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年磨一劍,百年上海老市府大樓更名煥新回歸,會成下一個打卡地嗎?

外灘·老市府全景。上海市黃浦區 供圖
歷經10年打磨,作為外灘第二立面更新改造先行啟動項目,老市府大樓已完成更新改造,并面向全球招商。

外灘·老市府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上海市黃浦區 供圖
坐落于江西中路、河南中路、福州路、漢口路之間的老市府大樓,始建于1914年,直至1922年竣工,在上海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抗戰前,大樓為上海公共租界的權力中心——工部局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一度設于該大樓內。新中國成立第二天,上海第一面五星紅旗在此升起。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在此做過演講。1989年,大樓被列為上海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筑和市文物保護單位。

老市府大樓歷史圖片。上海市黃浦區 供圖
老市府大樓曾是遠東最杰出的羅馬式建筑之一,被譽為“遠東第一圍合式建筑”,于百年間歷經沉浮。2015年初,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正式啟動,老市府大樓為項目核心建筑;2019年10月9日,老樓修繕開工;2020年9月,項目全面開工;2023年4月,大樓實現百年圍合;2024年5月,項目完成工程建設,進入招商階段。項目參與各方經過近10年努力,實現了整個街坊的“重現風貌、重塑功能”。
5月17日下午,外灘·老市府品牌揭幕儀式暨全球招商品鑒會在老市府大樓內舉行。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項目建設方獲悉,該項目的總體定位為高端現代服務業經典歷史街區,將形成70%辦公、20%文化和10%商業的復合型業態布局。老市府大樓,將以“外灘·老市府”的新名字,重新回歸都市、服務都市。未來,庭院廣場、屋頂露臺、商業文化業態等空間將向市民游客開放。
續寫百年傳奇,補上缺口實現圍合
2014年,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黃浦區政府與上海地產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由黃浦區屬外灘投資集團和上海地產集團所屬地產投資公司合資成立外灘老建筑公司,于2015年正式啟動老市府大樓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也成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項目和外灘第二立面綜合改造率先啟動項目。
項目改造方案由英國著名建筑師David Chipperfield領銜設計,在最大化保留歷史建筑元素和其多年演變、盡可能減少對既有建筑結構干涉的條件下,改善其空間品質,以滿足當下的功能需求。新建的部分延續了歷史建筑設計語言和材料肌理,使整個建筑呈現出和諧、經典、優雅的形象。
2015年,設計方案啟動國際征集;2020年,方案基本定稿。期間,形成方案過程稿近30版。項目團隊注重歷史研究,梳理包括上海城市建設檔案館、英國大英檔案館歷史圖紙檔案及各類歷史記載等在內的歷史資料,編制項目歷史研究報告,以準確把握歷史文脈;注重文保建筑本體勘察,全面采用激光點云掃描整幢大樓,采集精準數據,建立龐大數據庫,以確保設計基準圖紙準確無誤;注重聽取專家意見,引入規劃、建筑、文保、人文領域權威專家及市、區有關管理部門組成專家組,對設計方案進行研討論證和優化完善。
由此,最終的設計方案,為“重現風貌、重塑功能”提供了藍本。
在改造施工中,項目團隊將尊重歷史、科學保護作為主要修繕原則,通過充分的歷史考證和現場分析,優先采用傳統工藝進行修復,同時充分吸取國際先進的理念和技術,處處體現“最小干預”的細節和“科學保護”的理念,顯示出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
比如,為實現修舊如故的效果,在施工之前對原有門、窗、把手、墻面、地板等的色彩、材料、工藝等進行考證研究,然后“一件一策”,選擇合適的工藝、材料,分類、逐件修復;為在原址完好地修繕保護項目庭院內的紅樓,并兼顧整體地下工程實施,采用了先將紅樓移位,待完成原址地下工程施工后、再頂升并移至原位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建設過程中,2023年4月,老市府大樓實現圍合,彌補了這座建筑持續百年的空缺與遺憾。

老市府大樓設計圖 上觀新聞 圖

老市府大樓設計圖實際完成部分 山觀新聞網圖
從工部局大樓原始設計圖可見,大樓是一座四四方方、沒有缺口的圍合式建筑。然而,實際建設過程中,由于一戰爆發、資金和材料短缺、大樓西南角矗立有巡捕房等歷史原因,大樓在1922年竣工時沒有圍合,西南角留下了一處缺口,此后百年間亦未能補全。

此前,缺口呈現“L”形 上觀新聞 圖
本次更新改造遵循其原始設計理念,將這一缺口補上,使大樓實現了歷史性圍合,成為一座完整、和諧的環形建筑。
此外,原本在老市府大樓的庭院中有一座禮堂,2003年,空置中的禮堂毀于一場大火。在本次更新中,項目建設方在禮堂舊址打造了一座全新的禮堂,并希望將其打造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音樂殿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項目建設中,黃浦區把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將老市府大樓內原陳毅市長辦公室及相鄰建筑空間設置為“建設人民的城市——陳毅市長辦公地舊址主題展”,重新對外開放。

外灘·老市府項目主要建筑包括沿街圍合建筑、庭院紅色建筑、庭院多功能建筑、地下空間等。上海市黃浦區 供圖
將空間共享,更新上海外灘
5月17日下午,外灘·老市府品牌標識正式揭幕。其創作靈感來源于老市府大樓標志性視角造型,融合新古典主義和折中主義風格,用線條勾勒出老市府建筑的經典外觀,保留了建筑本身的歷史感和藝術感,同時昭示著一個全新上海地標的誕生。

5月17日下午,外灘·老市府品牌標識正式揭幕。上海市黃浦區 供圖
外灘·老市府項目位于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外灘金融集聚帶的核心區域,四面分別為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和漢口路,距離外灘黃浦江約300米,距離南京東路約200米,距離人民廣場1500米,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項目主要建筑包括沿街圍合建筑、庭院紅色建筑、庭院多功能建筑、地下空間等,地上建筑面積約4.2萬平方米,圍合建筑庭院內擁有約3000平方米公共開放市民空間,地下建筑面積約2.6萬平方米,提供約300個停車位。
項目建設方介紹,項目的總體定位為高端現代服務業經典歷史街區,形成70%辦公、20%文化和10%商業的復合型業態布局,打造國際金融辦公服務平臺、中央活動區文化標桿與城市共享公共空間。

庭院內的“紅樓”。澎湃新聞記者 鄒橋 圖
一座紅磚的四層高建筑,被稱為“紅樓”,也有百年歷史。它最早是原工部局衛生處、救火處消防員宿舍樓。
“紅樓”作為修繕保留的歷史建筑,造型經典優雅,可整棟用于商業功能。環形屋頂平臺可作為共享空間,外灘街區風景在此盡收眼底,或將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上海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處亦保留在平臺原址。沿街圍合建筑布局則創造了一個中央庭院空間,可以承載容納日常性和主題式的公共活動,為市民游客休閑娛樂提供新去處。

上海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舊址。澎湃新聞記者 鄒橋 圖
項目辦公主體部分擬引入全球、亞太區域總部辦公企業;文化、商業部分擬引入具有品牌號召力的文化藝術類、格調餐飲類、特色零售類品牌客戶,同時通過公共空間與公共功能的激活,使項目成為地標性城市目的地。

內部廣場。澎湃新聞記者 鄒橋 圖
澎湃新聞記者從黃浦區獲悉,外灘第二立面更新改造正在加快推進中。外灘第二立面為外灘第一立面建筑后排、西至河南中路、北至南蘇州路、南至延安東路的非臨江區域,面積約有51公頃,涉及27個街坊,矗立著約141幢風格迥異、歷史悠久的老大樓。外灘第二立面城市更新的核心主題是延續歷史文脈、保護歷史建筑、重現歷史風貌;在區域上要實現從單線街道到成片街區的轉變,讓街區可漫步;在單體上要實現從危樓舊宇到向史而新的轉變,讓建筑可閱讀;功能上要實現從無序混雜到有機復合的轉變,使城市有溫度。
未來,黃浦區將通過煥新外灘形象,合創城市中心,打造上海最具標志性的世界級金融文化中央活動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