。”廖醇祖說道,“不管媒體是電子屏幕,或是程序邏輯,或是印刷,或是影音,或是空間,或是文字,或是四目相投的剎那,這些都是體驗的一部分,都被我視為設計的元素。”

跨媒介同樣也是建筑師蕭敏所關注的,她把表演和空間設計化作她的舞臺,不斷演繹各種概念和實踐。在劍橋大學就讀建筑及城市設計專業研究生期間,蕭敏回到香港,與香港中文大學、作家、劇場導演及藝術家共同舉辦了一個跨媒介項目“異質沙城”。“這個項目將香港作家潘國靈的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與城市中的弱空間作對照,把北角區的一系列城市空間以小說場景重新解讀。展覽空間把特定的、富有相似特質的城市空間濃縮到一個地方,與不同藝術家的畫及雕塑作品并置。”蕭敏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介紹道,在“異質沙域”中,文學風景呈現為紙團、布陣、臨時的竹棚工地,表演、錄像和空間結合,將小說轉化為劇場演出。對蕭敏來說,這個展覽闡述了她對于城市空間的理解,“城市是故事和展演的場所或容器,而這些事件及偶發藝術又為空間賦予了不同的意義,為城市空間累積記憶。”

蕭敏表示,小說與城市空間有共同的主題,“小說也是在批判城市以更新為名的破壞及同化過程。”在展覽前期,蕭敏收集了不少真實的“城市間隙”,“比如北角的汽車渡輪碼頭、死寂的商場、天橋和后巷這些空間。”蕭敏形容北角是新舊交集的地方,有很多規劃失效的有趣空間。

蕭敏把城市中因為規劃等問題而被人遺忘的空間編入了小說的場景,讓更多的人發掘并進入一些原本看不見或習以為常的地方,而梅詩華則通過“壹屋計劃”以及其他活動,通過較小尺度的改造,使失落的空間重新擁有人氣。“我們相信,把活動帶到不同空間可以增加大家對空間的想像。”梅詩華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他們曾嘗試利用一輪改裝三輪車,把舊衣活動、小朋友工作坊、下棋、吃午飯等帶到街角,讓平日沒有人用的街角變成聚腳的地方,也嘗試過在新加坡把波波池帶到戶外停車位,讓大家可以在停車位玩樂。

無論是廖醇祖的“眠舍”、蕭敏的“異質沙城”,還是梅詩華的“壹屋計劃”,這些年輕的建筑師都試圖用各自的方式和媒介回應香港這座城市的問題,并關注建筑在建設或改造后社區的變化。“如今整個建筑潮流都在重新著眼人文地景和社區問題,而我認為建筑從社區參與到建設、落成的整個實踐過程與最終的建筑物同樣重要。”蕭敏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她以2015年獲得透納獎的建筑團隊Assemble為例,讓他們獲獎的是利物浦 Granby街區的改造,在這個項目中,他們把藝術以及社區中的空置房屋結合,活化衰落中的小區,此外,他們還曾將倫敦一個廢棄油站改裝成臨時電影院。在蕭敏等年輕的建筑師看來,面對空間的衰落,這些小尺度的設計通過不同領域人們的參與合作,能夠為社區乃至城市帶來客觀的改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