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粵港澳大灣區:做好中法合作大文章

文|劉雪菲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
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被國際輿論稱為“一次突發的外交核爆炸”。2024年,在中法建交60周的特殊時間節點,中法元首聚首,釋放深化中法關系戰略性特征的信號,兩國將持續通過對話和合作來增強雙邊關系,同時也在國際舞臺上尋求共同利益和解決方案。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旅年,也是中法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周年。習近平主席再度出訪法國進行國事訪問,中法合作利好消息頻傳,不少領域都在“雙向奔赴”。訪問期間,中法雙方共簽署18項部門間合作協議,內容涵蓋環保、生物多樣性、人工智能、農業合作、文化交流、公共衛生以及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并且涉及諸多具體項目合作。比如,雙方認識到人工智能發展的潛在風險和挑戰,決定加強國際治理和合作,確保AI技術的安全發展和有效利用。中法兩國推動高質量農產品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加強在法國成熟領先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產業交流促進,以及簽訂關于農業地理標志合作的議定書。在航空及相關新興領域通過與空中客車公司深化航空領域合作,共同推動中國航空運輸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等。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對法國顯示出強大吸引力和“吸金力”,這些互動和合作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在新時代中法友好關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未來在經貿、綠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潛力和機遇。

表1 會見期間中法雙方達成的聯合聲明和部門間協議
一、做大經貿和產業“蛋糕”
2023年,廣東在中法貿易中占據領先地位,貿易總額占全國與法國貿易的五分之一。2024年第一季度,廣東與法國的貿易額實現了11.1%的增長,其中出口達到177.4億元,增長率為14.9%;進口額為71.2億元,增長2.6%。中國香港與法國也是緊密的貿易和投資伙伴,法國是中國香港在歐盟內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也是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及第二大進口市場。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香港與法國的貿易總額超過75億美元,吸引法國外商直接投資存量達123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法資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也早已深耕多年并保持強大的投資吸引力。例如,施耐德電氣在廣州黃埔區成立了施耐德(廣州)母線有限公司;世界500強之一的法國威立雅環境集團在深圳建立了其總部。此外,法國興業銀行開設的廣州分行成為該市首家外資銀行分行,達能生命早期營養事業部在廣州南沙區設立了首個自有跨境電商倉庫,同時,達能中國飲料也在廣州開發區建立了其華南銷售總部等重要設施。瓦盧瑞克核電管材(廣州)有限公司、通用電氣海上風電(廣州)有限公司、沙多瑪(廣州)化學有限公司、保樂力加、迪卡儂以及德士達建材等不同領域的法資企業早已落位大灣區。
展望未來,法國在航空、汽車、制藥和奢侈品行業居于領先地位。推動大灣區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可以與法國的技術優勢相結合,共同開發高端產品和技術,航空器件及生物醫藥產品,探索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的技術交流。隨著大灣區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雙方可在服務貿易,特別是金融、保險、法律咨詢上進一步深化合作。
二、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合作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的主要官員指出,從公用事業到基礎設施、食品和金融服務領域,大量法國企業“正在把新的人才帶到香港和大灣區”。中國香港成為法國公司在大灣區建立“灘頭陣地”的良好跳板。
在水電合作領域,法國致力于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土壤及生態系統服務,提升農業系統及城市系統的韌性。阿爾斯通作為全球軌道交通、電力設備和電力傳輸領域的領軍企業早在2013年與中國能建廣東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2014年與廣東電力設計院簽署同類協議。2024年5月,東莞水務集團與法國蘇伊士集團簽訂了合作協議,計劃在東莞建立一座符合世界級標準的集中污泥處理設施。該項目將引入法國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管理理念,提供關鍵的工藝和設備支持,助推東莞向“無廢城市”的目標邁進。
展望未來,法國在城市規劃高速鐵路、公共交通和水處理技術方面擁有先進技術。大灣區的跨城市交通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深入推進,可以借鑒法國的經驗和技術,引進法國的智能交通系統、能源管理解決方案等,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可持續發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品質。
三、強化綠色能源和可持續發展合作
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是中法合作的主要戰略方向。2023年4月《中法聯合聲明》強調,中法兩國支持促進和發展有助于生態轉型的融資,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管控和減少污染。大亞灣核電站,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之一,標志著中法兩國在核能科技創新與核電產業建設方面的密切合作。臺山核電站則是全球首座運用先進壓水堆技術的設施,體現了中法在核能技術開發、設備制造及產業鏈整合方面的深層次合作。
在推動可持續發展及環境解決方案的實踐中,法國企業在中國香港的生態轉型和循環經濟進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例如,法國著名環保解決方案提供商威立雅(Veolia),為香港提供了先進的資源管理技術,參與了包括有機廢物處理設施O?PARK1和污泥處理設施T?PARK在內的項目。這些設施專門處理特定類型的廢物,并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如能源和有機肥料。此外,法國的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在香港提供了先進的智能化與自動化能源管理解決方案,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內的能源效率和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法國核能、風能和太陽能領域具有技術優勢,在綠色建筑領域積累深厚的知識和經驗。大灣區可學習借鑒法國的技術與經驗,加快本地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開發,攜手打造生態城市和智能建筑,以實現碳中和目標。為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
四、強化人文交流合作
文化貴在交流,文明貴在互鑒。2023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中山大學出席交流活動指出,“人文交流,特別是青年以及大學生的交流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事實上,法國與大灣區的高等教育機構建立了多種合作關系,包括中山大學與法國里昂大學第二大學學生交流項目,香港大學-巴黎政治大學聯合雙學位課程以及提供MBA和其他商業管理課程。在創新人才培養引進方面,香港設計學院、香港服裝設計學院等高校陸續與法國知名設計學院開展合作,培養了大量藝術與設計人才,為香港成衣紡織、廣告及平面設計、時裝設計、室內設計及產品設計提供人才支持。
特別是在法國處于全球領先的時尚、設計、藝術領域,與大灣區碰撞出多層次合作。香港積極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與法國多個藝文機構展開表演藝術合作,涵蓋制作及安排巡回展覽、藏品分享、藝術品及文物修復、數碼化和科學研究,以及藝術行政人員和藝術家的學習及交流項目等。法國駐華大使表示,將以西九文化區為主要合作伙伴,持續加強交流。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M+博物館接受了法國策展人、已故法籍華裔藝術家趙無極(1920–2013)的遺孀弗朗索瓦?馬爾凱女士的慷慨捐贈。弗朗索瓦?馬爾凱女士捐出了共計220幅趙無極的獨立版畫和試版,以及超過二十四本的圖冊和畫集。如今,M+成為了法國之外擁有最多、最全面的趙無極版畫和圖冊的博物館。這一行動不僅展示了中法友好關系的深厚基礎,也持續加強了兩國在藝術和文化領域的長期交流。
表2 與西九文化管理局簽署合作意向/舉辦活動的法國文化機構

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應積極把握中法文化旅游年發展契機,推進教育、體育、影視多方位交流合作,中法兩國青年以教育學術為媒,加深中法友誼。進一步擴展大灣區城市與法國城市文化交流項目,如策劃法國藝術家的駐地項目、文化節和電影展覽。推動將法國的時尚設計與大灣區的科技和市場潛力相結合,可在時尚科技、數字媒體和城市設計等領域探索新的合作機會。加強法國與中國香港在藝術展演、策展、拍賣以及電影制作的合作,推動城市間友好交流、互設文化中心。推動在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實施簡化法國旅游簽證,加強深度交流。
//部分圖片來自中國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