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井噴背后,“外國院士”為何有市場?
這幾天,有關“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某某成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成員名錄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國人”的信息在網上傳播,引發了輿論對歐洲自然科學院相關話題的關注。
澎湃新聞查詢發現,“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上此前被指“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國人”的“院士電子百科全書”頁面,5月7-8日一度消失不見;5月9日該頁面再度出現,但少了一些人的名字。
5月8日,針對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現象,中國科協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聲:各部門機構不應為“投機者”捧場站臺。有關部門和機構要注重激濁揚清,著力清理各類“野雞大學”“山寨頭銜”“違規評比”“收費表彰”,避免給任何取巧、鉆營的投機者站臺,更不可向其傾斜資源,為科技工作者營造良好的科研條件和公平的創新環境。
在“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井噴背后,“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等國外院士頭銜也再次引發關注。大眾不禁要問:被質疑花錢可買的國外“水院士”為何有市場?“水院士”的頭銜到底有何用?
“歐洲自然科學院”是不是“山寨機構”?
公開信息顯示,4月21日,歐洲自然科學院新晉院士頒證授勛儀式在北京舉行,此后國內多家學術機構、權威媒體相繼發布了“某某某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消息。
隨之而來的是,社會輿論對“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含金量的質疑,更有人指出“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頭銜花40萬元可買”。
多名高校青年學者告訴澎湃新聞,此前曾收到推薦申報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郵件,而郵件中還提到,“費用方面可在收到院士證書、主席賀信、官網公示后付款”。
其中有學者表示,由于覺得這種“院士”含金量不高,且還要收費,所以其本人并沒有理會這封郵件,也沒有詢問具體收費,“據也收到郵件的同行說,要40萬,也有人說是35萬”。
據紅星新聞報道,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回應表示,歐洲自然科學院的院士資格是不會進行售賣的,也從來沒有收過申請者的費用。“若出于申請者自身原因,需要他人幫助(如翻譯或者整理申請材料等)而產生的費用,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對一些機構所說的“即使沒有博士學歷也沒有任何專利,也可以等待幾個月就以18萬的價格‘包過’”,吳繼華表示“這些是虛假承諾”。
上述報道中,吳繼華還表示,“一個科研工作者,如果他有5篇以上的專著,或者3個以上的國家級專利,有省級的科學進步獎,取得了博士學位證書,有中國教育部批準的高等院校畢業證書,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且無犯罪記錄,只需要找到翻譯公證處將這些材料進行翻譯公證,就可以完全免費獲得我們科學院的院士資格證書,為什么還要花40萬呢?”
對“為何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上‘院士電子百科全書’頁面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成員疑似為中國人”,吳繼華表示,這個名錄并非科學院的院士名錄,而是該科學院管理和經濟部的會員名單。
5月6日澎湃新聞查詢該“百科全書”頁面時發現,其中確有很多名字疑似中國人。記者隨機點擊人名進去,都有照片和文字介紹,其中不少正是國內機構、媒體等宣傳過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
5月7日、8日,澎湃新聞連續多次查詢“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發現,有關“院士電子百科全書”的鏈接和頁面消失不見了。5月9日,“院士電子百科全書”再次出現在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官網上,但記者對比發現,名單中有部分疑似中國人的人名不見了。

5月7日,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首頁無“院士電子百科全書”相關信息及鏈接(圖中中文系網頁翻譯后呈現)。

5月9日,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首頁恢復了“院士電子百科全書”相關信息及鏈接(圖中中文系網頁翻譯后呈現)。

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院士電子百科全書”中,5月9日(左)與5月6日(右)人員名單對比顯示,少了一些人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提到“歐洲自然科學院”,不少人誤以為它是“歐洲科學院”。
事實上,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全稱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成立于1988年,是歐盟的“國家科學院”和法定科學顧問,由英國皇家學會和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瑞典等多個代表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總部位于英國倫敦。
在學界看來,歐洲科學院院士的含金量類似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而據公開宣傳報道,“歐洲自然科學院”總部位于德國漢諾威,由多國科學院院士及知名學術團體創建,覆蓋了德國、俄羅斯等33個國家的國際科學組織,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認可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歐洲自然科學院現有1700多名院士,其中多名院士是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獎、哥白尼獎等世界著名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歐洲自然科學院”是不是“野雞機構”“山寨機構”?
有網友評論指出,外國科學院大多是民間組織,但不影響它們的權威度,就像大學也分層次,科學院也有分層次,不存在“野雞”的說法。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也向澎湃新聞表示,“在西方國家,你可以隨便注冊一個組織,原則上叫什么都可以,比如還有叫聯合國科學院的,但和聯合國沒關系。更不要說全球、歐洲、亞太等等名義的組織機構,尤其是非營利性機構,分分秒秒就注冊下來,沒有批準之說。嚴格講,包括美國科學院、圖靈獎、諾貝爾獎等,其設置機構也是民間的,不是官方主辦或審定的。這和西方的社會制度與社會治理邏輯是直接相關的。尤其是在美國,社會信用的基礎是個人,不是政府部門。”
所以,“歐洲自然科學院”這類的組織機構確實真實存在,只是不是我們理解的官方主辦或批準的,從法律方面很難說這些院士是假的,但其學術地位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完全不是一回事,此院士非彼院士。
“恰恰是一部分中國人或華裔,巧妙地利用了中外文化、制度和信息差,把院士做成了一門生意,于是類似的科學院與院士就如雨后春筍般泛濫。”陳志文直言不諱地指出,很多類似的國外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申報評選活動中都有中國人或者華人的身影,“屬于中國人專騙中國人”,而且這類機構多數都選擇和權威機構接近的名字,很容易混淆。
受質疑的不止“歐洲自然科學院”們
近年來,受到質疑的不只有“歐洲自然科學院”及其評選出的院士。
2022年,“25位華人專家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消息也曾引發過關注,當時也有網友評論“給錢就能評”,“是民間組織,不是俄羅斯國家層面的”。
今年2月,有B站up主質疑某些“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缺少過硬科研成果的視頻也曾在網上引發關注和討論。
5月8日,有業內學者向澎湃新聞表示,“俄羅斯工程院”的情況與“歐洲自然科學院”類似,也是民間組織,運營方式也類似,“不能說是‘山寨機構’,但其院士含金量遠不如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然而,“俄羅斯工程院”“歐洲自然科學院”這樣的機構到中國做宣傳時,不了解這些機構的人很容易被誤導,以為是類似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這樣的有公權力背書的官方機構,難以甄辨其含金量的高低。
公開信息顯示,俄羅斯科學院是俄羅斯聯邦最高學術機構和最大的科研實體,致力于在自然、技術、人文、社會等科學領域組織并開展基礎性和實用性科學研究,是俄羅斯國家高端科技智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是俄羅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截至2022年,共有1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而據俄羅斯工程院中國中心網站介紹,俄羅斯工程院(以下簡稱RAE或Academy),是前蘇聯工程院的合法繼承者,是在前蘇聯科學院、前蘇聯科學技術國家委員會、前蘇聯科學與工業協會、前蘇聯科學與工程協會以及二十個專業協會與政府各部委的直接共同參與下,于1990年5月13日正式成立。1991年12月24日,俄羅斯聯邦司法部將“俄羅斯工程院”登記為全俄公共組織(登記號為NO.512)。根據俄聯邦法律《關于科學與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相關規定》,在2001年和2004年,RAE成功通過了俄羅斯聯邦的國家認證。2019年12月,俄羅斯工程院與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等合作,于2020年12月在北京成立俄羅斯工程院中國中心。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則屬于非官方機構主管的社團法人組織。
對于這類的情況,陳志文表示,“其實類似的在國內推廣的‘院士’還有不少,希望各方都擦亮眼睛。但難題是,類似組織機構按相關國家的制度的確存在,只是不像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這樣有公權力做信用背書。而中外的制度、文化差異給了太多人鉆空子的機會。”
“20年前,就有一些人利用中美制度、文化差異在國內鉆空子。”陳志文舉例說,美國的教授可以雇雇員為自己的實驗室干活,這類雇員叫researcher,類似實驗室化驗員;但英文翻譯成中文就成了“研究員”,而中國的“研究員”和“教授”一樣,都屬于正高級職稱。當時有些“researcher”回國后,就巧妙地利用中美這種差異,直接變身中國的正高研究員。
在陳志文看來,類似的問題短期內難以杜絕,但隨著這類現象的不斷被曝光和關注,社會大眾、相關部門都會逐漸認識、了解這種中文文化、制度等方面差異。可利用的信息差小了,這類的“院士”頭銜可能會慢慢失去市場。相關權威部門也有必要及時發聲,科普這類差別。但遺憾的是,包括大量的官方機構和負責人也普遍缺乏這方面的認知,屢屢被愚弄,尤其在落后地區更為明顯。
澎湃新聞注意到,就當前來說,這種信息差確實不僅存在于普通人的認知中,而且也讓一些官方機構難以辨識某些頭銜、榮譽的含金量。
5月8日,針對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現象,中國科協發聲呼吁,各部門機構不應為“投機者”捧場站臺。
然而,認證介紹為“中國科協直屬正局級事業單位”的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微信公眾號,4月23日曾發布《歐洲自然科學院新晉院士頒證授勛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發展研究院王彤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推文,對歐洲自然科學院頒證授勛儀式相關情況進行了宣傳介紹。
類似的,貴州省教育廳官方微信公眾號4月2日曾發布過《祝賀!貴州大學教授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推文,對貴州大學農學院劉同先教授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一事做了宣傳。
此外,2022年8月19日,中國科協官網發布的由河南省科協供稿的《河南省科協領導看望新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全國》一文,有網友質疑其中提到的張全國,并未出現在俄羅斯工程院中國中心發布的“25位華人專家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中。當時,東方網·縱相新聞作了《河南一教授“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身份有假?本人回應:系不同渠道推薦》。
澎湃新聞注意到,中國科協官網至今仍可以檢索到《河南省科協領導看望新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全國》一文。
“外國院士”頭銜到底有何用?
盡管學界很多人認為“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這類頭銜含金量不高,甚至調侃“怕當上了這樣的院士反而成了自己的學術污點”,但事實是,從國內權威機構公開發布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當選者”信息來看,其中除了有商務背景的人士之外,也不乏來自東南大學、貴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的科研人員。
與之同時,從百度百科上有來源可循的統計數據來看,2021年到2024年國內進入“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名單的人數呈快速增加之勢。

5月9日,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首頁恢復了“院士電子百科全書”相關信息及鏈接(圖中中文系網頁翻譯后呈現)。
5月8日,中國科協的發聲中說出了一些原因。在這篇題為《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折射出什么?》的文章中寫到,“近日,國內多家學術機構和媒體頻發‘喜訊’,祝賀某某某‘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成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躋身世界一流學術行列’。一些地方政府、官方機構也不乏為其站臺,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對于此類榮譽、稱號、頭銜的期待、追捧和尊崇。”
文中還提到,“在公眾眼中,科技界應是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圣地。然而,現實中科技工作者群體也面臨著諸多需要改變的問題。比如科研競爭激烈,導致科學家過度關注外在指標,忽視科研初心;機構資源分配不均,可能使科學家無法專注于真正感興趣的領域;評價體系過分強調論文數量與影響力,忽視質量與創新等。”
有人進一步關注,“外國院士”的頭銜到底有何用?
澎湃新聞在調查中發現,如果說“水院士”頭銜能滿足一些人對榮譽、頭銜的期待、追捧,是一種“虛用”;那么通過“外國院士”頭銜能獲得一些官方機構的認可、甚至能因此爭取到一些資源、項目,則是“實用”。
有高校學者表示,由于評選上我國兩院院士的難度較大,一些高校、機構就將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等作為項目申報的條件之一,比如各地的院士工作站申報。
云南省科學技術廳《關于印發云南省院士專家工作站管理辦法的通知》(云科規〔2019〕6 號)提到,建站單位引進的院士專家應具備的條件之一是,建立院士工作站的需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茨獎等獲得者;國境外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其他類別院士提請管委會審議)。工作站一個運行周期為3 年,院士工作站每年給予 60 萬元,總額 180 萬元的財政經費支持。
陜西銅川市關于印發《銅川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管理辦法(修訂)》的通知(銅科協發【2021】14號)提到,本辦法所稱“院士”主要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也可以是海外知名研究機構院士。設立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資助專項經費,由市財政專項列支。市級工作站經認定后,根據院士專家項目合作的規模、前景、預期效益等情況,市財政分別給予每個院士工作站50萬元資助經費、每個專家工作站20萬元資助經費,對于具有重大影響和重要發展前景、預期效益特別顯著的工作站,采取“一事一議、按需支持”的方式,給予特殊支持。資助經費一般分三年按60%、20%、20%的比例撥付至建站單位,主要用于工作站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咨詢服務和院士專家及其團隊成員的獎勵等。
實際中,有不少地方的院士工作站就是由“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等申建的。
今年5月7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市政府發布”微信公眾號發布《烏蘭茶晶石產業技術院士工作站落戶化德》的文章,文中提到,近日,內蒙古華宸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宸公司”)與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琦正式簽署烏蘭茶晶石產業技術院士工作站合作協議,標志著全區目前唯一一所烏蘭茶晶石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始建設運營。
今年1月,甘肅金昌市科協官方微信公眾號“金昌科協”發布推文《歐洲自然科學院馬昌喜院士工作站在金昌正式成立》,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馬昌喜的另一身份為蘭州交通大學教授、博導。
去年12月,云南臨滄市人民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推文《臨滄市人民醫院首個院士專家工作站簽約成功》。文中介紹:臨滄市人民醫院作為全省州市級醫療機構臨床專業唯一參與院士工作站簽約單位,通過積極爭取努力,成功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專家尚小珂(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達成外籍院士專家工作站簽約合作協議。
同月,認證主體為“中共莒南縣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的“莒南黨建”微信公眾號發布《莒南縣舉行山東亞洪塑膠工業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的文章。文中提到,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吳大鳴領銜建設的院士工作站落戶山東亞洪塑膠工業有限公司,將充分發揮院士專家們在高端人才引領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優勢,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快企業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實現科研創新與企業發展的合作共贏。儀式上,莒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段東青致歡迎辭,縣政府副縣長鄭軍為吳大鳴院士頒發莒南縣人民政府科技顧問聘書。
另外,去年10月,認證主體為“中國濰坊市委山東省濰坊經濟開發區工作委員會組織部”的微信公眾號“畫鄉黨建”發布文章《俄羅斯工程院王振波院士國內首家院士工作站落戶寒亭》。文中提到,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王振波,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類似的院士工作站不一而足。
中國科協在5月8日發布的文章《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折射出什么?》中呼吁,科技工作者要有定力、耐力和毅力。科技工作者應警惕被名利所誘惑,保持清醒的頭腦,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確保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始終服務于社會進步。學術共同體要展現自律、自凈的勇氣和決心。應積極倡導學術誠信和科研道德,加強對科研人員的培訓和指導,提高整個科技界的學術素養和科研能力。同時,學術共同體還應加強對科研活動的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和糾正學術不端行為,維護學術的純潔性和公正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