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一周藝術人物|詩畫“背面”的喻紅、吉狄馬加、莊藝嶺

陸林漢 李梅 徐明徽
2024-05-20 13:22
來源:澎湃新聞
? 藝術評論 >
字號

澎湃新聞獲悉,這一周的藝術家新展中,藝術家喻紅和埃利亞松在上海星美術館以“背面”為題,回應繪畫;知名詩人吉狄馬加的書法繪畫在朵云軒藝術館舉行,在“簡約去繁,拙樸歸一”中呈現藝術理念;“水墨緣”工作室今年走入第20年,張培礎和他的學生們在上海海派藝術館呈現了兩百幅畫作。

上海畫家莊藝嶺的花鳥畫展將在新加坡國家歷史古跡FULLERTON酒店那薇畫廊對外展出,女藝術家陸嵐以“隔江山色”為題在大滬聯合藝術空間呈現近年創作,藝術家何嫻倩與花月令聯合藝術展“花非花”開幕。

此外,伊朗藝術家梅迪·哈迪揚盧首次美術館個展“被偷走的記憶”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行;上海久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甘智漪獲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軍官勛章;主持人張穎攜《印象》欄目將開啟“2024城市藝術之旅——美術館博物館季”。

上海|藝術家喻紅&埃利亞松

以“背面”為題,以技術回應繪畫

5月19日,上海星美術館推出展覽“背面:喻紅與埃利亞松”。該展覽是星美術館“1960年代以來的世界藝術史”主題版塊的全新策劃,展出喻紅創作于2017年的第一件VR作品 《她曾經來過》和奧拉維爾·埃利亞松2011年的作品《你的宇宙營火》。

喻紅(左)與埃利亞松(右)-01

喻紅,知名女畫家,在其近40年的藝術生涯皆在不斷探尋時代洪流與個體人性之間的關系。她的“目擊成長”系列(1999-至今)即是將自己作為女性的一生與其所處時代并置而行。2017年,她和來自哥本哈根的科拉當代合作,用一段7分01秒的VR創作,多幕劇的形式,完成了另一部更跳躍、更詩性的“目擊成長”。作品以女性個體的出生、中年、老年與當下、古代、遠古等不同的時代的兩條時間線索逆向穿插,呈現出女性個體成長的向前推移和歷史演進的向后倒退。

喻紅,《她曾經來過》,虛擬現實藝術,07分01秒,2017年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1967年出生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埃利亞松童年與青春期在冰島生活,那里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 觀對他日后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2010年開始,他與化學家合作,試圖創造出一系列的顏料,來對應可見光譜上的每一納米。他的作品《你的宇宙營火》即為這一時期的創作。他試圖通過將三原色在不同的疊加效果中呈現出的不同光譜用可視可感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我的目標是根據可見光的完整光譜建立一套全新的色彩理論。這一工作涉及到將光線變成顏料,盡管這一議題一 直以來都是繪畫的核心議題……我覺得環形的形狀產生了一種無盡的感覺,允許觀看者用一種去中心化的、盤旋的方式觀看作品”。 埃利亞松說。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你的宇宙營火》, 鋁材、金屬薄片、膠帶、玻璃、馬達、三腳架,尺寸可變,2011年

展覽以“背面”為題,討論的是藝術家創作生涯中一個特別而且重要的觀念生產。 兩位藝術家又同時以技術回應了繪畫這一古老的話題:埃利亞松以一種景觀的、體驗的、感知的方式去關照 繪畫中光之色彩,而喻紅則用鮮明的筆觸和強烈的色彩不斷強調虛擬世界中繪畫的真實。兩件作品互為這個時代人文科技的背面,卻又在某一更廣泛的頻道上形成了默契的共振。 展覽將展至7月7日。(整理/陸林漢)

上海|詩人、藝術家吉狄馬加

朵云軒呈現“簡約去繁,拙樸歸一”

5月18日,“簡約去繁,拙樸歸一:吉狄馬加詩歌書法繪畫展”在上海朵云軒藝術館開展,展覽展出對聯23副、扇面17件、巨幅書法12件,繪畫作品18件,共展出近百件作品,呈現了吉狄馬加詩歌書法繪畫的代表作品,整體展示了其作為詩人和藝術家的創作風貌和藝術理念。

吉狄馬加

60多歲的吉狄馬加是當代著名的詩人之一,出生于彝族人家庭。他曾說,彝族人的名字一般是父子連名,他的全名叫吉狄·略且·馬加拉格。其詩作被翻譯成40多種文字,在50多個國家出版,100多個版本在世界傳播。吉狄馬加作為華文詩歌走向世界的主要推動者之一、華語詩歌運動的發起者,其先入為主的身份往往使人忽略了他的另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空間。

吉狄馬加的書畫創作承載著彝漢文化的交融,也展現了他作為書家對于漢字美學的追求和表達。他遵循著傳統書法規則的同時,注入自己的個人心性與創造,使得他的書法作品既有傳統意蘊,又不失現代的精到。

吉狄馬加的書法

展覽開幕現場,作家、評論家、中國作協副主席邱華棟談到吉狄馬加的詩歌、書法和繪畫深有感觸。他認為,吉狄馬加的繪畫和書法作品是自成一體,他是當代能夠把新詩作為書法表現內容的絕佳實踐者。他的新詩書法別具一格,靈動非凡,有著鮮明的風格,獨步書壇。“吉狄馬加先生的繪畫是從他自身攜帶的彝族文化、傳統文化出發,結合了自己的生命體驗,強調瞬間生成的藝術。天才般的線條和一些符號意象背后是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博大的情懷,是抽象和具象完美結合的一種生命繪畫,也是體現文化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繪畫,是生命價值高揚的體現。”邱華棟說。

書法家劉正成認為,吉狄馬加書法作品有兩大優點:一、文字內容的原創性及其文學境界的意義提示;二、書法用筆、結字、使轉的傳統法則與自性書寫的創造融合。

吉狄馬加的繪畫

吉狄馬加在展覽現場表示,詩歌、書法和繪畫在藝術上,它們最終都在通向一條未知之路,這種未知就是對生命和萬物的不可窮盡的叩問。何為存在之物?它與現實的關系,將永遠是創造者需要去回答的一個永恒主題。今天的藝術,特別是創造這一藝術的創造者,必須把對生命的關照作為一種使命,因為一旦我們違背了這一原則,我們的詩歌和藝術就會遠離人類的心靈,成為無關痛癢、毫無價值的游戲之作。我們只有回到人性的最深處,才可能揭示出這個世界的本質和真相。

據悉,此次展覽由朵云軒集團、現代聯合集團主辦,《中國書法全集》編委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協辦,上海朵云軒文化經紀有限公司承辦。展覽將持續至5月28日。(文/李梅)

上海|畫家張培礎和水墨緣

“源緣流長”水墨緣二十年藝術邀請展舉辦

5月17日,“源緣流長”水墨緣二十年藝術邀請展在上海海派藝術館亮相。展覽共展出了“水墨緣”工作室老、中、青藝術家們的近200幅杰作。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家們對“水墨緣”20周年的獻禮,更是他們對藝術創作的執著追求和不懈探索的生動體現。

“水墨緣” 部分畫家合影

“水墨緣”這一品牌始于2003年,當時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的20余位學生和青年教師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了“水墨緣張培礎師生展”。自2004年始,張培礎老師與他的得意門生們共同創建了“水墨緣”工作室,并將其納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旗下,成為該系培養藝術創作人才的重要搖籃。二十年來,“水墨緣”工作室憑借其深厚的藝術底蘊和不懈的努力,成功舉辦了近三十場展覽,極大地推動了海派繪畫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工作室成員們的作品屢次在全國美展中嶄露頭角,榮獲殊榮,充分展現了他們在國畫領域的卓越才華。

展覽現場

目前,“水墨緣”工作室已匯聚了近七十位畫家,他們涵蓋了海派繪畫藝術的老中青三代人。其中,毛冬華、白瓔、丁小真、鮑鶯、倪巍等年輕畫家逐漸嶄露頭角,他們的作品在業內廣受贊譽,屢獲殊榮,為海派繪畫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展覽將持續至6月30日。(文/黃松

新加坡|畫家莊藝嶺

“韻”花鳥畫展呈現40余新作

花鳥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不僅僅是最寫意、最詩性的表現形式,更是傳統文人畫塑形中走得最遠的。5月22日,“韻”莊藝嶺花鳥畫展在新加坡國家歷史古跡FULLERTON酒店的那薇畫廊開幕。在四十余件作品中,包括手卷、冊頁、巖彩畫作品。畫家莊藝嶺1956年生于上海,曾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美術叢刊》《藝苑掇英》《朵云——中國繪畫研究季刊》編輯。師從畫家龔繼先先生,現為職業畫家。

莊藝嶺

“這次畫展的舉辦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新加坡是海外華人最多的國家,約占常住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因此,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傳統節日及習俗;二、在繪畫藝術方面,新加坡沒有全盤西化,仍有一部分畫家以傳統筆墨探索中國畫的表現邊界;三、作為文化交流,希望與新加坡當地畫家共同探討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傳承與創新。”莊藝嶺說,“這次畫展展出的作品是用了心思的,不在于技法的多樣性,技法只是表達物象的手段,而物象在每個人心里是不一樣的,因此,通過形而上的表達,傳遞物象最本真的一面。什么才是物象本真的一面?”

莊藝嶺認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小宇宙,真正的藝術家都活在超然的平行世界里,然后呈現出來,然后才知道那不叫技法,是心法。心法創造了獨屬于中國畫的藝術。說中國畫的寫意與詩性,其實是說中國畫是“神”的藝術與“無”的藝術。

畫家邵琦認為,中國畫的趣味在意義之后。對中國畫來說,向來就有二套標準:其一,是人倫教化,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意義”;其二,是心性修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趣味”。莊藝嶺的畫不能從“意義”上尋求,只能在“趣味”中品味。學者錢文忠說,“放在別人身上通常會激烈沖突的東西,到了莊藝嶺身上卻都安安適適地圓融調適。我相信,大家盡可以從他的繪畫中感受到這一份奇妙和貴重。從筆墨線條色彩等這些實在不‘小’的小處說,散淡與濃烈、疏朗與緊致、水墨與華彩、杳遠與切近、淡薄與厚郁,在莊藝嶺筆下同生而并發;從時下通行的‘大處’說,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具象與抽象,也在他的筆下各美而同美。這是我拜讀莊藝嶺其人和其畫的真切感受。“

莊藝嶺畫作

新加坡國家歷史古跡FULLERTON酒店那薇畫廊展出現場

知名畫家、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原總編輯、莊藝嶺的導師龔繼先先生認為,尋找心靈深處的“靜”才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莊藝嶺通過筆墨表現了一個寧靜的世界,啟發我們對人生、對生命及藝術的一種思考。這是畫,也是詩、是禪、是道。(宗和)

上海|藝術家何嫻倩

與花月令聯合藝術展“花非花”

藝術家何嫻倩

5月20日,由書畫藝術家何嫻倩與花月令美學空間花藝家團隊、緙絲設計師陳成共同創作的展覽“花非花”開幕。資深藝術媒體人左顆顆擔綱策展,以實驗性的文人生活美學空間為載體,為上海觀眾帶來“以古煥新”的觀看體驗和觀念認知。

“花非花”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書畫展,亦非美術館白墻式的作品展,而是從創作思維出發形成了一次讓當代書畫與歷史空間、文人藝術多向跨界、交互啟發、合成構建而成的展覽。“實驗展”的說法更為恰當。 

花月令美學空間坐落于愚園路歷史文化街區,建筑有近百年歷史,展覽以當代書畫藝術家何嫻倩為花月令美學空間創作的兩組新作為主體,將當代文人生活的雅事茶、花、香、藏穿插其間。

何嫻倩書畫作品

藝術家何嫻倩表示,希望從跨界的角度重新理解及展現中國藝術精神中重要的審美價值,為觀眾重構當代語境中的視覺經驗現場。展覽將持續至6月21日。

上海|藝術家陸嵐

“隔江山色” 里的中西文化視角

5月18日,陸嵐個展“隔江山色”在大滬聯合藝術空間舉行。展覽名“隔江山色”借用了美國學者高居翰的書名。

陸嵐

高居翰在《隔江山色》中認為,元代繪畫與宋畫不同。元畫與客體對象脫開距離,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倪瓚的《容膝齋》,畫者可以更敏感更自由地表達內心世界,體現一河兩岸的文人隱居山水圖式。就陸嵐而言,“隔江山色”是她年輕時去大洋彼岸學習西方藝術,后來又回望東方傳統文化的寫照。在她看來,這種“看”,“可以是具象里面看抽象,抽象里面看具象。是當我沉浸在郭熙的《早春圖》中試圖分辨其中‘三遠’透視法時,山徑上與塞尚不期而遇,他輕聲道:立體主義的多視角也很有趣……”

陸嵐,《廬山高系列之六》,紙本丙烯,125x60cm,2019

陸嵐1966年出生于上海,1995年畢業于美國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獲藝術碩士學位。曾居住紐約和密西根州,多次在紐約參加畫展,并舉辦個展,現居上海。

陸嵐,《桃樹之六》,紙本丙烯,93x68cm,2016年

陸嵐從事藝術創作近三十年。經歷過傳統水墨,具象表現和抽象等時期,逐漸形成了融合東西方藝術的繪畫語言。近期的紙上丙烯作品,色彩明亮純凈,筆觸質樸流暢,呈現出大自然與生命的聯結,充滿生命力。“繪畫于我是不停的自我對話和探索發現。山林予我以撫慰,也從山水照見自己。 ” 陸嵐說,“我要從中國山水里去尋找到亙古寧靜,我想畫的是靜,繪畫時我就特別注意自己的呼吸,我要的是平靜,就像一種冥想,不是激動。講到藝術的通感,是說藝術家的手畫出來的東西,人們是可以觸摸到的,甚至可以聞到其中的氣息,微風吹過,鳥在鳴叫,陽光灑滿山林…...”(宗和)

上海|伊朗藝術家梅迪·哈迪揚盧

首次美術館個展“被偷走的記憶”

5月18日,龍美術館(西岸館)西樓展廳呈現伊朗藝術家梅迪·哈迪揚盧(Mehdi Ghadyanloo)的首次美術館個展“被偷走的記憶”,展覽合計18件作品,其中12幅布面油畫與紙本水彩為全新創作。

伊朗藝術家梅迪·哈迪揚盧在展覽現場

1981年,哈迪揚盧出生于伊朗北部城市卡拉伊(Karaj)。他成長于一個神權統治和戰火紛飛的年代,也正因如此,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小就埋在哈迪揚盧的心底,直到有一天,當他有機會拿起畫筆,走向街頭,將這些夢想一股腦傾倒在城市角落的時候,才獲得真正的釋然。

梅迪·哈迪揚盧作品。

在近作中,哈迪揚盧描繪了一組不同大小、形態各異、色彩絢爛的兒童游樂器械——滑梯和木馬,它們大多被安放在一個類似櫥窗的盒子里,在頂光的襯托下,充滿了一種超現實感和象征意味。哈迪揚盧始終堅信藝術和繪畫的力量,他認為藝術不僅可以治愈我們的焦慮、憂郁和恐懼,同時它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社會和政治的陰暗面。如果說在公共壁畫中,藝術家將記憶和想象內嵌在城市空間和建筑立面的話,那么在這些畫作中,他在畫布上搭建了一個個記憶和想象的裝置。對于哈迪揚盧而言,這是他身體經驗的一部分,對于更多觀眾而言,這些畫作不僅喚起了我們的記憶和想象,并將我們帶到了一個久違的新世界。展覽將持續至7月28日。

上海|甘智漪

獲法國文學藝術軍官勛章

 5月17日,法國駐上海總領事王度在官邸為上海久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甘智漪頒發了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軍官勛章。

甘智漪

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勛章是法國文化部于1957年設立的榮譽勛章,用于獎勵在藝術或文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或為促進法國或世界藝術與文學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士。

甘智漪畢業于經濟學專業,曾在金融領域工作多年。她對金融的興趣與她受父母影響對當代藝術的愛好相得益彰。作為民生銀行金融部的一員,她在2014年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的創建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并擔任館長一職。自開館以來,甘女士一直致力于推廣法國當代藝術,策劃了丹尼爾·布倫(Daniel Buren)和皮埃爾·于熱(Pierre Huyghe)等藝術家的展覽,并于2017年舉辦了與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合作的展覽《透明的聲音》,以及藝術家塞萊斯特·布謝-穆熱諾(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在中國的首次個展《生聲不息》。2024年甘智漪開始擔任上海久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她繼續致力于推廣法國的藝術項目。(文/陸林漢)

上海|主持人張穎

開啟“2024城市藝術之旅——美術館博物館季”

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印象》欄目自2022年全新起航。在這一年半的時間里,欄目用深度訪談的方式見證和記錄了眾多藝術大家的創作過程、心路歷程。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們從來沒有停止與城市的深度對話,他們在時空的各個維度里探索著有關藝術的種種可能。

張穎采訪浦東美術館“光輝時代:普拉多博物館中的西班牙往事”策展人

5月19日《印象》特別節目“2024城市藝術之旅—美術館博物館季”第一期在上海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開播,節目主持人張穎帶領觀眾走進浦東美術館,解讀“卡拉瓦喬與巴洛克奇跡”。

“在這座城市的各處,情感、思想與美都在被創造、被傳遞。我們希望和觀眾一起透過鏡頭,眼見各大展館的物理空間之美;通過訪談,感受有關藝術的故事之美,”張穎介紹,節目將聚焦上海各大美術館、博物館,展現其當前的展覽、背后的故事、藝術藏品、文化魅力,借由鏡頭深入場館內部,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城市藝術之旅。

“2024城市藝術之旅—美術館博物館季”第一期截屏

節目第二期將走進上海博物館,張穎則從《秋風紈扇圖》、《淀山送別圖》、《丹山紀形圖》三幅古代書畫為切入點,以點及面地展現上博龐大的文物館藏實力、豐碩的科研考古成果,以及“三館鼎立”的未來格局。

據悉,“2024城市藝術之旅—美術館博物館季”以隔周播出的頻率與觀眾見面,西岸美術館、寶龍美術館、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對談都將陸續推出。(文/徐明徽

    責任編輯:黃松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珠海市| 琼结县| 广饶县| 庆云县| 海淀区| 乐昌市| 六安市| 荣昌县| 永安市| 陕西省| 呼和浩特市| 怀柔区| 宁晋县| 昌乐县| 云龙县| 延吉市| 安西县| 乐业县| 皮山县| 阜城县| 金乡县| 博白县| 资源县| 涿州市| 高邑县| 吉林市| 滁州市| 登封市| 清镇市| 青海省| 云林县| 尚义县| 吉木乃县| 杭锦旗| 克东县| 曲阜市| 安溪县| 罗源县| 望江县| 峨边| 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