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喜提世界大運會的成都,離奧運和世界杯有多遠
文丨西部君
恭喜成都,拿下202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主辦權。
大運會素有“小奧運”之稱。杭州是2022亞運會的主辦城市,事實上論賽事規格和國際化程度,大運會比亞運會還要高。
目前為止,中國內地一共有三座城市舉辦過大運會:2001年第21屆北京夏季大運會,2009年第24屆哈爾濱冬季大運會,2011年第26屆深圳夏季大運會。
正如亞運會從北京、廣州到杭州,大運會舉辦城市的交接,同樣遵循著一線城市到新一線城市、沿海到內陸的遷移路線。

一線城市的功能逐步轉移,新一線城市在大型展會、體育賽事等方面,獲得了越來越多亮相世界的機會,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
成都此前曾明確提出,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賽事名城,以及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國際會展之都于一體的“三城三都”。
上述目標提出不久,申辦成功的首個世界級綜合性運動會,就是有“小奧運”之稱的世界大運會,可謂來了個開門紅。
在可以遇見三年時間內,成都的城市形象和市政建設,將再次升級。除了體育產業外,配套的基礎設施投資,將為成都經濟釋放一大波紅利。
01 為什么是成都
申辦大型國際賽事,往往有著經濟實力的基本門檻。
辦大運會不只是要建場館,對道路、交通、通信、餐飲等各領域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以及臨時調度、應急體系等軟實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放眼全國,很多三四線城市可能都拿得出建館辦賽的錢,但未必能消化基礎設施升級所需要的各項投資,包括賽后場館的運營費用,至少這筆賬算起來不劃算,效益太低。

在問及為什么選擇成都時,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席奧萊格?馬特欽提到,“成都是一座發展非??焖俚某鞘小?。
的確,成都這兩年的發展有目共睹,無論是搶人大戰還是城市營銷,都是基于經濟硬實力的增長——自2001年以來,成都的生產總值從1492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3890億,增幅達到830.9%,位居全國前列。
作為經濟總量省會排第二、全國排第八的城市,在這兩年火起來的新一線城市概念中,成都被排在榜首位置。
此外成都雖然身處內陸,但作為西部的交通樞紐之一,有著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

西部君昨日在《到杭州搶人,成都憑什么》中提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年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成為中國內地繼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云機場之后第四個邁上5000萬臺階的機場。
目前為止,成都的國際航線數量超過百條,排在西部第一。天府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將在大運會召開前的2020年底左右完工投用,屆時也會為世界各地的參賽者和媒體觀光團提供便捷的交通。
舉辦大型體育賽事,體育產業和氛圍得有一定的基礎。成都在這方面向來都不差。2017年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189.83億元,GDP占比在1.37%,高于全國1%左右的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的成都,一共舉辦了國際網聯青少年巡回賽、鐵人三項世界杯賽、“熊貓杯”國際青年足球錦標賽、國際乒聯世界巡回賽中國公開賽等近二十項國際賽事,有足夠的賽會經驗。
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成都都具備舉辦大型賽事的家底。大運會主辦權花落成都,也是對發展水平的最大認可。
02 大型賽會的紅利到頭了嗎?
自2008年奧運會之后,亞運會、大運會等各類體育賽事,開始移師中國內地城市,而且隨著賽會下沉,很多二三線城市也開始在世界舞臺上露臉。
2012年年底,深圳大運會財務收支及場館建設審計結果公布:
截至2012年9月30日,為舉辦大運會投入的資金共計139.96億元。資金來源包括深圳市及所轄各區財政110.65億元,大運會執行局組織的市場開發、門票銷售及捐贈等收入12.17億元,企業資金投入17.14億元。資金安排用于大運會運行與保障支出44.90億元,場館建設支出75.20億元,配套項目支出19.86億元。
與139.96億的投入資金對應的是,截止審計時,大運會收入合計12.17億。也就是說,虧損額度超過一百多億。
由此也引發了一些爭議——鑒于場館建設等投資龐大、回收期長、回報率低,舉辦大型體育競賽到底值不值?
如果只算直接賬,幾乎任何大型賽事都逃不掉虧損局面。而且,新建的場館除非撂荒在那里閑置浪費,否則運營成本也是不菲開支。比如2008年后,鳥巢每年的運營成本就過億。
為什么各大城市還會競相爭奪主辦資格?
除了形象宣傳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是地方加大基建投資力度、升級基礎設施的重要契機,其間接經濟收益,對GDP的拉動相當明顯。包括城市形象的宣傳,對就業的貢獻,很難直接量化。
以深圳為例。在拿下大運會的主辦權后,深圳開始了地鐵大建設,2007年5條地鐵線同時開工,僅用4年半的時間,地鐵通車里程就從原有的22公里增加到178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運會舉辦前,深圳關內關外高度分隔,連打出租車都分“紅的”和“綠的”。
不過,隨著大運中心以及一批重要場館在關外的龍崗拔地而起,地價升值,交通、路網等一體化提速,這種分割的狀況才得到實質性改變。
有研究測算顯示,大運會配套的基礎設施投資,對深圳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是4.623%,影響率是4.418%,所以說虧百億并不恰當。

當然大型體育競賽的邊際效應,會隨著舉辦次數遞減,這也是國家疏解一線城市功能,將機會留給二線城市的重要原因。
對成都這樣的內地城市來說,首次舉辦大運會,市容和城建升級,紅利可以充分釋放。
不出意外,它會開啟一個新的基建小高潮,地鐵建設提速,未來三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將維持可觀的增長,為經濟提供基礎保障。
此外,規劃面積約86平方公里、超倫敦奧運會場館設施總規模的天府奧體城,作為打造國際賽事名城的重點項目之一,一旦有大運會的加持,它也會成為成都東進的重要抓手。
03 成都準備好了嗎
成都喜提大運會,說明“三城三都”的口號,的確不是白喊的。
事實上,僅僅體育產業一項,成都的野心是在2025年達到1000億元產值。此前官方人士還曾提到,“奧運會是方向,不管最終能否承辦,我們要有承辦奧運會的能力?!?/p>
不只是奧運,此前在申辦2018年世預賽時,成都一度將目標瞄準2026年世界杯。辦奧運、辦世界杯,盡管目標很遙遠,但都是可以憧憬的理想。
對劍指西部對外開放門戶的成都來說,就該有如此星辰大海的野心。

當然也得看到,舉辦大型賽事能拉動經濟增長,對城市的服務能力也是很大的挑戰。大量人口在短時間聚集,城市運轉體系在競賽期間臨時改變,對本地人來說,也意味著生活不便。
而且如前所述,大型場館的運營,在后期往往是巨大的難題。即便在建設期間,對地方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地產行業的拉動效應,也不能當做一種常態化的支撐。
資金大量涌入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對其他需要補短板的民生領域投資,某種程度上也會形成擠出效應。

另一方面,此次從拿下主辦權到距離開賽,只有短短兩年多,籌備周期可謂相當短。在硬件建設層面,比如場館、道路、綠化等,需要短期內上馬大量項目;在城市形象和市容市貌等軟件層面的升級,同樣離不開大量臨時性措施。
這些都可能對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擾。在籌備大運會的攻堅時期,需要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不管怎么說,喜提大運會的成都,將在新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間的競爭中,擁有新的籌碼。但它能否轉化為長期性利好,仍然是很大的考驗。
成都一定要做好準備。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