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江成之誕辰百年,師生同門展浙派篆刻傳承
今年是篆刻名家江成之誕辰 100 周年。“成之百年,江流有聲——紀念江成之先生誕辰百年暨亦靜居同門展”近日是在上海市欽州路 528 號 T-art 淘藝術空間舉行,展出了江成之與亦靜居門下四代弟子共 91人的書畫篆刻作品,呈現浙派篆刻的傳承。
江成之(1924—2015),浙江嘉興人。原名文信,以字行。號履庵,室名亦靜居。1943年被西泠印社創始人王福廠錄為弟子,1947年加入西泠印社,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榮譽社員”,并獲得西泠印社“社員功勛章”。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顧問。著有《江成之印存》、《江成之印集》、《履庵藏印選》、《印邊隨想——江成之談藝錄》等。

江成之

《江成之印存》
江成之先生為人淡泊名利,獎勵后進,從上鋼三廠到社會面,因材施教,共收8名弟子(亦靜居二代),其中李文駿、張遴駿、呂少華、周建國各有一批弟子,形成組織嚴密的散射狀門派網絡。江門枝繁葉茂,《王福庵嫡傳江成之先生 一脈藝術傳承表》清晰呈現了江成之門下幾代弟子的藝學脈絡,傳承有序。

江成之治印
“五代展”由周建國、高申杰策劃,徐建融作序并填《滿江紅·印學西泠》 一闋以資紀念,再由江門弟子 22 人合作完成詞組印屏。

研討會由張遴駿主持,孫慰祖、徐建融、徐正濂、舒文揚、周建國、高申杰、 藺雲鶴、桑仲元、張煒羽、唐存才、董少校、翁華健等十二位嘉賓先后發言。
江門書篆以浙派為宗,謙和儒雅平靜,在時代變遷中,始終守望傳統。與會嘉賓圍繞江成之先生的人格魅力、藝術思想、課徒之道、浙派傳承與創新等話題 展開溫情追憶與學思研討。

滿江紅詞組印
西泠印社副社長孫慰祖說,江成之同門在上海篆刻界是個特殊現象,藝術風格純正典雅,文風傳承寧靜致遠,幾代印人接續努力,令人敬佩。同時,他也殷切地希望青年作者在傳承與守正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與突破,以走出“同中不同”的道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徐建融從教育視角指出,像江門這樣一代一代手把手不間斷的鏈條,在中國篆刻史上也是少見的。創新重要,傳承也重要,“先成人, 后成才”,才能穩定發展。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原副主任徐正濂談了三點感想,一是“江先生得其徒也”,有骨干樂于組織,甘于奉獻;二是江門一振浙派頹勢,“江派藝術得其傳”;三是希望年輕作者突破浙派乃至江南篆刻的局限,放膽和開眼,不僅僅停留在委婉嫵媚一路,也往雄強走。
西泠印社社員舒文揚在發言中說,江先生平易近人,語言樸素,獎掖后學,在特殊時期完成了文化傳承。江門印如其人,儒雅文氣是一條主線,也是文化藝術家應有的模樣。江門不僅傳承藝道,也傳承做人風格,希望百年清芬,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西泠印社社員、江成之第二代弟子周建國作了《繼承守望待來者》的書面發言,追憶了師從江成之先生三十一年的歷程,江先生是因材施教的“明”師, 教導學生打好秦漢印基礎,鼓勵學生參賽歷練,提升階段要“善假于前賢”、從 “作繭自縛”到“破繭化蝶”。作為江派篆刻藝術的守望者,當竭盡全力學習繼承,并全貌呈現,以待后來愛好者接力,繼續發揚光大。
西泠印社社員、江成之第三代弟子高申杰說,江成之先生為人低調,成就了江門這棵大樹,后代弟子要努力去澆水施肥,促其根深葉茂。每個人的喜好、秉性都不一樣,“師其心不師其跡”,學生貴在要學習、領悟、傳承老師的學術思想,而不僅僅是單純地在面目上像老師。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成之第四代弟子藺雲鶴、書法家桑仲元、西泠印社理事、韓天衡美術館館長張煒羽、西泠印社理事、上海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唐存才、“篆刻觀察”微信號主編董少校、長寧區副區長翁華建等均作了發言。

座談會現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