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丨消費者不是商家的直播“道具人”
“鏡頭對著正在用餐的顧客,商家卻躲在手機后面。”近日,媒體調查發現,一些商家借助短視頻平臺招攬生意,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便對真實消費場景進行直播、拍攝,把顧客作為營銷引流的工具。
吃飯被直播,健身、理發被直播,甚至泡溫泉也被直播……如今,全民直播時代,各種消費場景被搬進了直播間,為商家營銷提供了方便,但也造成了巨大的隱私困擾,引發了消費者的不滿和反感。
消費者花錢消費,是為了享受服務,不是來給商家當直播“道具人”的。無論是個人肖像,還是消費過程,都是隱私的一部分。
商家直播、拍攝消費實景,無非是為了打造身臨其境的現場感,通過實時展示產品、服務,達到招攬生意的效果。然而,不告知消費者、未經消費者允許就開播、開拍,忽視了消費者的感受,更涉嫌侵犯消費者的肖像權和隱私權。
在商家的直播鏡頭下,消費者被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被陌生網友圍觀和評頭論足,很多人難免會感到不安和尷尬。而且,消費者的面容、動作、對話甚至行蹤,一旦被捕捉并傳播出去,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
《民法典》明確規定,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今年江蘇消保委發布的《2023年度全省消費維權典型案例》中,也特別提到,“商家未經同意公開消費者視頻,侵犯肖像權需要承擔責任”。
雖然說,商家有自主經營權,拍攝的也是店內環境,但并不意味著消費者“被直播”是合適的。它既對消費者缺乏應有的尊重,也涉嫌違法違規。
一些商家之所以無視消費者的感受,未經授權同意便擅自直播,除了法律意識淡薄、對隱私權缺少概念外,主要還是僥幸心理作祟。
一方面,商家的鏡頭往往比較隱蔽,很多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成了商家直播引流的工具;另一方面,就算消費者發現了,通常也不會追究到底,大多數人選擇不了了之,消費者的“寬松”,也在無形中縱容商家肆無忌憚地拍攝、直播。
不管怎么說,消費者不是商家的免費演員,消費過程不是商家直播引流的素材。無孔不入的“被直播”現象,理應得到有效遏制。
消費者發現“被直播”,應及時制止,果斷維權,積極維護自己的權益;直播平臺應該壓實主體責任,明確直播營銷的邊界,加強對消費實景類直播內容的審核力度,發現涉嫌侵犯隱私的直播,要及時限流、關閉。總之,不應給“被直播”內容以流量。
商家更應該意識到,消費者進店消費,希望得到服務之外,獲得尊重也是起碼的。進行直播、拍攝并借此營銷引流,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得到消費者的許可。偷偷摸摸地將鏡頭對準消費者,肆無忌憚地暴露顧客隱私,只會招致反感,這樣的生意注定很難做得長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