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榴蓮剛自由,荔枝又吃不起了?300噸“凍眠荔枝”來救市
“榴蓮一斤跌破10元!”
“荔枝又漲到70一斤了!”
近幾天的熱搜上,人們的“水果自由”被反復“玩弄”,隨著國產榴蓮即將上市,剛迎來了“榴蓮自由”,卻又被通知荔枝變成了吃不起的樣子。
8日,“廣東300噸凍眠10個月荔枝解凍上市”成為熱點話題,引起網友的即列討論。
“凍眠荔枝”是個啥?應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同時,能否保持新鮮健康?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科技是農產品品牌的底層邏輯,科技給農產品帶來產量的穩定和風味的提升。“凍眠荔枝”使用農業科技延長了農產品的品質和風味的保持,未來,這樣的尖端技術是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開拓利潤空間以及品牌創意的優質基礎。
榴蓮100元3個,荔枝70一斤
“二三十塊一斤還可以,以前金枕榴蓮能賣到五十多塊一斤。”“花一百塊錢給孩子買了一整顆,感覺快實現‘榴蓮自由’了吧。”……進入5月份,水果“頂流”榴蓮的價格一路走低,吸引不少消費者挑選購買。
人民網《財米油鹽》欄目在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及市區內多家水果店實地走訪了解到,金枕榴蓮和干堯榴蓮是目前市場主要熱銷的榴蓮品種,零售價格集中在每斤20元至30元不等。
多位水果商家表示,5月份榴蓮集中成熟上市,市場供應充足導致價格下降是主要原因。根據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行情,近一個月以來,榴蓮價格經歷顯著下滑,市場呈現“跳崖式下跌”態勢,價格波動頻繁,甚至出現“一天跌出好幾個價”的現象。
根據預測,榴蓮價格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未來一周內市場將見分曉。目前泰國金枕榴蓮的批發價格已從先前的35元/斤降至25元/斤,單顆榴蓮的價格平均降低了四五十元,而產自越南的榴蓮價格更為親民。尤其是價格低廉的榴蓮品種多為巴掌榴蓮,商家常以個為單位進行銷售,甚至通過促銷活動,100元能買3個。
然而,“水果自由”來得快去得也快,由于今年春季廣東的極端天氣頻發,降水過多導致廣東荔枝大范圍減產。廣西荔枝的產量也受到影響,有果農表示,今年的荔枝產量預計只有去年的5%左右,尤其是桂味荔枝基本絕收。據報道,今年全國荔枝總產量預計為178萬噸,比去年減產45.94%。
而由于減產,今年廣西本地荔枝的價格預期將普遍上漲。有水果批發檔主提到,桂味荔枝的價格可能會出現“一果難求”的情況,預計價格將會顯著上漲。例如,妃子笑荔枝現在的產地訂貨價格為8元左右,而去年的價格則在4-5元之間,桂味荔枝的價格預計將從去年的3元左右一斤上漲到25-30元/斤,顯示出價格的上升趨勢。
央視三農主持人郭嘉寧發微博,分九點系統梳理了今年全國荔枝的情況,結論是:吃還是有的吃,但恐怕,今年只能日啖150顆了。
“荔枝減產,必然會影響荔枝價格,尤其是優勢品種的價格。”廣西荔枝龍眼創新團隊育種和栽培崗位專家、園藝所荔枝龍眼研究室主任秦獻泉表示,4月份上市的特早熟品種、早熟品種,如桂早荔、妃子笑,地頭均價30~40元/公斤。目前在市場上出現的早熟品種荔枝主要來自海南等地,廣西早熟品種三月紅等相比往年推遲一個星期左右,預計下周上市。5月中下旬,白糖罌、無核荔枝和紫娘喜等荔枝品種上市后,價格預期高漲。
一顆“穿越”的荔枝
每逢“荔枝大年”,“果多必賤、果賤傷農”幾成定律。遭遇“小年”,荔枝就會減產失收、漲聲一片。難道荔枝真的沒機會“逆天改命”嗎?
然而,荔枝保鮮之難,像是早就刻在了它的基因里。漢代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稱荔枝為“離支”,取的就是離開植株不能長存之意。唐代的白居易更寫道,“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現在,荔枝液氮冷鮮技術歷經5年科研攻關,成功從實驗室走向田野,勢必會助力荔枝產業有效克服“大小年”供需失衡的問題。新技術將起到“時間換空間”的效果,一改產業發展依賴鮮果的局面,讓廣東荔枝的銷售半徑遠一些、再遠一些。
其實,去年就有廣東團隊推出了“凍眠荔枝”。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曹庸團隊經過5年的研究,攻克荔枝液氮冷鮮技術,聯合廣州鮮匯冷凍技術有限公司生產了180噸“凍眠荔枝”,實現產值500多萬元,2024年預估產值超2000萬元。
曹庸介紹,整個凍眠過程,要經過十幾個步驟,荔枝在從-120℃~-90℃的溫度速凍,會形成相對較小的冰晶,在真空包裝中隔絕氧氣等,復色復脆保持顏色和口感……解凍后,經過專業儀器監測,以及色澤、口感、品質、形態等方面的綜合評定,還原度達到新鮮荔枝的90%以上。
曹庸解釋,凍眠技術與大家經常聽說的冷凍精子、卵子原理是一樣的,特別是在家畜配種產業中,已經得到了廣泛地應用。荔枝含水量高,液氮凍眠難度大,成功攻克后可推廣至其他果蔬。“凍眠荔枝市場非常廣闊,與其類似的貓山王榴蓮,可以達到上千億元的消費量級。”
近年來,廣東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應對市場變化的“打法”,逐步實現以大數據精準控制上市節奏、精準對接銷售市場。聽大數據的,跟大市場走,廣東荔枝的“底氣”越來越足。
“凍眠”,科技還是“狠活”?
有的網友歡呼一年四季、天南地北均可品嘗到美味荔枝,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在詢問“凍眠”到底是什么高科技?能讓荔枝保存一年仍新鮮如初的技術原理是什么?
針對上述網友關注的熱點問題,9日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員程麗娜,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

荔枝保存十個月之久仍新鮮如初,這項“凍眠”技術原理是什么?
程麗娜表示,主要采用了浸漬速凍技術。此項技術核心要點是,對新鮮采摘的荔枝立即進行快速預冷、減菌、精準包裝、速凍鎖鮮和凍藏保鮮等集成技術和手段處理,環環相扣,最大程度保護荔枝的細胞組織,使其能夠實現周年儲存。
她談到,事實上,速凍技術已經研究了很多年,應用于各類水果中,比如大家常見的莓類水果、芒果、榴蓮等。但荔枝凍眠技術是針對荔枝特有屬性研發的,例如品種、果殼、果肉等特性,需要保持荔枝色澤、風味、口感、營養等。“在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的長期支持下,我們不斷進行技術攻關,從去年開始,針對荔枝產業應用需求,進行了技術轉化。”程麗娜表示,實踐證明,荔枝凍眠保鮮技術,是非常可行的。
“凍眠”荔枝是否添加防腐劑?
程麗娜回應強調稱:“無需用到防腐劑,沒有任何額外化學添加劑、食品添加劑,主要是運用物理手段進行鎖鮮處理。”她說,運用“凍眠”技術儲存的荔枝,保質期能達一年之久,且解凍食用時,仍然能像新鮮采摘時的那樣“一口爆汁”,不會像傳統急凍方法那樣,“解凍后會化出一攤水”,損失食品原有的水分和口味。
經過檢測,“凍眠”荔枝解凍食用時,色香味能維持原來的八九成,而且商家在出售時會有明顯的“凍眠”食品的標識,包裝袋上會標注生產上市日期,目前“凍眠”荔枝的保質期一般標注為一年。
而且,并非所有荔枝均能“凍眠”
“技術研發的初衷,就是延長荔枝保鮮時間,進而延長荔枝產業鏈,滿足市場需求為主要目的。(這項技術)使保存期僅有三五天的荔枝,能保存得更久,到達非產區的消費者手里。產業有需求,市場有需求,才會有運用。”程麗娜說。
程麗娜談到,“凍眠”荔枝對荔枝品種也有一定要求,此次上市的“凍眠”荔枝產品是從化的井崗紅糯荔枝。“荔枝的品種多達上百種,不同品種有不同的適凍特性。有的品種適合‘凍眠’,但有的品種不適合。”
程麗娜表示,冷凍是一種有效的保藏方式,但傳統冷凍方式存在凍結速率慢、傳熱系數低、形成的冰晶量少而粗大等缺點,導致凍品品質較差。她舉例說:“如用冰箱等傳統機械速凍時,速率慢,形成的冰晶粗大,容易刺破凍品細胞結構,從而導致水分流失。消費者直接感受是汁液流失,凍品結構軟塌。”
“荔枝是高糖高水分的結構,它對速凍速率的要求會比其他一些低糖低水分結構的水果更高一些。”程麗娜表示,“荔枝凍眠”鎖鮮技術,與其他速凍方法相比,優勢是凍結速度快,凍結時間短,可獲得高質量的產品。因為速凍過程中,形成的冰晶尺寸細小且均勻分布,能夠保護凍品品質,解凍后食用時,能保持原有的脆度、彈性,水分、營養成分流失少,“吃起來仍能一口爆汁”。并且“凍眠”荔枝的包裝也不是普通的真空包裝,包裝材料需要能隔氧、高傳導性、耐低溫、耐刺等。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要堅定信心高舉農業科技的旗幟,不做“科技黑”,加強對消費者的科普教育,提升市場對高科技、高品質水果的接受度,才能全面提升農業產業鏈的價值。
在科技加持下,去年廣東荔枝歷史上首次實現冬季上市、周年鮮銷,首批產品為廣東荔枝產業帶來超1億元收益,受到東北、華北、華東等全國各地消費者的熱烈歡迎。
據介紹,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積極推動“荔枝超低溫凍眠鎖鮮技術”轉化推廣,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實現產業化應用。目前已支持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州市從化華隆果菜保鮮公司等單位,在廣州從化區建立了1條現代化的凍眠荔枝生產線。
“我們將進一步推廣應用廣東原創的荔枝保鮮技術,繼續推動荔枝精深加工,延長相關產業鏈。”梁勤儒表示,“今年,在條件成熟的前提下,廣東力爭擴大產能,用新技術保存2000噸荔枝,讓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得上,同時為解決‘果賤傷農’等產業難題提供科技方案。”
參考資料:
[1] 上觀新聞:價格大“跳水”!“榴蓮自由”要來了嗎?
{2] 禾木報告:多個荔枝產地大量減產,今年荔枝會大漲價嗎?還能實現“荔枝自由”嗎?
[3]羊城晚報:“凍眠”十月,荔枝仍能“一口爆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