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大學里的心理咨詢室,托得住抑郁的青年嗎?|有數

2024-05-25 1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許多人都是聽著一句“上大學以后就好了”長大的。成為大學生后才發現,難題沒有減少,壓力可能增多;探索生活、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會興奮,也會失望和迷茫。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比想象中糟糕。

中國科學院去年 9 月發布的《2022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顯示,近 8 萬名大學生的抑郁風險檢出率大約是 21.48%(輕度抑郁風險 16.54%,重度抑郁風險 4.94%),焦慮風險檢出率約 45.28%。《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報告了青少年抑郁癥的患病率為 15%—20%,18—24 歲的抑郁癥患者占比為 35%,而后一年齡段正是多數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

抑郁的大學生從哪里尋求幫助?除了訴諸親友、家長和老師以外,還有大學里的心理健康中心向他們開放。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收集了高校學生填寫的 7595 份有效調查問卷:有 16.27% 的人有做心理咨詢的需求但并沒有去過,沒去過的最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學校咨詢室情況,不敢貿然前往”(占比 44.86%)。

學校的重視程度和資源力度,直接影響著心理健康中心在校園里的存在感。對于許多學生來說,直到畢業可能也不知道學校心理咨詢室的位置。

即便對于想要尋求幫助的人來說,校園心理咨詢常常也不是優先選項,懷疑和排斥的心態并不少見。

是否保密?大學生最關心這個

打開網絡社區簡單搜索,映入眼簾的提問大多在擔憂學校的心理咨詢是否靠譜。

知乎里一則“中國大學會怎么處理抑郁癥學生”的提問下,點贊最多的幾條回答表示“不要試圖向學校尋求心理幫助,他們只會把你列入重點監管名單”“好的大學會嘗試幫助你,大部分大學只求你別出幺蛾子,稍次點兒的就該勸退了”。

脫口秀、喜劇演員李雪琴的故事經常被拿出來舉例。她曾哀求學校心理咨詢室不要告訴學院,但仍然事與愿違。“那老師問我,你大幾呢,我說我大四。她問能不能正常畢業呢,我說能。她就問,那你還抑郁什么呢?我躺在床上,就老想起這句話,這可太有意思了。”

王易(化名)畢業于上海某所高校,碩士期間因抑郁休學過一年,但她并沒有考慮過在校內做心理咨詢,“對學校的刻板印象就是:不是一個能夠安全地進行自我表達的地方。”

我們從知乎中與大學心理咨詢相關的 10 個提問的 342 條回答里發現,是否能夠做到保密、是否專業,是最多人關注的地方。

《中國科學報》曾報道,某“雙一流”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蘇霞(化名)送走一位因自我認知迷惘而產生自殺念頭的女生后,輔導員、學院副書記交代“通知家長,最好能勸學生休學或退學,至少要把免責書簽了。”雖然在蘇霞看來,并沒有到休學退學的地步,但從行政視角來看,出現學生自殺事件就是會追責的失職行為。

“果殼病人”也曾采訪過三位高校心理咨詢師,“聊的是學生的心理健康,頻繁出現的詞卻是‘責任’”“責任懸在空中,誰都不愿觸碰。而夾在學校與學生中間的心理咨詢師的個人選擇,有時會左右學生的命運。”

更本質的原因,是大部分高校心理咨詢中心隸屬于學工部。心理咨詢老師因此承擔著多重職能,既要“為來訪者的利益和福祉服務”,又要“為了學生好”。

因此,校園心理咨詢雖然要求簽署保密協議書,但同時有很多保密例外。這也影響了真正需要救治的學生的咨詢意愿。

但客觀來看,對于校園心理咨詢師的能力水平、態度方法的評價,并不都是簡單的批評之聲。

仍然有人有機會通過校園心理咨詢改善現狀。小明(化名)本科就讀于上海一所高校期間,就開始了心理咨詢的歷程。在他看來,咨詢師重要的事情并不是直接提出解決方法,而是有邏輯地幫助咨詢者去進行回溯和分析,更好地認識現狀和認識自己。經歷過多次較為專業的咨詢,盡管小明仍然會有陷入抑郁的時候,但自認為已經習得了主動去拆解分析問題、改變現狀的方法,即便困難重重。

小明發現有些人會依賴上向咨詢師傾訴的過程,但這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直“幸運”,在另外一所高校就讀碩士以后,明顯感受到了兩校心理咨詢水平差異懸殊。

擔心咨詢師不夠專業?這可能是事實

高校的咨詢師隊伍里,有不少是由輔導員、思政老師兼任,其他專業出身、后考證成為咨詢師的也占據相當比例。此外,許多從業者除了應對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外,還擔負了大量其他工作,如處理行政事務、開展科研任務、教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等。武漢理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周樹芝在公眾號“HiHeart”的訪談中提到:與社會上心理咨詢機構相比,“劣勢是咨詢工作只占工作內容的一小部分,在心理咨詢專業成長上會慢一些。”

一份 2023 年的碩士論文調研了廣西 256 名高校心理咨詢從業者,發現從業背景為心理學、專職從業以及從業時間超過 5 年的人群,占比都還不到一半。

專業化程度的不足也來自于人力的欠缺。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配備按師生比不低于 1:4000,每校至少配備 2 名,但聯合國要求學校配備專職心理咨詢師的比例在 1:500。而文件的要求和現實的需求之間,難免有距離。

學校心理咨詢資源欠缺體現在學生的感受上,就是預約難度有時有如醫院掛號,等待是常事。

一份 2022 年發表于《教育科學文摘》的研究對中國大陸 122 所高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專職人員進行了問卷調研,有 40.16% 的高校心理中心在學生預約以后,要 1 周以上才安排上咨詢;3 個工作日內安排上咨詢的只占 31.15%。

知乎網友“活舒服就行”在網上寫道:“我去過我們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每次抑郁發作的時候去要么就是周末不上班,或者平時去了人不在,或者好不容易遇到老師了,還要預約才能咨詢。發作的時候精神狀態都亂掉了,不知道下次還能不能準時到心理咨詢室了,預約時間還要推到一個月或者兩個月以后。”

上了大學,也難擺脫學習的焦慮

知乎用戶“紅糖二兩”在四川大學心理健康中心登記時留意到“本子上有厚厚的存根”,“感覺同學們對心理咨詢應該都不會太抵觸”。

實際上,在疫情初期時,大學生由于長時間居家上網課,其心理健康問題就曾吸引過大量關注。也有研究證明,在疫情開始前,大學生的心態就已經隨時間發生了顯著變化。2022 年一份發表于《情感障礙雜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的研究通過寧波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收集的 2005 年至 2019 年大學新生年度心理健康數據發現,精神健康患病率從 13.87% 升至 19.07%。

危機之下,一些大學生們嘗試將學校里的心理咨詢服務作為自救途徑。然而,不同人在大學里成長和自我探索期間,面對的問題有共性,也有極大的差異性。一些人的迷茫和困惑是階段性的,一些人則已出現了深層次的心理危機,拋給學校心理咨詢師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錯綜復雜的。

大學生究竟在焦慮什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網站提供了一個具象的范本,該網站保留了 2007 年至今同學們在網站上發起的咨詢提問。2007 年、2012 年、2017 年的提問數量分別為 241、99、83 條,總體下降,而 2020-2022 年間的提問數量再次回升,分別為 112、147、185 條。

提問時,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問題方向。從結果來看,大學生們的焦慮來源尋常,但重要,主要來自于學業、情感、精神、交友、發展。中國科學院《2022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同樣顯示,本科和專科大學生最大的壓力源都是“學業負擔重”。

而無論是情感、交友還是適應,都與人際關系密切相關。小明去做咨詢的一個原因,也是想擺脫自己在人際互動中對自我真實想法和聲音的壓抑。

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更加泛化,診斷結果也更為嚴重了。

有研究在征得江西省某高校心理咨詢中心負責人的同意后,對該校近 4 年 633 例心理咨詢記錄進行整理。值得關注的是,從 2015-2016 到 2018-2019 學年這三四年間,通過學校心理咨詢被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的雖然始終是少數,但占比提高了,一般心理問題的占比則有所降低。

即便是尚未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群體,也有必要得到更多的科普知識。

一份發表在《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的研究對濟南六所大學 147 名學生進行了焦點小組訪談,許多學生認為大學管理部門在傳播心理健康信息和相關服務方面的現有努力是不足的。“在日常校園生活中,我們很少有機會學習心理健康知識。這給我們一種心理健康與我們無關的印象。”“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來弄清楚何時、何地、如何以及誰可以真正幫助我們。”

一般認為,1985 年上海交通大學益友服務中心的成立是高校心理咨詢實踐探索的開始。如何平衡好有限的資源和擴張的需求、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和對隱私的保護等等,都讓起步晚、發展慢的高校心理咨詢面對著不小的挑戰。

作者 | 張鈴媛

編輯 | 呂妍

圖表設計 | 緯帆

海報設計 | 衛瑤

封圖來源 | 《明日的約定》豆瓣劇照

【參考資料】

Ning, X.; Wong, J.P.-H.; Huang, S.; Fu, Y.; Gong, X.; Zhang, L.; Hilario, C.; Fung, K.P.-L.; Yu, M.; Poon, M.K.-L.; et al.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Help-Seeking and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 19, 8259.

HiHeart,心理學職業大探索: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老師是怎樣的存在?│HH記實錄,https://mp.weixin.qq.com/s/Cbw8ZljeaoTPhnwlht4kig

黑板洞察,高校心理咨詢,能否解救被抑郁癥裝在套子里的人?https://mp.weixin.qq.com/s/j4mkt5aYKTRuVzZIF2bdpw

GQ報道,李雪琴:我很痛苦,但我想讓別人快樂,https://mp.weixin.qq.com/s/f_-z2L-8E_Pc70MuyrYETw

果殼病人,“不要死,就完事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誰來負責?

中國科學報,誰來守候高校“護心之心”,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2/5/369542.shtm

【征稿說明】

有數的創作者來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身份,如果你也想在有數欄目發布原創的數據可視化作品,歡迎通過郵箱投遞!

投稿要求

1.作品請保證原創,并且未在其他媒體平臺公開發布過。作品(包括圖片)不含任何編造、偽造、抄襲、洗稿等問題。

2.稿件不限主題,但我們希望作品盡量兼具這些要素:(1)關注核心的主題和問題,而非羅列零散的數據發現;(2)數據來源的標注清晰、準確;(3)數據圖表的運用準確、美觀;(4)稿件字數4000字以內為佳。

3.希望你在投稿前,已經閱讀了有數欄目的獨家稿件,了解我們的常規風格是怎樣的。對于非常有意思的數據內容,我們不拘泥于風格。

投稿方式

1.通過郵件發至:zhangly@thepaper.cn。如投稿過程中有疑問,請添加湃客小助手(微信號:paike0719)私信。

2.請在郵件中附上姓名和聯系方式,如采納,編輯將與投稿作者聯系。

投稿一經采用,我們將提供一定的稿酬。期待你的驚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东平县| 大连市| 濮阳市| 昭平县| 雷山县| 偏关县| 潼关县| 大同市| 仙游县| 治多县| 福建省| 徐闻县| 万山特区| 通化市| 汝州市| 达州市| 山阳县| 迁西县| 香河县| 外汇| 远安县| 仁布县| 道真| 满洲里市| 万州区| 外汇| 吉木乃县| 白城市| 宝应县| 宿松县| 界首市| 蚌埠市| 进贤县| 石城县| 霍州市| 竹北市| 特克斯县| 凯里市| 英德市|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