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青評論:別讓“女大學生直播”成為有毒的流量密碼
引導大學生從更長遠的人生維度進行思考,學會在直播探索中實現自我滋養、自我成長。
“來,大家聊一聊戀愛的話題”“送個啤酒(禮物名稱),就做個下蹲”……據《法治日報》報道,在多個社交平臺上,經常可以刷到標題帶有“大學生”“女大學生”等字眼的直播,這些直播地點有的在景點、餐廳,有的在校園,更有甚者直接在寢室或教室開播。直播內容包括分享學習經驗、展示才藝、公益助農等,但其中也不乏性暗示、打擦邊球、曝隱私等亂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學不是完全“與世隔絕”的象牙塔,大學生接觸直播、短視頻,是進行自我探索、了解社會的一種正常途徑。現實中,也不乏一些高校的科技達人、美妝愛好者、攝影發燒友,通過試水直播,提前錨定了自己的發展賽道,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專業博主。只是,隨著大學生參與直播的情況越來越多,對于其中滋生的一些亂象,也不可不察。
大學生活和學習空間的公共屬性,決定了學生有必要尊重他人感受,不能隨心所欲、想拍就拍。否則,就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安寧權和肖像權,干擾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有高校學生就吐槽,自己的“主播”室友會不顧及他人感受隨時開播,“可能是一大早,也可能是半夜”,伴隨的超大聲動感音樂,讓正常休息都成了奢望。如果不小心“被入鏡”,還可能陷入隱私泄露、被不禮貌地品頭論足等惱人境地。在課堂上偷偷架起手機直播,對不知情的老師和其他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冒犯。
一些大學生主播如此沒有邊界感,并不只因沒禮貌,而是“業績壓力”下的被動選擇。為了留住觀眾、轉化粉絲,一些大學生主播不得不通過熬時長、研究話術、提升互動頻率等方式增加直播間熱度。有位在校生主播就直言,做主播一年半以來,“每天都精神恍惚,拼命熬,人都干‘廢’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大學生為了流量,還會盲目走低俗、擦邊路線。一些MCN機構的運營指導,甚至會給年輕主播提供涉嫌性暗示的所謂“建議”。比如,“將宿舍燈光調暗,穿著低胸衣服和短裙,在深夜和凌晨直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然,也要看到,一些涉嫌擦邊的“女大學生”主播,并非真正的在校大學生,而是打著這一旗號,迎合粉絲對于年輕女性的低俗凝視。對于這類亂象,平臺還需進一步優化推薦機制,避免給“大學生”“女大學生”等貼上刻板印象和污名化標簽,讓“女大學生直播”成為有毒的流量密碼。
對高校來說,比簡單禁止更理想的方式,是通過提供選修課、直播指導等形式,讓感興趣的同學理性、充分地認識直播行業,理解傳播規律。例如,在直播中,如何通過提供有用的知識增量、鍛煉流暢幽默的表達能力等方式,增加粉絲黏性,就大有學問可言。同時,還可以圍繞明確直播行為邊界、平衡好學業和直播關系、直播中常見的認知和法律陷阱等話題進行探討,讓學生懂得維護自身權益,多進行正向的內容創作。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大學生從更長遠的人生維度進行思考,學會在直播探索中實現自我滋養、自我成長,而不是一味消耗自己,陷入低俗陷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