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會哲學視閾下的黑格爾與馬克思”圓桌論壇紀要
2024年4月27日,由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主辦,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社會認識論研究中心承辦的“社會哲學視閾下的黑格爾與馬克思——青年學者圓桌論壇”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哲學系2402會議室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余位青年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哲學研究》編輯部黃慧珍主持會議開幕式,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副主任朱承為開幕式致辭并對與會學者表示熱烈歡迎。

27日上午上半場,在黃慧珍的主持下,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陽進行了題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的生產與時間:‘生產的時間’、時間-生產與‘時間的生產’”的報告。周陽認為,作為起點的“生產一般”不是抽象思維的產物,也不能等同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生產“典型”;通過對未來(“再生產”)的預期,生產將與消費的不平衡性封閉在“現在”中;生產外部的不平衡性,或許只要輕輕一晃,就會顛覆資產階級的神圣秩序;在此意義上,藝術生產是作為不平衡性本身的“生產一般”的象征。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潘斌、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李哲罕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韓蒙對報告進行評議。潘斌分析了經濟決定論、多元決定論和不足決定論三種決定論,為報告中的不足決定論提供了開放性解釋,建議在具體方法和操作性上進一步優化。李哲罕建議報告可進一步區分歷史哲學中的“時間”和生產中的“時間”,指出消費和生產、生產和消費的論證結構可類比黑格爾關于國家的論證結構展開,同時充分肯定矛盾與斷裂的發現和克服對社會演進的重要意義。韓蒙補充了學界對時間的連續性、當下性和空間性問題的研究前沿,并提出可從勞動角度對“時間”范疇作進一步分析。
在自由討論環節,各位老師還圍繞兩種“時間”范疇的辨析、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實現的預期、歷史必然性如何在特定結構中理解等話題展開討論。
27日上午下半場,在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編輯部周小玲的主持下舉行了兩場主題報告。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陸凱華進行了題為“社會勞動的‘美的規律’:作為勞動解放的范導性觀念”的報告。陸凱華認為,康德先驗哲學的鑒賞性原則及其與范導性觀念的內在聯系,可以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語境下得到進一步澄清,進而為社會勞動內在的社會解放向度貢獻一種富有建設性的解釋模式。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袁蓓、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愛民和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徐艷如對報告進行評議。袁蓓指出報告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文本依據,引入康德來探討社會勞動符合“美的規律”的命題,這展現出了有別于傳統的近黑格爾闡釋路徑的巧思和新意。但不應忽視的是,馬克思在不少論著中都提到了勞動與私有財產以及社會形式之間的內在關聯,對勞動的社會組織形式深刻影響著勞動解放的潛力。如果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勞動組織形式使人們在勞動中無法獲得美的享受,那么探討勞動解放問題是否可以繞開政治經濟學批判值得商榷。
周愛民認為報告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探討勞動解放問題并給出一種勞動美學的解答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建議關注當代社會勞動分工體系下的理論普適性問題。徐艷如對報告中關于勞動審美的理解表示高度認可,并建議報告中的“主體”一詞可替換為“現實的人”。陸凱華圍繞超越主客辯證法及審美對承認環節的現象兩個方面做出回應。在本場報告的自由討論環節,一些老師還圍繞康德美學相關范疇的辨析、浪漫主義的復歸、社會解放和人文危機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魏博進行題為“反思勞動與法權狀態——以《耶拿體系草稿Ⅲ》 ‘意志章’為中心”的報告。他認為,勞動才是相互承認和法權狀態形成的基礎,并試圖以“直觀的勞動→反思勞動→家庭財富→排他與占有(自然狀態)→相互承認→法權狀態”的順序說明勞動對法權狀態形成的第一位性。
上海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喬戈、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李哲罕和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徐艷如對報告進行評議。喬戈補充了《耶拿體系草稿》整理工作的背景,指出該報告對于填補相關領域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指出可對“意志章”中“勞動”的地位做進一步討論。李哲罕指出,不斷回到事實狀態中重構所有權體系是問題研究的核心。徐艷如肯定了報告對法權關系的研究邏輯,希望補充“倫理之愛”對“工具之愛”的揚棄和超越的過渡環節的相關論證。
在自由討論環節,老師們充分肯定了報告的研究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議。一是報告中對哈貝馬斯勞動范疇的揚棄部分可以進一步展開。二是可以適當補充從“勞動”角度進入意志論的背景和前提。三是學界對黑格爾法哲學一般有兩種理解層次,一種將從家庭到世界都理解為法的不同層次,另一種將市民社會前理解為低于法,而市民社會以上理解為高于法,選擇何種方式來理解法將會產生不同的研究結論。
27日下午上半場,在《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田潤的主持下,舉行了兩場主題報告。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吳奇的題目為“價值形式批判語境下的資本主義危機理論——基于海因里希與‘價值批判小組’”。張吳奇闡述了海因里希和以羅伯特·庫爾茨為代表的價值批判小組,雖然在理解價值的抽象勞動根源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極限上存在根本對立,但是他們都借助價值形式分析將《資本論》的批判指向了一種結構性的、無人身的社會形式或資本邏輯,進而拒斥了無產階級的解放話語。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乾坤、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陽和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李嘉弘對報告進行了評議。李乾坤補充了 “脫嵌”意義上的抽象勞動和以社會交換或貨幣形式為前提的抽象勞動以及二者所引出的對價值、危機、信用等問題的理解,指出了海因里希和價值批判小組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上的缺失。周陽結合日本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認為在價值形式理論之前和從價值形式理論向危機論的推導之間,存在尚待說明的過渡環節。李嘉弘指出,在勞動價值論的新解或誤解的談論背景下——例如人類學對勞動價值論的反思,海因里希與價值批判小組之間從價值到利潤率下降和階級斗爭的分歧,需要更具體的說明。
張吳奇圍繞兼具激進和消極兩重批判面向的價值形式批判的獨特邏輯,對上述評議做了充分回應。在本場報告的回應環節中,一些老師還就勞動價值論的數學化問題,即不從勞動價格而單純地用物質量來界定價值,展開探討。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牛婷婷進行了題為“黑格爾的內在批判與標準困境的解決”的報告。報告指出,依托批判理論可將黑格爾視為“內在批判”方法奠基者的基礎,可以將辯證法理解為一種黑格爾式的認識方法,即連貫而可循環的可謬論。知識的狀態立足于但不滿足于其環境,在自我批判中澄清自身,使知識整體化顯現。黑格爾的內在批判就是這樣一種具有嚴格自我審查特征、又有著不竭動力的認識論結構。
上海科技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喬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洪凱源和殷紫丹藍對報告進行了評議。喬戈解釋了批判的內部視角和黑格爾內在批判方法的不同,后者要解釋的是阻礙批判意識形成的機制。限于黑格爾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理性與進步觀念,或不能歸入持相對觀念的可謬論。洪凱源闡述了黑格爾的絕對理念預設了我們不在外部視角中進行認識,因此事實上不便談論體系的開放性。殷紫丹藍從黑格爾的文本出發,認為在作為表象的知識和作為真理的知識之間的區分以及辯證法的激進性與突破性在市民社會后的顯現的環節,需要文本上的進一步補充說明。
各位老師還就把認識論困境理解為社會本身的困境所造成的認識論的合法性問題、主張主客同一的認識論與個體知識論的不同,以及黑格爾的內在批判方法與社會認識論的關系進行了全面的探討。
27日下午下半場,在上海師范大學期刊社姚聰聰的主持下,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崔琳菲進行了題為“歷史唯物主義之‘物’的交互關系屬性——以費爾巴哈的革新與停滯為例”的報告。崔琳菲指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在于自然主義和對象實在法;馬克思通過指出物的交互關系屬性,超越了費爾巴哈,為唯物主義開辟了新視角。這一理論進路具備與主體交互能力的客觀對象物,同時在與主體相互辯證發展的過程中共同形成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韓蒙、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愛民和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陳曲對報告進行了評議。韓蒙和陳曲都談及費爾巴哈在何種意義上是唯物主義者的問題,并進一步延伸到為什么馬克思稱費爾巴哈為唯物主義者的問題上。韓蒙認為,如果從文本看,費爾巴哈已經有意識地引入了關系性維度,因而才具有唯物主義特征。陳曲指出,馬克思之所以要超越費爾巴哈無歷史視野的唯物主義,緣于他要區別于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相關聯的社會主義傾向。周愛民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勞動實踐的塑造之后的主體是什么樣的主體?并且,物的重要性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如果還從物上找尋規范性,不免面臨“再形而上學化”的詰難。
在評議環節后,專家們進一步展開激烈的討論,一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與法國社會主義之間的關聯,二是馬克思在寫作過程中讀到的費爾巴哈的著作各版本的差異所產生的影響,三是費爾巴哈的主體間性問題。崔琳菲承認費爾巴哈與法國唯物主義的相關性,但也指出自己的理論地平是德意志傳統文化的自反省與啟蒙。
會議閉幕式上,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潘斌作總結致辭,本次青年學者圓桌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
圖:羅凱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