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歐盟加征關稅在即,中國車企尋路歐洲
隨著中國與美國和歐盟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中國或針對大排量發動機進口汽車征收高達25%的關稅。
2024年5月21日晚間,歐盟中國商會(CCCEU)在X官方賬號上發布聲明,稱其從“內部人士處”獲悉,中國可能考慮提高配備大排量發動機進口汽車的臨時關稅稅率。
該聲明認為,此舉將對歐洲和美國汽車制造商,以及歐盟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時值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結果的最后期限到來之際,中國逐步加大反制裁力度。咨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認為,歐盟必須在6月初之前,告知中國出口商是否打算征收關稅,而關稅可能在告知一個月后生效。
歐盟中國商會提及《環球時報》5月21日發表的一篇采訪,內容是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劉斌呼吁,暫時提高發動機大于2.5升汽車的關稅稅率。

報道援引劉斌的話稱,中國去年進口了25萬輛此類汽車,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允許征收高達25%的關稅。中國商務部關稅搜索頁面顯示,目前對從歐洲進口的乘用車征收15%的關稅。中國商務部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咨詢公司Intralink汽車和移動業務主管丹尼爾·科勒(Daniel Kollar)認為,受影響最大的汽車制造商是豐田汽車、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和寶馬集團。如果中國對來自所有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關稅,而不是針對來自美國或歐盟的進口產品時,雷克薩斯等日本汽車會受到影響。
除汽車貿易外,中國還可能對歐洲的葡萄酒和乳制品征收針鋒相對的關稅,并開始對歐洲的白蘭地出口進行調查。

歐美兩重天
過去十年,中國汽車行業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生產基本的西方復制品到制造與世界上最好的汽車相媲美的汽車,中國一躍成為世界制造強國。
在全球對中國出口激增感到擔憂的情況下,電動汽車行業尤其受到密切關注。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比其它任何地方都多,并控制著電池供應鏈的大部分。隨著價格戰和中國國內經濟放緩,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尋求向海外擴張。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的關稅,而歐盟正在調查中國在多個行業的補貼——這已促使中國企業退出鐵路和能源招標。
劉斌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某些國家和地區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采取限制性措施,這與綠色發展理念背道而馳。這些措施只會損害本國消費者的利益。”
對歐洲而言,更大的問題在于,面對日益惡化的氣候危機,歐洲自己也公開承諾,迫切需要減少碳排放。

根據2020年《歐盟綠色協議》,歐盟需要在2035年前,逐步停止銷售內燃機新車。布達佩斯科維努斯大學全球研究所所長Agnes Szunomar認為,如果不能繼續從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電池中獲益,歐洲根本無法實現目標。
“沒有電動汽車,(歐洲)不可能實現氣候目標,而且,電動汽車沒有電池無法運行。”Szunomar補充說。
歐盟是中國電動汽車的最大進口國。2023年,中國出口了155萬輛電動汽車,其中約40%銷往歐洲。不僅如此,預計到2024年,中國制造的汽車將占歐洲汽車總銷量的四分之一。
這表明,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擁有獨特市場地位。有分析認為,這對歐洲傳統汽車制造業的部分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影響歐盟就業市場。
相比之下,美國尚未成為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的主要目的地。
2023年,中國對美國的電動汽車直接出口額僅為3.68億美元,美國國內電動汽車市場主要由本土品牌主導。
拜登政府5月14日對中國電動汽車關稅提高近4倍,其實質上是關上了進口中國汽車的大門。
關稅是“陷阱”?
拜登政府實施的電動汽車關稅,不太可能對美國產生明顯的短期影響,但可能影響歐洲的決策。
2023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7個月內增加一倍以上。中國電動汽車通過更低的價格,削弱了歐洲汽車的競爭力,引起歐洲制造商的擔憂。2024年5月底,在七國財政部長會議上,關稅問題預計將提上議程。
5月22日,在慕尼黑舉行的路透社活動上,Stellantis集團首席執行官唐唯實(Carlos Tavares)預計,將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與中國競爭對手展開一場大戰,這將對就業和生產產生重大影響。
在北京、布魯塞爾和華盛頓圍繞電動汽車貿易的緊張關系加劇之際,唐唯實接受路透社采訪時,發表了迄今措辭最強硬的言論。
預計歐盟將在下個月決定,是否效仿美國對中國汽車制造商征收額外關稅。
唐唯實認為,對進口到歐洲和美國的中國汽車征收關稅,是“走上這條路的國家的一個主要陷阱”,這將使西方汽車制造商無法避免重組,以應對來自成本更低的中國制造商的挑戰。
歐盟委員會將于6月5日公布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可能征收關稅的初步決定。

“當你為了吸收30%的成本競爭力優勢,而與中國企業競爭時,就會產生社會后果。關稅只會加劇征收地區的通貨膨脹,可能影響銷售和生產。”唐唯實說,“達爾文時代不在我們的討論中,事實是我們正處于達爾文時代。”
他認為,與亞洲競爭對手的價格戰將“非常艱難”。“這對經銷商、供應商、主機廠來說,都不容易,正如我們所知,在歐洲,每個人都在談論變革。”
唐唯實還概述了歐洲汽車業即將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國汽車制造商有望在歐洲銷售150萬輛汽車,相當于10%的市場份額和多達10家裝配廠的產量。“很明顯,除非你能打過競爭對手,否則就會造成產能過剩。”
Stellantis集團上周宣布,將在中國以外地區銷售其中國合作伙伴零跑品牌電動汽車,9月從歐洲開始。這意味著,“我們不是單純地防御中國對手的攻勢,而是希望成為中國攻勢的一部分。”

中國車企歐洲路線
歐盟委員會針對電動汽車補貼展開調查,可能導致歐盟對中國綠色技術征收更高關稅,以保護自己的產業。
“中國電動汽車公司正在滲透歐盟市場。”Szunomar說,“歐盟清楚這一點,也擔心后果,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已經要制定某些限制,將中國電動汽車公司拒之門外。”
但也有不同觀點。有行業人士認為,中國汽車制造商在土耳其、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的投資,不僅使它們更容易進入歐洲市場,還將使其免受歐盟可能實施的任何保護主義措施的影響。
以下是部分中國汽車制造商的歐洲版圖。

5月19日,土耳其工業和技術部部長法提赫·卡西爾(Fatih Kacir)證實,土耳其政府不僅在與比亞迪和奇瑞汽車進行談判,還在與上汽集團和長城汽車進行談判。“我們希望盡快完成談判。我們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轉向土耳其,原因有4個方面。
其一,土耳其與歐盟簽訂了關稅同盟協議,在土耳其建廠可能對中國汽車制造商有利。純電動汽車在當地賣得不錯,2023年占所有新車銷量的7.5%,預計到2032年,將躍升至約30.4%。
比亞迪歐洲董事總經理Michael Su最近表示,該公司有意在歐洲建立第二家工廠,以支持正在匈牙利建設的工廠。彭博社稱,自歐盟對中國企業據稱獲得國家補貼展開調查后,額外的歐洲投資可以幫助中國企業避免潛在關稅。
其二,中國一直在與土耳其建立牢固的關系。土耳其為福特汽車和雷諾集團等幾家歐洲汽車制造商提供大型工廠,中國也借此開辟進入歐洲的新領域。
其三,中國企業青睞土耳其,不只因為它靠近歐洲、勞動力眾多、工業基礎設施強大,還因為它是歐盟關稅同盟的成員。
土耳其將提供進入鄰近地區(主要是中東)的通道,許多中國品牌正在中東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從地理角度看,土耳其似乎正在成為一個樞紐,就像北美的墨西哥一樣。
其四,土耳其將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額外征收40%的關稅,以保護其唯一的本土電動汽車制造商TOGG。

比亞迪在匈牙利的裝配廠每年將生產約20萬輛汽車。雖然這個數字很大,但如果該公司想實現2030年成為歐洲領先電動汽車制造商的目標,這還遠遠不夠。
2023年,土耳其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長8倍,達到近6.9萬輛。土耳其為平價和豪華電動汽車品牌提供了新市場,BMI Research數據顯示,到2025年,土耳其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18萬輛。
在匈牙利,中國汽車制造商正投資數億美元,建立自己的歐洲工廠。
比亞迪去年年底宣布,將投資5億歐元,在南部城市塞格德建設第一家歐洲工廠,占地約300公頃。它是首家在歐洲建立生產基地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其歐洲董事總經理5月16日宣布,正考慮在2025年在歐洲建立第二家工廠。

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員兼國際助理Tamas Gerocs認為,比亞迪對歐洲主要汽車制造商構成直接挑戰。
“問題在于,比亞迪有自己的電池系統,而德國沒有,他們以比德國更有利的方式,控制著供應商或整個價值鏈。這很嚴重,它不僅僅是制造電池,而且還涉及產業鏈的開采端,即礦山。例如,沒有一家德國公司能直接獲得鋰供應——而大多數中國公司能。”Gerocs警告道。
布達佩斯科維努斯大學Szunomar表示,在歐盟內部建立生產中心,將為中國在西方市場推出高質量電動汽車奠定基礎。
“中國汽車制造商肯定會對歐洲汽車制造商構成競爭。”她說,“從技術上講,它們處于同一水平,或者處于更好的水平,但就價格而言,它們更便宜。”
在意大利,彭博社曾經做過報道,東風汽車正考慮在當地建廠。
分析人士提出,東風公司的工廠建設計劃,反映了中國電動汽車在全球汽車行業轉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事實。
彭博社援引東風公司歐洲業務負責人的話,稱東風公司正與意大利政府談判,擬建立一家年產能超過10萬輛的工廠。

在西班牙,奇瑞汽車新收購的巴塞羅那工廠將成為其全球主要出口設施之一,目標是到2029年,每年生產15萬輛汽車。
這是奇瑞在歐洲的第一家工廠,將于今年夏末開始生產。奇瑞汽車與西班牙公司EV Motor最初將雇傭150名前日產汽車工人,這些工人正在接受培訓計劃。
西班牙方面稱,奇瑞汽車和EV Motors將在該工廠投資約4億歐元(折合4.2664億美元)。西班牙于2020年啟動一項50億歐元計劃,它正在成為歐洲的大型電動汽車中心。
今年,奇瑞汽車將在巴塞羅那生產歐蒙達5,包括電動版和燃油版,隨后還將在那里生產Jaecoo 7。
(原標題為《中國車企尋路歐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