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小北極,神秘感不輸漠河,人少景美不必人擠人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底圖來源/塔河縣文旅局
你知道塔河在哪里嗎?
第一次聽到這個地名,是在抖音上刷到的一條小視頻。
視頻中,一位美麗的姑娘身穿一席白色長裙,在零下20℃的大興安嶺白樺林中,演繹鄂倫春文化中的“白鹿天使”和“森林主人”,獲得了近20萬網友的點贊。

“白鹿仙子”是白雪、白樺林、白鹿三個特色的地域元素相結合的化身
圖源/塔河縣文旅局
隨著短視頻的意外爆火,黑龍江塔河文旅局局長都波火速出圈,被網友稱贊為最美的“冰雪女神”。
而塔河,這個與漠河并稱“中國最北的邊境縣城”也被大家所熟知。

美麗的塔河縣城
圖源/塔河縣文旅局
對于都波局長來說,塔河有著四季不一樣的美景,界江森林、極致冰雪、避暑勝地、鄂鄉傳奇……
作為圣潔純美的“白鹿仙子”,她會一直為遠方的客人講述這個美麗邊境小城的故事。
01 塔河的四季,美得讓人心動
塔河縣,地處黑龍江省北部,東鄰呼瑪縣,西接漠河市,北面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南面是群山林海環繞的大興安嶺林區,并身處其中。

地處大興安嶺深林區,中國最北的邊境縣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由于深處大興安嶺林區腹地,塔河全境的森林覆蓋率超過了90%,因此也是中國重要林木生產基地。
天邊林海莽蒼蒼,拔地松樺千萬章。
作為大興安嶺野生資源分布最廣、儲量最多的地方,塔河有落葉松、樟子松、白樺樹等14個群系樹種遍布群山,幾百里連成一片,彷佛置身綠色的海洋。

云霧繚繞的棲霞山
圖源/塔河縣文旅局
“塔河”其名,源于鄂倫春語“小固其固”,意為“水草豐盛的地方”。
的確,除了大片的森林覆蓋,塔河境內還有包括呼瑪河等大大小小240條河流緩緩流淌而過,滋潤著這片土地。

塔河境內豐富的水資源
圖源/塔河縣文旅局
春季里,大興安嶺的冰川河谷漸漸消融,絢爛的杜鵑花開遍山頭,掩映在幽幽的綠樹叢中。
藍的天,白的云,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滿目皆是萬物復蘇的氣息,美得讓人心潮涌動。

大興安嶺杜鵑花盛開
圖源/塔河縣文旅局
夏日中,萬物競綠,入目蒼翠,大興安嶺一片生機勃勃。
在日均氣溫只有19℃的夏日清晨,披上一件外套,攀上棲霞山遠眺,薄薄的輕霧還未散去,邂逅一場云霧繚繞的奇幻景象。
由于早晚溫差大,塔河的夏天也非常適合避暑,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真正能避暑的勝地之一。

大興安嶺林海
圖源/圖蟲創意
進入深秋,天高云淡風瑟瑟,層林盡染夕陽斜。
一層層、一疊疊,森林的色彩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漫步在午后的鄂倫春民俗風情園,聞著空氣中成熟的瓜果香,享受這份獨屬于秋的繾綣浪漫。

層林盡染的大興安嶺
圖源/塔河縣文旅局
到了冬季,這里的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多度,白天最短的時候只有7小時。
即便沒有下雪,低溫依然會使高大的樺樹在連綿的山脈上盛開朵朵冰掛凇花。整個林區猶如萬里冰封,銀裝素裹,蜿蜒逶迤,風光無限。

冰掛凇花
圖源/圖蟲創意
潑水成冰的奇特景觀,每年這個時候都可以這里上演。

豐富的森林資源,發達的水系,肥沃的土地,不僅滋養了一方百姓,還吸引了包括滿、蒙、回、朝鮮、鄂倫春等17個少數民族在此聚居。
其中古老的鄂倫春族,就是其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至今還保留著林區狩獵的習俗。
02 這里居住著中國唯一被允許狩獵的民族
“鄂倫春”一詞為通古斯語,意為“山嶺上的人”或“使用馴鹿的人”,是我國目前唯一被允許的狩獵民族,主要依靠狩獵為生。

鄂倫春人
圖源/塔河文旅局
鄂倫春族最初生活在貝加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
17世紀中葉,沙俄侵犯中國黑龍江以北流域,燒殺搶掠當地居民,迫使鄂倫春族南遷至大、小興安嶺,其中的一支大部隊留在了如今的塔河境內。
目前,中國境內鄂倫春族人口數量為9168人,黑龍江省有鄂倫春族3781人,占鄂倫春族總人口的47%。

鄂倫春族舞蹈
圖源/塔河文旅局
狩獵,是鄂倫春人生存的需要,一年四季他們都游獵在茫茫的林海中。獵馬和獵狗是鄂倫春族獵民不可缺少的幫手,被稱為獵人的伙伴。
鄂倫春人的獵馬和獵狗都很通人性,出于這個特殊的原因,鄂倫春人一般不殺馬和狗,也不吃馬肉和狗肉。

鄂倫春狩獵人
圖源/塔河文旅局
鄂倫春人居住的房屋也充分顯示了狩獵民族的特色。
“斜仁柱”是鄂倫春族游獵時最主要的住房,整體呈圓錐形。
房屋的骨架是用白樺樹干當作主桿,帶杈的樹干和20多根“斜仁”(樹干)搭成。
冬季用狍皮制成圍子進行覆蓋,大概需要60張狍皮縫制而成;夏天則用樺樹皮、蘆葦簾和布圍子。

鄂倫春族民居“斜仁柱” 圖源/圖蟲創意
狩獵活動需要翻山越嶺,所以鄂倫春人的服飾既要結實耐穿,又要保暖耐寒。
狍皮,在生活實踐中成為了鄂倫春人服飾的首選材料。
狍皮衣,鄂倫春語叫“蘇恩”。用狍筋搓成細線縫制,形式多半為右偏襟長袍,身上裝飾“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圖案,既美觀又結實。

狍皮衣 圖源/微博@一只阿呆鵝
狍頭帽,鄂倫春語叫“滅塔哈”。
戴上去很像一個狍子頭,既生動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別致。
這項鄂倫春族獨有的狍皮制作技藝,早在2008年就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鄂倫春族的狍頭帽和小學課本上的插畫一模一樣
圖源/微博@ DS飛鯊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勇敢的鄂倫春族一直保持著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1953年,鄂倫春族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下山定居,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原始狩獵的生活,他們逐漸走出大山,投入到農業和工業的生產和生活之中。

鄂倫春人
圖源/百度百科
在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依然保存著鄂倫春民族的傳統服飾,特色房屋,民俗文化和信仰。
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將伴隨著鄂倫春人的腳步繼續前行和傳承,并不斷孕育出新的文明印跡。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 《中國唯一的狩獵民族-鄂倫春族》
[2] 《鄂倫春人的起源與生活習慣》
[3] 百度百科
特別鳴謝:塔河縣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