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青報:挖苦求職者被封號,企業豈能“高高在上”
“這只是押金,還不是學費,就攔住你了,你還能做成什么事?”在某網絡招聘平臺,求職者竟遭招聘企業挖苦。平臺將企業封號處理后,企業訴至法院。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了這起案件,判決駁回企業的全部訴請。
在就業形勢相對緊張的當下,相較于求職者,招聘企業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強勢地位”,可這種強勢只應體現在企業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而已,但在地位、權益等方面二者是平等的。挖苦求職者等“高高在上”的做派如果不改,不僅會遭到求職者的抵制,也有可能被網絡招聘平臺封號,而且這種封號行為還有法律與法院“撐腰”。
“企業挖苦求職者被封號”之所以能成為典型案例,首先得益于求職者有較強的權利意識。盡管求職者對于所應聘崗位可能有著強烈的需求,可面對招聘企業的挖苦,其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向招聘平臺進行投訴,這才引發了后續的復核與封號。作為求職者,在與招聘單位溝通時保持謙卑的姿態頗有必要,可面對侵權行為也要“一聲吼”。
作出封號決定的招聘平臺,其實也給人一股“清流”之感。這家平臺首先考慮的不是封號決定可能給自身帶來的經濟損失,而是依法依規秉公處理,維護平臺良好生態。這其實是在算一筆長遠賬,良好的口碑、生態、公信力對平臺而言遠比單筆收入要重要得多。
法院的判決則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在法理上為平臺與求職者壯了聲勢,更為今后類似案件的審理判決提供了借鑒,有利于進一步規范招聘市場。
而在這起案件中,最該反思的是被封號、起訴之后又敗訴的這家招聘企業。或許在這家企業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看來,面對可以任自己挑選的求職者,挖苦揶揄他們幾句那都不算個事兒,怎么會因為幾句挖苦就被平臺封了號。總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求職者,仿佛聘用求職者是在給予他們莫大的恩賜。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態在不少招聘企業中存在,因而才會一次次出現那些匪夷所思的侵害求職者權益的言行。
近年來,求職者的權利意識在增強,社會對招聘不公的容忍度在降低,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企業如果不主動改,自然會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教育”,比如被封號、被罰款、被求職者選擇“用腳投票”。可以說,一些招聘方“高高在上”的做派真的該改了,讓求職者有尊嚴地就業,對招聘單位也有好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