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垃圾再生|上海七旬志愿者:如果你不分類,永遠都是外國好
【編者按】
在小區如何更好地推廣垃圾分類?撤掉樓層的垃圾桶,如何鼓勵居民把分好類的垃圾拎到樓下的垃圾箱?如何幫助居民正確地給垃圾分類?這些看似簡單卻需要細致操作的工作,離不開居委會和第三方社會組織的指導,更離不開社區中志愿者的細致工作。上海靜安區寶山路街道包運大廈的顏衛國,就是這樣一位推廣垃圾分類的社區帶頭人,他們的經驗可以為其他小區的垃圾分類推廣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我叫顏衛國,來自上海靜安區寶山路街道的包運大廈。包運大廈是我們的居民大樓,靠近上海的老北站,是一幢1996年建成的25層大樓,每層有10戶,目前有239戶人家。我們小區從2017年3月份開始實施垃圾分類,目前有70%的居民能自覺地進行垃圾分類,把濕垃圾除袋后投到濕垃圾桶,干垃圾投到干垃圾桶。

從細致的準備工作開始
2016年寶山路街道確定我們小區為試點小區之一,我們小區的工作2016年10月正式啟動。但當居委會和第三方組織愛芬環保到小區,說要開始推垃圾分類的時候,一開始我們是比較抵觸的。
當時我是居民大樓的支部書記,也是志愿者團隊的負責人之一。我們幾個核心志愿者商量了一下,感覺這個任務不能接,接下來就是一個燙手山芋,所以剛開始我們不愿意做的。
后來,居委會和愛芬環保跟我們開了幾次討論會,我們就說,要不這樣,天開始冷了,居民也不愿意出來,志愿者也不方便工作,要么我們先做5個月的準備工作。這5個月期間,我們做了很多事情。
我們原先有一個20人左右的志愿者隊伍,但要推廣垃圾分類,20個人是不夠的。所以,我們看到哪位同志退休了,或者哪位同志平常有空檔,就馬上到他家里去邀請。不久,我們的志愿者隊伍增加到32位。
在所有志愿者的努力下,我們在小區里面拉橫幅、出黑板報和宣傳畫,做了很多宣傳,然后不斷造輿論。等過完年,我們就進行了幾個有儀式感的活動,比如說辦“綠色賬戶卡”,隆重邀請中國銀行的同志來給我們辦卡;還有正式的“發桶儀式”,給每家每戶發一個額外的塑料桶裝垃圾,志愿者入戶發資料并做口頭宣傳……,通過這些活動,讓居民了解到垃圾進行分類的意義與基本要求。

此外,垃圾分類的推進還需要一些很細致的考慮。比如,垃圾箱按我們要求就改造了兩次,第一次是把普通垃圾箱改造成可以垃圾分類的垃圾箱。但是改造完后,發現垃圾箱的投放口太低,不適合高個子的人,他們要頭低下來才行。所以,我們就要求改造垃圾箱投放口的高度,讓不同身高的人都能方便地使用。
我們又想到,如果下雨天怎么辦?下雨天,居民要一手撐傘,一手拎垃圾,還要把塑料袋的濕垃圾倒出來,這樣就很不方便。后來,我們就在垃圾廂房頂上裝了遮雨棚。
抓住各種機會,爭取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我們小區只有一個保潔員,以前每一層樓都有一個垃圾桶,保潔員每天兩次把垃圾桶運到樓下的垃圾箱。居民習慣了在樓層投放混合垃圾,現在要把這個桶撤了,讓居民把垃圾分類并拎到樓下的垃圾箱,行嗎?
2017年3月5日半夜里,保潔員把樓層的垃圾桶運下來以后,就不拿上去了,3月6日早上,正式開始垃圾分類。雖然在宣傳動員階段,居民對分類的方法有了理論化的認識,但實際要分的時候還是有很多誤區,比如不了解什么是濕垃圾,認為濕的都是濕垃圾,比如餐巾紙、小孩的紙尿褲,都往濕垃圾桶里面扔。
所以,志愿者要大量地分揀,還要給居民解釋示范。而且,包運大廈租戶占比有30%-40%,租戶的歸屬感不強,不易融入社區,租戶還換得太快,所以需要反復入戶宣傳。 我們志愿者每天都很忙,還有人開玩笑說,比退休前還忙。

志愿者基本上全部是退休的,我今年70歲,還有比我大的,有一位比我大五歲的譚老師,在大樓里已經做了24年的志愿者。剛開始,志愿者早上值班兩個小時,從7點到9點;晚上值班一個小時,從7點到8點。除了值班,我們還要巡查25層樓,一個人走12層,一個人走13層,一層一層走下來。看到原來垃圾桶的地方有垃圾的,我們就拎下去。第一個禮拜,我們走一次下來能有近10包垃圾。
我們也不去埋怨誰,如果正好發現是哪家放的,就到那家去打個招呼,今天你的垃圾我們幫你拎下去,希望你明天自己拿下去。大概經過兩個禮拜,早上就沒有垃圾了,大家都能自己拎下來,當然有的垃圾分類了,有的還沒有分。
志愿者的工作就是動員所有居民,一起配合垃圾分類的工作,所以,志愿者不能命令式工作,更不能和居民吵架,要耐心講解。不過,還是有些小插曲。第一天實施垃圾分類的時候,有一位住戶下來責問我們:你們吃飽了沒事做嗎,政府有文件嗎?你拿紅頭文件給我看,把垃圾拿下去就你們出的主意……
對這樣的居民,一下子沒法跟他理性溝通,我們就通過他家人做工作,家人也感到無奈,怎么辦呢?最后我們嘗試請一個與他關系較好的門衛做工作,沒想到門衛跟他講了兩次,他就把垃圾拿下來了。雖然他的垃圾也是混裝的。我們認為第一步成功了,就不急于一步到位,而是悄悄地進行兩次分揀,耐心等待,相信他自己會逐步自我提高認識并自覺做好的。
高空拋物也是個麻煩的問題,晚上沒人的時候,一些人就把垃圾直接從上面拋下來,這很令人討厭的。這個大樓中間有通風井,每層有兩戶人家的廚房或廁所的窗戶靠近通風井,也就是說關系到50戶人家。如果有人往里面扔垃圾,低層人家就倒霉了。當我們宣傳垃圾分類的時候,有戶住在低層的人家找到我們,希望解決下她家的窗下垃圾堆積問題。
我們感覺到了事態嚴重,就召開了這50戶人家的懇談會,來討論這個問題。討論后,我們發現還是有正義感的人多。我們順勢搞了一個愛護通風井的宣言:不管你以前有沒有扔過,希望你從今天開始不要扔。
我們把宣言印了50份,由志愿者挨家挨戶送上門,較好解決了問題。那位低層的人家非常感動,說她20年受的苦被我們一下子解決了。所以,她開始幫我們大力宣傳垃圾分類。
用志愿者機制持續推動垃圾分類
這樣試行一個月,居民就基本能把垃圾分好了,我們志愿者就不需要上午值班了,只需要晚上值班;半年后,晚上也不用值班了。平時都靠居民的自覺,靠保潔員時常去檢查。
其實,在剛剛推廣垃圾分類的時候,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極小部分志愿者雖然指導、監督居民分類,自己卻不分類,還把垃圾扔到小區外的垃圾箱,我們勸說了幾次、還在大會告誡:如果不分類將被強制退出志愿者隊伍。后來,志愿者們全都從自家抓起垃圾分類。
我覺得,垃圾分類的關鍵是面對面的宣傳,否則沒法做工作,起碼讓居民知道,我們能夠查到違規行為,要讓居民形成“不分類就會被志愿者掌握證據”這種共識,產生一定的威懾效果才行。

現在,志愿者不用值班了,但有個志愿者機制,你下來倒垃圾的時候,要順便看看垃圾有沒有分好,沒有分好的,可以順手幫個忙;你出來陪小孩在下面玩,或者遛狗的時候,也順便多看一眼。如果遇到沒有分好類的垃圾,最好能查到是誰扔的,確定之后,我們就去找這戶人家溝通。
目前為止,我們有44個志愿者,從數量上來說,還是非常不錯的。2017年9月,由黨支部、業委會、樓組長、志愿者代表組成了大樓自治管理小組(7人),我擔任了組長。以前大家遇到問題會去居委會反映,現在也會來找我們。
我們志愿者還為居民做了一些其他實事。比如樓道的綠化,原來放垃圾桶的地方騰空了,我們就買了一些耐陰的綠植放在那邊,由志愿者負責澆水,也有一些居民愿意把自己養的花擺出來。這樣,原來臭哄哄的垃圾桶處就變成了綠色植物盆景,大家都感覺到不錯。

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志愿團隊會包粽子,送給一些孤老和殘疾人,體現鄰里溫情,拉近了人際關系,文明樓組建設也促進了鄰里互幫互助的風氣,這些都有效幫助了垃圾分類等社會工作的不斷推進。現在,大概八九成的居民家里,都隨時歡迎我們志愿者的入戶。
垃圾分類如何持續下去,我覺得重在引導居民。我以前是老師,在中學當過20多年的黨支部書記,現在正好負責出黑板報,基本上一星期出一次。黑板報上,垃圾分類是重頭,好的要表揚,差的現象要提出批評,但是不點名。

我們也在黑板報上發過公開信,呼吁大家都自覺進行垃圾分類,因為還是有30%左右的居民不進行垃圾分類,而且比較多的是青年人。還有人把垃圾丟到馬路上的大垃圾桶里。
我們也一直在向有關部門反映,希望把馬路上的垃圾箱撤掉,因為不利于小區的垃圾分類的。“不僅要在高層小區內撤桶,也要撤除小區外的公共垃圾桶”這條建議后來被采納為“上海市環保發展金點子”。
今年3月,上海市政府發布《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2020年將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并在居住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要求90%以上的居住區垃圾分類實際效果要達標。
現在報紙上、電視上不斷在宣傳垃圾分類。這對于以后的垃圾分類推進,對于志愿者的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很多人說國外這里好那里好,如果你不做,永遠都是別人好。跟國外城市相比,上海的垃圾分類起步晚,但我相信,未來上海的垃圾分類一定能搞得好。
(本文根據2018年8月18日愛芬環保舉行的“全國首屆零廢棄日”線下沙龍活動中顏衛國的發言整理而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