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兄弟倆跨省包千畝黃河灘地種蓮菜:兩年沖走百萬元


張鐵廠是陜西西安人,1969年出生,長得人如其名,不但身材魁梧,性格也豪爽大方。“我出生的時候,父親正在西安鋼鐵廠當合同工,那時候工人是老大哥,都覺得很驕傲,所以就給我起了這個名字。”張鐵廠哈哈笑著介紹自己。2016年,張鐵廠跟著自己的妹夫來到山西永濟,承包了緊鄰黃河的兩千多畝灘地,用來種植蓮菜,至今已整整兩年。圖為2018年7月航拍的千畝蓮菜地。

張鐵廠的妹夫叫曹永剛,今年45歲,從小就跟著家人在西安草灘種蓮菜,后來當了四年兵,復員后在當地做與建筑行業相關的工作,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因建筑行業要錢難、回款慢,于是決定改行。“這幾年西安城市發展特別快,我們家里的地都被征了,根本找不到大面積的地可以用,后來聽說山西這邊的灘地多,我們就來了。我負責投資,他負責管理,就這么干了起來。”圖為曹永剛和張鐵廠商量蓮菜采收和銷售的事。

曹永剛第一年投資了600萬,包括每畝300元的租金、土地整理、道路整修、種子和機械的投入、人工費等等,第二年又對田間的道路進行了修整,又投入了200萬,兩年下來合計投入了800萬元。曹永剛認為,種蓮菜和搞建筑相比,“省事、不求人,你來買菜,給錢拉走就行,兩不相欠。”雖然存在風險,但只要菜種的好,客戶固定,若在十年的租期內有幾年價格好,肯定是有的賺。

張鐵廠介紹,因為剛開始對這里的情況不太熟悉,第一年夏天就遇到黃河漲水,一下子把幾百畝地沖沒了,加上菜價也不行,直接賠了二百多萬。今年又被沖了300畝,好在蓮菜投資主要在第一年,只是對被水淹的道路做了修復,加上今年菜價比去年高,預計可以勉強維持。圖為11月11日拍攝的被黃河水沖掉的蓮菜地。

“我有倆孩子,都已經參加工作,家里沒啥惦記的,所以這兩年我除了過年幾乎沒回過家,天天在地里轉,對這里太熟悉了。”張鐵廠拿起一根剛采挖出來的蓮菜邊檢查品質邊說,“一年里,如果在春節前把菜都挖完了,那么第二年會有三個月左右的空閑期,否則幾乎沒閑的時候。開春前清桿、開春后上水,到了夏天要除草、施肥,入冬開始采挖,你根本閑不下來。好在這塊地土質不錯,菜的品質比其他地方高,價格高一點。”

因為種植面積大,蓮菜的日常管理全部需要雇人來做,每動一步都需要錢。山西當地農民對蓮菜種植不熟,日常割草、施肥、采挖的用工,張鐵廠都是從河對岸請來的,由于路途遠,付出的工錢相對也高。圖為夏天,張鐵廠雇傭的工人在蓮菜池里拋灑肥料。

入冬以后,成熟的蓮菜開始采挖。由于今年的蓮菜價格相比去年同期稍高,張鐵廠和妹夫想趕在春節前把兩千畝全部打出來,于是從河對岸雇了幾十個人。“最多的時候雇了50人, 25臺機器在不同的池子里一起打,平均每天出五萬斤菜,發出5車貨。” 張鐵廠說。圖為12月5日,打菜的工人冒著雪花將剛打出的新鮮蓮菜稱重裝車。

打蓮菜的工費是依照挖出的蓮菜重量計算,打一斤支付3毛錢。按照每天出菜5萬斤核算,每一天張鐵廠都要支出去1.5萬元的打菜勞務費,這還不算25臺柴油機的油費。“除了打菜的人,還有十幾個負責選菜、裝菜的人,可以說一天的費用基本上在2萬塊錢以上。”圖為12月9日,兩名工人將打菜工人打出的蓮菜挑選出來。

“去年1塊錢一斤,今年高一點,最初是一塊四,目前是一塊六,我們的品質好一些,能賣到一塊七。” 張鐵廠說他算了一筆賬,如果除掉人工成本,只要每斤凈掙七八毛錢就不賠了,這是盈虧平衡點,要是凈掙一塊錢, 就肯定能掙錢。“盈利不盈利,現在關鍵看市場行情,要是趕上四年前每斤3塊5的行情,一年估計就把投資全部掙回來了,若行情不好,那就難說了。”

據了解,張鐵廠兄弟倆今年收獲的蓮菜因為個體大、品質好、口感甜脆,主要銷往了四川。“那邊就要大個的菜,越大越好,主要用于吃火鍋,目前六個販子都是往成都走。小點的菜往寶雞、西寧那邊。”張鐵廠說,最近是忙得腳不離地,每天他要不停地開著車在各個打菜點轉,督促打菜速度,同時還要盯著人稱重、裝車,每天要忙到晚上7點左右才能吃上飯。

“我和妹夫就是農民,沒啥技術,還是覺得從地里找錢心里不慌。雖然去年賠了,但從今年的情況看,蓮菜的價格有點往上走的趨勢,只要后幾年不出現大跌,只要不出現特別大的汛情,把地再沖掉,還是有信心的。”此時,兩桿打菜的水槍噴出的水霧在空中突然形成一道彩虹,在冬日的藍天下顯得美麗又壯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