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走近零碳|上海化工區調研:企業減排看效益,園區須加強統籌

澎湃新聞與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走近零碳”聯合課題組
2024-05-15 09:11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化工行業是六大高耗能行業之一。如何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并兼顧經濟效益,化工行業需探索出一條平衡發展之路。

·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上海化工區內的賽科、上海氯堿、科思創3家企業發現,化工行業降碳,不應僅靠政策鼓勵與社會責任,還應與企業的實際利益與業務發展綁定,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循環經濟,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

賽科位于上海化工區的光伏發電設施。    來源:賽科供圖

化工行業覆蓋生產、生活諸多領域,化工企業既是能源消耗大戶,又是碳排放大戶,是六大高耗能行業(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電力)之一。研究顯示,2021年,中國石化行業總的能源消耗約為1.95億噸標準煤,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45億噸,占中國當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左右。

據測算,盡管化工行業整體碳排總量不高,但單位排放強度較高,面臨低碳發展挑戰。化工行業如何在確保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探索出一條綠色低碳轉型之路?

2024年3月底4月初,澎湃新聞與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走近零碳”聯合課題組多次走進上海化學工業區(以下簡稱“上海化工區”)展開調研。該園區是國家首批“綠色化工園區”,同時也在推進建設“上海化工區綠色低碳示范園”

課題組調研賽科、上海氯堿、科思創3家企業位于上海化工區的工廠后發現,化工行業耗電量較大,且受行業特殊性影響,化工園區、化工企業建設光伏的潛力極其有限,占整體用電量比例較小。化工企業對綠電采購需求較大,且需長期穩定的綠電供應,目前存在機制與設施的雙重挑戰。循環經濟對化工行業降碳至關重要,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共享和原料產品互通有利于低碳生產。

此外,業務層面對產品碳足跡的需求帶來降碳動力。數字化碳管理已被企業提上議程。

如何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與清潔化

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大型分布式光伏發電設施。來源:科思創供圖

首先,化工企業通過優化能源結構,可提升整體能源效率,讓用能清潔化,實現節能降碳。

賽科是由中石化(15%)、上海石化(20%)、高橋石化(15%)、英力士(50%)出資成立的中外合資公司,主要生產石化產品。該公司的能源消耗主要以化石燃料為主,約占75%,其余為電力和外購蒸汽。為了節能降碳,公司通過增加外購蒸汽,減少自身蒸汽生產,進而減少燃料消耗。因為相較而言,發電廠效率更高,通過向周邊有需求的企業集中供熱,可產生規模效益。

其次,除了對核心裝備進行技術改造降低能耗外,購買綠電以實現能源清潔化,幾乎是化工企業的必選路徑。

賽科也通過采購綠電發展清潔能源,2024年計劃采購綠電約占整體用電量的10%,或將減少約5萬噸碳排放量。科思創目前是上海綠電消納最多的外企,是中國首批跨省綠電交易企業,主要消納來自西北、華北地區的綠電。科思創上海基地2023年超過40%的電量來自綠電,減碳量16萬噸。

從對綠電的需求量上看,上海氯堿的需求尤為突出。在氯堿行業,電不僅是能源,還是主要原料。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華勝化工分公司過程工藝安全副總工程師俞昉介紹,從生產工藝看,上海氯堿的核心裝備主要是電解槽,通過鹽水電解生產燒堿和氯氣。企業的能源結構以電力為主,占比超90%。天然氣、蒸汽占比合計約10%,能源結構相對穩定。2023 年,上海氯堿購買了約1.099億度綠電,占整體用電量的6%,2024年計劃將該比例提高到15%。

最后,在光伏安裝方面,化工企業也是“應裝盡裝”。但與整體用電量相比,杯水車薪,且提升空間不大。

原因在于,光伏對建設面積要求較高,且化工工廠有嚴格安全要求,能夠有效利用光伏的空間較少。上海氯堿目前在辦公樓、倉庫屋頂建設了光伏發電項目,但發電量僅占整體用電的1%,主要供辦公用電。科思創在化工園區內建有最大光伏項目,年發電量650萬度,這個電量也不到企業全年整體用電量的1%。

園區內上下游企業如何實現循環經濟

賽科廠區SAR脫硫脫硝裝置,在園區實現了循環經濟。 來源:賽科供圖

“沒有真正的固廢,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賽科環保管理人員說。如果固廢可作為其他廠商的原料,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循環經濟,就有利于減污降碳。在上海化工區,企業之間的產業關聯度超過80%,初步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原料產品互通的低碳生產模式。

賽科的硫酸回收裝置就是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該裝置用來處理丙烯腈裝置的硫酸銨和三菱化學甲基丙烯酸甲酯裝置產生的廢酸,生產濃硫酸和發煙硫酸,再返回裝置循環使用,就做到了化工廢料的循環使用。

上海氯堿利用副產品氫氣驅動鍋爐生產蒸汽,實現原料低碳化,也在生產中對碳進行回收利用。“有些碳的產生不可避免。不能一直堵,還要疏。”俞昉談到,企業正通過開發和研究固碳產品、低碳產品,將回收的二氧化碳變成聚碳酸酯類、聚碳類產品。不過,盡管這類產品可實現盈利,但離工業化尚有距離。

從產業鏈看,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80%的碳排放來自價值鏈上下游,其中購買的原材料占比超過七成,降碳挑戰更大。其余20%的碳排放來自生產基地的直接、間接的能源排放,電能和蒸汽的能源消耗占比最大。

在上海化工區,科思創處于價值鏈下游,是眾多原材料的使用者,可推動上游綠色化,實現價值鏈共同降碳。2022年7月,科思創聯合園區企業共同成立聯合工作小組,推動園區低碳一體化。“我們是倡議者,主動走進化工區,敲開了產業鏈協同減碳的大門。”科思創亞太區HSEQ總監、上海一體化基地氣候中性項目負責人吉文斌博士說。企業與園區的價值攜手頗有意義。

推動全價值鏈轉型,帶動供應商減少能源消耗,實現原材料替代,提高能源回收率,推動一次能源生產轉型等,這些是科思創在做的探索。

企業降碳有哪些動力?

上海氯堿公司廠房內的燒堿裝置。 來源:上海氯堿供圖

調研企業反映,綠色低碳的投資回報不高,甚至沒有。即使有政策鼓勵,若不是強制執行,企業也很難有動力踐行綠色低碳。因為,降碳舉措不僅會增加固定投資,還會增加每年的操作費、維護費。那么,化工行業降碳要如何推動?企業有沒有動力?

一方面,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實現企業降本增效以及長期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化工企業要做好降碳工作的動力。

作為上市公司,同時又是國有企業,上海氯堿比較看重每年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環保節約”在每年的報告中都會重點闡釋。企業認為,降碳也是節能,事關未來生存發展,因此倡導員工提出“合理化建議”。這一長效機制不僅針對綠色低碳領域,還涉及安全生產、降本增效、降低能耗等方面。一些建議價值較高,具有可操作性,評估論證后可實施,增強了員工參與企業發展的積極性,有利于企業開展降本增效、生產經營和安全環保工作。

科思創的降碳動力,更多是來自為長期發展而提前布局。該企業認為,綠色低碳是未來趨勢,如果搶占先機,就能在市場上擁有核心競爭力。此外,科思創也將企業降碳目標與員工績效考核掛鉤,激發個人動力。

在全球層面,科思創以2021年的范圍3溫室氣體排放為基準,計劃2035年減少 30%的范圍3排放,2050年實現 100% 的氣候中性(溫室氣體排放凈額為零)。在該戰略目標下,集團每年以企業為考核單位推進落實,將員工年度獎金的四分之一與碳排放量掛鉤,只有所在企業完成降碳目標,個人才能獲得相應獎金。2016年至2020年,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工藝能效提升25%,相當于降碳120萬噸;2009年至2023年,實現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4%。該基地占上海化工區總產值的16%,能耗僅占4%。

另一方面,數字化碳管理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依據,帶來業務層面的動力。企業自建數字化碳管理平臺不僅滿足客戶的產品碳足跡需求,也為企業后續碳資產交易做好鋪墊。化工行業與很多行業的碳足跡高度相關。約95%的工業產品需要化工產品作為原輔料。

課題組調研的三家企業,都在以數字化的形式推動碳管理平臺建設

賽科正在開發碳足跡管理的雙碳云數據平臺,收集產品在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數據。該系統自2022年運行,極大提升了碳數據收集統計效率。此外,賽科有很多客戶是外企,非常重視綠色低碳,期待未來有低碳甚至零碳產品。“國內市場這方面比較欠缺,如果我們能滿足客戶需求并提供產品碳足跡信息,就能在生產經營中贏得先機,這將直接為發展綠色低碳帶來動力。”賽科環保管理人員說。

據了解,上海氯堿2020年也開始實施數字化碳管理。自2023年起,企業委托第三方對主要產品的碳足跡進行核查及認證,不僅為應對歐盟“碳關稅”,也因生產鏈下游歐洲企業對生產原料的碳足跡有需求。

科思創早在2015年就建立了數字化能源管理系統,目前正在建設產品碳足跡數字化碳管理平臺,以實現產品生命周期評價(LCA),逐步為客戶提供成品數據,該平臺計劃2024年12月上線。

化工行業的降碳難題

“化工也許是導致氣候問題的部分原因,但一定是能提供氣候問題最佳解決方案的行業之一。”科思創全球高級副總裁、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總經理陳耘博士說。不過,化工行業降碳依然困難重重。

一是難在技術有局限。化工行業碳排放量相對較高,但也有著降碳的技術優勢,理應作為碳排放治理的先行者。降碳存在待攻克的難點,要靠技術開發和應用創新,需不斷研究和開發新工藝路線,跟蹤前沿新技術的發展。

碳排放治理主要有源頭治理、運營管理、末端治理三大途徑。其中,源頭治理是關鍵,末端治理最困難,相關技術更需產業政策支持,以及在企業、園區的聯動中取得應用。上海氯堿安全環保部環保主管助理祝青青認為,做好源頭管控,才能減少末端污染,即通過優化工藝、更新設備,實現減少能耗、降低環境污染。末端治理成本高、效果差,先要在源頭上解決技術問題,降低碳排放。

二是難在綠電采購。企業通過自身技術改造等可節能降碳,循環經濟項目也能產生經濟效益,而真正的挑戰在于外購能源。比如,企業采購綠電時,既要確保有足夠且穩定的供應量,還要能承受或傳導綠色溢價。

“關鍵挑戰是,我們能不能拿到這么多綠電。這與政策有關,主要是綠電的可用性及結算問題。”陳耘談到。事實上,盡管企業簽了綠電長期協議,但未必能真正履約,難以保證綠電的穩定供應。這不僅與城市能耗指標有關,也受綠電輸送通道限制。以上海為例,受政策機制和物理通道影響,真正能用的綠電資源有限。

三是難在降碳與減污存在矛盾。某些情況下,降碳與減污還存在矛盾。比如,為處理污染物,一年可能要燃燒幾百公斤活性炭,增加了碳排放。此外,投資減污新技術存在一定風險,可能既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又沒有經濟效益。技術供應商良莠不齊,企業難以甄別和選擇。

四是難在政策不夠細,缺乏公平考慮。政策制定需考慮化工行業的特點和痛點。綠色低碳的項目補貼需更為多樣化,并加大低碳產品、零碳產品開發的優惠獎勵力度,讓企業在成本投入后獲得更好的收益。

比如,上海氯堿談到,企業消耗能源生產氫氣,供氣體企業精制提純,再供下游企業使用。盡管上海氯堿承擔了生產氫氣的能耗成本,這部分卻僅能抵扣綜合能耗,而無法抵扣相應碳排放。

另外,要避免“鞭打快牛”。綠色低碳發展好的企業,降碳空間小、難度大。科思創集團的降碳目標與中國“雙碳”目標存在時間差,綠電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及時跟上企業綠色低碳發展進度,給企業造成較大挑戰。

園區與企業須更好協同

如何解決化工行業降碳難題?從調研情況看,需要園區與企業更好地協同合作。

一是園區發揮平臺作用,既要促進企業互相交流,學習、應用最新技術,也要幫助企業對接政府,獲取綠色低碳的優惠政策和獎勵支持;二是分享市場信息,更好對接上下游企業的供需,為副產品尋求更多應用途徑,讓企業更有動力使用節能降碳新技術;三是根據企業的綠電需求,通過集采統一購買綠電,爭取更多綠電的價格優勢和權益,同時解決小企業采購綠電難的問題。

中國已成為最大的化工生產國。2019年中國化工產值達到11980億美元,約占全球的36%。據巴斯夫預測,到2030年左右,中國的化工產值將達到全球的50%。如果中國可以做好化工行業的降碳工作,將對全球氣候貢獻巨大。

“碳排放大戶”化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不應僅靠政策鼓勵與社會責任,還應與企業的實際利益與業務發展綁定。上海化工區的降碳實踐說明,要想兼顧經濟效益,必須從化工行業特性出發,注重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循環經濟實現化工行業的轉型升級。這一過程中,政策制定要切合化工企業實際需求,更離不開園區統籌協調。

[ 本文執筆:谷曉丹;課題負責人:張俊、李顯波;課題統籌協調:田春玲;課題組成員 :谷曉丹、戴躍華、張云偉。感謝上海市經信委、上海節能環保服務業協會對本次調研的幫助 ]

海報設計 白浪

    責任編輯:王昀
    圖片編輯:張同澤
    校對:張亮亮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花莲县| 尼勒克县| 凤城市| 积石山| 青阳县| 黄冈市| 平潭县| 余干县| 潼南县| 博乐市| 新绛县| 金湖县| 乐安县| 襄垣县| 多伦县| 和顺县| 玛纳斯县| 平利县| 大荔县| 榆中县| 双柏县| 普安县| 广元市| 田东县| 南乐县| 塔河县| 安平县| 深水埗区| 德令哈市| 改则县| 信宜市| 永康市| 肥乡县| 措勤县| 平和县| 固安县| 平利县| 宝山区| 平塘县| 平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